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艷
(梧州市衛生學校,廣西 梧州 543000)
淺談小組活動在中職任務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黎慧艷
(梧州市衛生學校,廣西 梧州 543000)
小組活動;任務型;英語教學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生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他們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在課堂活動中,他們往往不積極配合教師回答問題。這種心態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的提升。為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小組活動,使學困生有安全感,可較好地激發其內部動機。
小組活動最好在新的語言項目呈現后開展,目的是幫助學生熟悉新的語言項目的書面和口頭表達形式。教師可以用一些圖片、實物、提示詞等“指揮”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以快頻率的一對一對(pair by pair)或一問一答方式進行。該方式節奏快、密度大、頻率高,能使學生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積極參與。
集中練習階段是學生根據完成任務的要求進行大量練習,通過練習,學生加深了對新的語言項目的理解,鞏固了新的語言知識。練習內容應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問答時有較大的自由選擇余地。這時練習主要是模仿對話、表演課文內容等。教師巡視監聽,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指導,充當引導者角色。練習結束后,讓個別“對子”進行現場表演,并對表演進行講評,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予以適當表揚,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時小組活動的特點是密度大、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意識強。
這個階段的小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并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作答,自由度更大。這時最好為學生設置一個模擬場景,如商店、市場、車站等,以2~3人為一組,通過角色扮演完成任務。教師要提醒學生盡量運用課文中的語言結構表達。此時,教師只以裁判或評委的身份出現。這時小組互動的特點是密度大、氣氛更為活躍,學生在充分發揮和表現自己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為實際運用英語打下堅實基礎。
小組活動是任務型英語教學的較好手段之一,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形式完成某項任務,這種形式促進了學生有意義的語言運用,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外語學習的環境。同時,小組活動的進行時機和任務設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設計任務并把握小組活動時機。課堂中,教師不僅是小組活動的組織者和任務設計者,而且還是活動的引導者和鼓勵者,以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
(1)首先,教師要在了解學生性格及英語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分組。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性格不同,分組時應注意同一小組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學生,也要有性格內向的學生。因為在學習交流中,外向型學生強烈的表現欲可以帶動內向型學生積極參與。其次,控制小組人數,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同一小組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成績不同,學習方法有差異,把這些學生編成一組,更易克服學習困難,做到相互影響、取長補短。
(2)明確角色,合理分工。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不同的活動任務,但要求不能過高,以便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有所作為,從而找到自信,產生成就感[1]。
(3)精心選擇話題。除與教材相關的話題外,教師還要選擇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參與欲望,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話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認知水平。
(4)關注小組活動進程。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小組活動進程,關注每個小組及其成員的表現。有的學生積極主動,成為小組活動的中心;而有的學生不主動、不愛發言或不敢發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多鼓勵,適時引導,讓他們積極發言,找回自信,融入小組活動中。對于在活動中遇到的語言問題,教師可隨時幫助解決。
(5)開展合作學習,增進師生感情。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組織一些拓展性的學習活動,給予學生一些任務。這時可以組織小組開展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合作完成任務。這樣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到各小組活動中,并給予必要的幫助,以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師生情感交流。
(6)給予適當評價。課堂上,可以預留時間讓幾組學生進行表演,給他們提供展示小組活動成果的機會,同時讓其他學生指出他們的優點和錯誤,評出最佳表演組合獎和最佳指導獎,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教師也應給予適當評價(以鼓勵為主),使每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全面發展。
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符合學生樂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2]。同時,它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答”的刻板教學方式,使英語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
[1]王立非.現代外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Richards J ,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G424.1
B
1671-1246(2011)07-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