王恒來
(平涼師范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參與式教學法實施體會
王恒來
(平涼師范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參與式教學法;教學活動;教育公平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創造力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既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結果,還要關注教學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而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基于這一理念,參與式教學法應運而生。參與式教學法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作者和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活動的伙伴;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自主學習的參與者,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與解決者。運用參與式教學法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過程,也是智力開發和創造力生成的過程,情感涵養和個性形成的過程,良好態度和習慣養成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教學,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活動中創造和發展,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協作式教學法,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采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師生及生生間的信息交流,使學生深刻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論。
根據心理學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者無法控制的,而受外界環境支配。與此相反,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工作、學習活動或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中得到滿足。
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的關系是:(1)外在激勵強而內在激勵弱時,工作、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當事者將工作、學習只看作是外在激勵的推動。(2)外在激勵弱而內在激勵強時,工作、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且富有挑戰性。(3)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弱時,工作、學習變得索然無味,缺乏具有誘激力的回報。(4)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強時,工作、學習變得有趣,并具有頗富誘激力的外償。
參與式教學法能加強學生內在激勵,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能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克服困難,并從中獲得樂趣和滿足。
在參與式教學法中,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也加強了外在激勵。在這種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強的情況下,學生學習效率會顯著提高。
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但每個人在智力和認識備選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只能在備選方案和認識能力的范圍內進行選擇。
參與式教學法利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1 以學生為中心
參與式教學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將教學側重點轉向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教學,培養了創造力,提升了綜合素質,利于自身個性發展,并獲得了“發現”知識的喜悅。
3.2 以活動為主
參與式教學法要求學生的中心地位通過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活動設計和實施來體現。因此,教師必須根據特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學生活動。這些活動應具備以下特征:(1)有明確的活動目標;(2)有明晰的活動步驟;(3)有一定趣味性,能夠激起學生興趣;(4)有利于拓展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師設計、組織實施活動的過程,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因此,參與式教學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
3.3 以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紐帶
實施參與式教學法意味著傳統師生角色的轉變。要想成功實施參與式教學法,教師就要以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協作者,教學情境的創造者,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1)多樣性。教師要遵循教學法、教學手段多樣性原則,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質。
(2)主動性。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自身內在需要出發,明確學習目標,主動參與整個學習活動。
(3)公平性。所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共享教育資源,其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地位也是平等的。
(4)有效性。教學目標的達成應是有效的,不應拘泥于表面形式。這個原則不僅體現在學習最終目標的達成上,更應體現在教學過程和方法上。
G424.1
B
1671-1246(2011)01-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