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芬,譙時文,張知貴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樂山614000)
高職護理專業教材現狀及建設
余菊芬,譙時文,張知貴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樂山614000)
現行高職護理教材存在一些問題,如同種教材重復建設,相同內容在不同教材中重復出現,不同教材對某些內容的提法不統一,教材內容陳舊、脫離臨床,且有不當之處等。在此基礎上提出教材建設思路,即遵循高職護理教育改革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合理的教材體系;醫教合作,與護理行業人才共建教材;編者間進行有效溝通;切斷編寫與發行間的聯系。
高職;護理專業;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闡述教學內容的專用書籍。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是進行教學工作,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1]。因此,高職護理專業教材建設應與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同步,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將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最終落實到教材建設上。目前,護理專業教材與現行教育改革、課程體系改革不相適應,并且教材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高職教材出版較混亂,教材名目繁多,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從教育部到學校,從國家級出版社到地方性出版社,一般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設規劃及相應經費支持。因此,往往同一教師編寫內容大致相同的教材重復立項。而且,即使是不同教師編寫的教材在內容上也大致相同,體現不出教材的特色和差異性[2]。
護理專業某些教學內容在不同教材甚至同一系列(同一套)的不同教材中重復出現。如有關“護士素質”內容在《護理學導論》和《護理禮儀》或《護士人文修養》等教材中均有出現,“護理與法”或稱“護士與法”內容在《護理學導論》和《護理倫理與法規》等教材均有闡述,“護患關系”“病人角色”等內容在《護理心理學》《護理學導論》和《護士人文修養》等教材中重復出現,“護理程序”在《護理學導論》和《健康評估》等教材中也重復出現。這不僅浪費資源,還易使教師和學生困惑。而造成相同內容在不同教材中重復出現的原因是在編寫教材過程中編者各自為陣,溝通不良或缺乏溝通。
不同教材對同一內容的提法不統一,易使學生困惑。如《生理學》中提到正常成人安靜狀態下收縮壓為100~120mmHg,舒張壓為60~80mmHg[3,4],而《護理學基礎》和《基礎護理學》教材中收縮壓為90~139mmHg,舒張壓為60~89mmHg[5,6];《護理學導論》中對護理診斷相關因素的陳述要求使用“與……有關”,而有關“知識缺乏”的護理診斷的陳述為“知識缺乏:缺乏……(方面的)知識”,不使用“與……有關”的陳述方式[7,8];但部分臨床課教材中有關“知識缺乏”的護理診斷的陳述為“知識缺乏:與……有關”[9,10]。
隨著醫療護理技術的迅猛發展,護理用物快速更新,護理技能教學與臨床需求有很大差距,然而護理教材仍沿用傳統臨床操作,操作程序機械而繁瑣,有的教學內容在臨床已經被淘汰,使學生臨床操作時感覺陌生、無從下手[11]。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教學滯后于臨床實踐的原因是護理教材部分內容不適合我國國情[12]。造成此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課程專家、臨床護理專家與教材編者間的溝通不夠,理論與實際相脫離。
幾乎所有高職基礎護理教材都寫到:“證實胃管在胃內的方法有:(1)連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回抽,抽出胃液;(2)置聽診器于病人胃區,快速經胃管向胃內注入10ml空氣,聽到氣過水聲;(3)將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療碗內,無氣泡逸出。”前2種檢查方法沒有問題,但第3種檢查方法卻很危險。如果胃管插入氣道內,易造成病人誤吸水入肺內,而沒有氣泡逸出并不能保證胃管前端就一定在胃內,所以臨床不主張采用此法。
護理專業教材建設要遵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導下的護理教育改革和課程體系改革,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剖析護理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處理上,應以護理工作實踐所需為原則選擇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而護理專業能力培養則以動手能力為主,同時注重護理職業道德培養。
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書等基本教材外,還應包括與之配套的輔助教材,如習題集、實驗實訓指導書等[1]。護理專業教材建設,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強調知識應用和專業能力培養;針對護理工作崗位群特點,輔以大量實訓指南、操作手冊、音像出版物和多媒體課件等數字化教材,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在遴選主編和編者時,應適當選擇臨床一線護理專家、骨干和學者,他們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也了解臨床對護理人才的真正需求。有了他們的積極參與,編寫的教材才更具針對性,更貼近臨床,從而反映臨床新進展,增強教學效果。
在系列教材編寫前,編者間應就各自的編寫內容進行溝通,避免編寫內容重復、遺漏或不統一等現象,并統一全套教材的編寫體例、版式等。在編寫過程中,同一教材各編者間應相互溝通、審稿。同系列教材編者統稿時應相互審閱、修訂等,以達到查缺補漏、矯正統一的目的,從而提高教材編寫質量。
教材編者承擔教材發行任務,不但會影響教材選用質量,而且會因教材積壓使其內容得不到及時更新,從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應采取相應措施切斷編寫與發行間的聯系,以保證護理專業教材質量。
[1]謝安邦.高等教育[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張秀蘭.高職教材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127~129.
[3]周森林.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顧承麟,任傳忠.生理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徐小蘭.護理學基礎[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7]楊新月.護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馮先瓊.護理學導論[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9]周莉莉.兒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周旺紅.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蘇琳.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融入臨床進展初探[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9):52~53.
[12]周蓉.探討臨床護理基礎操作與教學操作考核的差異[J].護理研究,2009,23(8C):2228~2229.
G423.07
A
1671-1246(2011)03-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