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利軍 季 瀏 (、河海大學 江蘇 0098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004)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樹立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強調了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與體育運動習慣。對于每個水平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達到的目標都給予了具體設置,但是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置并不意味著學生就能完全達到這樣的目標?!斑@種目標設置與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不符的事實就要求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是如何進行體育學習的以及學習體驗是什么?!盵1](Stegeman,2004)“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是很重要的。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如果體育教師的教學基于學生對學習任務理解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話,會更加容易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體驗,可以給體育教師復雜的教學過程提供寶貴的深刻見解,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盵2](Dyson,2006)
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即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學習者已有的技能、學生的體驗和學生解釋教育的方式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體育學習中,學生在運動中的體驗是寶貴的,這種實驗方法要求學生說出他們在體育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體驗感受?!跋嚓P研究發現了孩子對同伴接受新技術能力的感受與接受體育教師強調技術的重要性有著緊密聯系。學生的這種體驗感受對于體育教師的教學很重要的?!盵3](Grenier,2006) 本文研究目的是運用建構主義框架結構去揭示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是思考了什么,是如何感受體育學習過程?研究結果暗示了什么?以期對體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有所裨益。
選擇33名學生的時候考慮性別(男、女)、運動水平(好,中,差)的差異。年齡10-13歲(5-6年級)。研究工具是“一對一”半結構訪談(基于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一對一”半結構訪談(基于學生描繪的圖片和寫下的信息),“集體”訪談。訪談數據被記錄和編碼。學生的信息被保護。第一階段11個男生7個女生參加第一階段的一對一結構訪談。第二階段一對一訪談是22個男生,9個女生。第三階段集體訪談,分成兩組進行深度訪談。每一階段的訪談都基于上一階段的結果具體分析。
運用持續比較法(Charmaz,2006)分析每一階段的數據,每一階段數據被記錄收集。針對學生對體育學習中的體驗的描述,增加或改變下一階段的訪談計劃。在三階段分析完畢后,出現了重疊主題,也就是文章所要解決三個主題:體育學習經驗;基于體育教學的學習感知;與其他同學一起進行體育學習的感覺。對于他們的評論和主題進行描述來揭示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想法與感知。
3.1.1、學生說出自己的體育學習體驗
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描述指向特定學習結果,他們認為達到國家標準所要求的目標比學習過程更重要。例如:學生1描述:我認為我做不到,我也不能確信那個技術是否很困難,但是我看到我的同伴都會做,我想我能的,但是當我自己練習的時候,每個部分都會出錯誤,我只有放棄,去做別的了。學生1的體驗是能力缺乏導致在運動中沒有體會到學習過程和提高技術所遇到的挑戰。其他同學的成功在學生建構自己運動體驗的時候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它可以使一個人的體育學習失去信心,也可以鼓勵一些學生去參與體育運動。例如學生2在學習體操的時候說,剛開始我認為這項運動很無聊,我慢慢了解一點,我看到我的同伴都玩的很好,就想與她們一起玩,慢慢的也就產生了興趣,也就喜歡這項運動了。
