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棟,王 莉
(1.棗莊職業學院,山東 棗莊 277800;2.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棗莊 277100)
系統教學法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林國棟1,王 莉2
(1.棗莊職業學院,山東 棗莊 277800;2.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棗莊 277100)
系統教學法;基礎醫學;課程教學
基礎醫學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及病原微生物學、病理學及藥理學等,是醫學生入校最先學習的課程,又是學習臨床課的基礎,所以基礎醫學知識學習不僅影響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興趣,更關系到整個醫學教育的成敗。目前學科界限明顯、課程門類繁多、醫學知識深奧、學習時間緊張,給基礎醫學教學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為克服這些困難,激發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興趣,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醫學人才,我院遵循“淡化學科界限,強調整體意識”原則,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采用將基礎醫學課程按人體系統進行整合的系統教學法,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的教師嘗試過多種教學方法,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只能解決部分問題。由于基礎醫學知識量大,重點、難點繁多,教學時間有限,學院對教師教學進度和教學材料的檢查督導嚴格,導致教師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有重點地講授,學生只能按教師要求被動學習。同時,為完成教學任務,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無法有效施行。
由于基礎醫學課程較多,各門課程的教材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工作需要進行編排,從而造成各門課程自成體系。教師只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忽視了醫學知識間的聯系,加之課時有限,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掌握一些重點和難點,不能系統理解知識內涵,更不能靈活運用知識。
各課程開設間隔時間長,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學習新知識時,記憶已模糊,需教師重復講授,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培養。
為滿足教學和課程體系構建需要,各門課程的教材需依據教學大綱編寫,以保證教材的整體性,勢必造成內容重復。如生理學課程已講授了尿形成過程,但在藥理學課程利尿藥教學中,又出現了尿形成過程。教師講授這些內容時有時重復有時遺漏,還存在對同一內容的講解有差異的現象,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準確性。
我們應從課程結構整體著手,全方位改革和創新,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為后續臨床課學習及靈活運用知識奠定基礎。
生命科學各學科的發展和細化是科學研究的需要和結果,但并不代表人的生命活動是割裂和分離的[1]。從各門課程的組成要素來看,只有進行整體設計,兼顧各要素間的聯系,才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2]。為此,我們遵循“淡化學科界限,強調整體意識”原則,將基礎醫學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7門課程按組織及基本組織和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九大系統整合成一門綜合性課程,劃分為10個章節,體現了學科間的有機融合。教學時間為2學期,除第一章細胞及基本組織為基礎外,其他9個章節可同時學習,每個章節雖各有特點,但均按正常結構及功能、異常結構及功能、藥物治療的順序進行。實驗課教學包括結構學實驗、形態學實驗和機能學實驗3部分,均結合模型、標本、儀器操作及多媒體課件教授。機能學驗證性及演示性實驗播放錄像,可節約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同時,圍繞各專業特點,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
人體各系統的結構、功能及病理是有機聯系、相互影響的,以系統為主線安排課程,必然給教學帶來困難。此時,教師應根據各系統特點和學生實際,創新教學方法,以討論式、民主式及問題教學法為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提升其綜合素質。
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應構建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符合課程改革需要的考試模式。為此,我們將課堂隨機達標檢測、課堂階段性檢測及終結性檢測相結合,將口試、筆試及實踐操作相結合,促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臨床醫學課程學習前的基礎醫學終結性檢測,能使學生系統地復習和鞏固基礎醫學知識,對銜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3]。
在理論教材編寫和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基礎醫學知識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系統性、啟發性、適用性,在遵循機體機能基本規律和系統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化繁為簡;在介紹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同時,加強了知識的系統性,使學生可以系統、全面地理解其結構基礎、正常機能、病理變化及影響因素、診療原則及治療藥物。針對機體結構機能的“正?!惓!膊≈委煛謴偷秸!钡膶W習,體現了“淡化學科意識、強調整體意識”原則,使課程目標和崗位工作目標緊密結合,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先在結構實驗室,再到形態實驗室,最后到機能實驗室綜合性實驗項目的創新性學習,體現了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切實增強了學生提出、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編寫的系統性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而且有利于學生自學。在引導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入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枯燥、抽象的基礎醫學教材變成了學生探索生命科學的趣味讀物,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狹隘的知識視野不僅會影響教師對所教內容的理解、擴展和遷移,而且會使其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深入淺出、舉一反三[4]?;A醫學系統教學法的施行,要求教師具備基礎醫學綜合知識,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此,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堅持送出去、請進來原則,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教師教授多門基礎醫學課程,并邀請有課程改革經驗的教師來校講學或擔任兼職教師,使我院基礎醫學教師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保證了基礎醫學系統教學法的施行。
[1]李躍進,常賓.高職基礎醫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21.
[2]趙成.素質教育條件下高校課程設置問題探析[J].科技咨詢導報,2007,12:231.
[3]顧洛.對俄克拉荷馬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的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3,4:413.
[4]杜靜.我國教師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路[J].教育研究,2007,9:77~80.
G424.1
B
1671-1246(2011)07-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