每個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體會的時候都強調了在學習新任務之前和任務之中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對于他們的答案我們分析出他們所學的技能是鑲嵌在已有相似的技能之中的。同時,學生定義的學習,是指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新的任務。學生3描述:老師說了一個新的任務,給予了指導,并且我們自己想象,我對這個運動項目一無所知,然后開始學習,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我還是不會。在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技術的學習基于對任務的理解,要明白學習任務的規則和正確示范。學生對于學習的體驗認知還停留在教師的指導上,還停留在她們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什么。例如學生4描述:這個技術很容易學習,只要老師講解的清楚或者給一個完整漂亮的示范。有這樣說法的學生一般都是學習很流暢的,他們認為學習是很自然的。例如學生5:每次我認為這個球能投進去,基本都能投進去,一般不會錯。當問他在哪里投都可以嗎?他自信的說可以。對于這些學生學習過程是不困難的也不復雜的。一般來說學生回答學習的體驗還是缺乏細節。他們還僅僅在描述他們看到的與他實際練習之間的差距。例如學生6對于學習新技術的體驗。對于新技術的學習,我會一直觀察,在老師講解示范后我自己做,看起來很容易,自己做的時候覺得很難。當被問及老師的指導對于他們的學習幫助的時候,基本沒有什么反映。當被問及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去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的時候。也很少有詞語表達。學生說:老師的講解是很少的,大多數時間都是我們自己練。我明白該怎么做,我也盡力的去練習。我常常是成功的,我就知道了如何進行這個項目的游戲。許多孩子沒有注意到體育運動是作為一個鍛煉項目,可以使他們明白一些復雜的規則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獲得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方法。學生表達的水平似乎受限,他們似乎還不能完全表達他們的思想。
3.1.2、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對老師輸入信息的體驗
談及老師在他們學習中的地位和貢獻時,許多學生的觀點認為,如果老師能很有技巧的、很清楚地表達技術要領的時候,他們會學的更好。例如,學生7被問到在你體育學習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貢獻如何?他比較了兩位體育老師。一位老師表達的很清楚和簡潔。另外一位老師表達的很冗長也不清楚,讓人很難理解與接受。這個例子說明了老師對運動技術簡明清楚的表達很重要。如果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不清楚,老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不可能協調一致。例如學生3,學習體操的時候我就是學不會,老師說的不清楚,我對技術更不清楚,我只有放棄其學習體操去練習其他的項目。這與(George Graham,2008)研究相符合。“對于自己體育學習的幫助排序為(1)同伴(2)父母(3)職業運動員(4)體育教師”[4]
3.1.3、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的體驗
當被問及他們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到的什么?結果得出同學對待體育學習的態度和行為對它們影響很大。這與(George Graham,2008)研究結果相一致。研究中暗示了團體組成的重要性。例如,在他們被要求分散完成某個任務的時候,完成的效率就會很低。一個同學在分散練習的時候沒有被同意參與他們的團體,對于這個學生來說,去學習運動技術很可能就會有障礙或者給他造成不良的影響。學生10描述了他在團隊的鼓勵下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體會。體育運動是很有趣的,當我和我的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我感覺很快樂也很愿意去玩耍,但是如果不和我的同學在一起玩耍,我就感覺體育運動沒有多少樂趣。因此,如果不予我的朋友在一起玩耍,我也不愿意參加體育運動。結果還顯示:當學生被分到不遵守規則,不喜歡體育運動,還喜歡相互爭論的團體中,他們也不會感到體育學習的快樂。由此可以看來,團體的組成在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3.2.1、學生自我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
他們描繪大多是老師介紹過的游戲或運動項目,大多數孩子也給自己描繪的東西做了說明,但是與第一部分相似的是孩子在表達方面還是受到詞語的限制。他反應的是喜歡什么運動而不是表達出體育學習過程的體驗。當問及他們不喜歡什么運動的時候,他們說不喜歡丟手帕,因為丟手帕有欺騙感。當問及他們如何學習體育運動的時候他們都傾向于不提供細節。學生能區分欠缺某種運動能力和有意思的運動。例如,學生說,我籃球技術不好我也不喜歡這個項目,認為沒有意思。當然,有的項目我技術不好但是我還是喜歡的,例如羽毛球。通過學生的描繪能探測到學生潛在體驗。學生似乎有更多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學生能表達出他們在學習中的困難與障礙。例如:學生描繪練習倒立時候說,我發現練倒立相當的困難,即使靠著墻倒立還是很困難。”問:你認為困難在哪里呢?答:面對著墻練習我很恐懼,我靠著軟墊可以進行倒立,當我背對著墻的時候我就害怕。
3.2.2、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對老師輸入信息的體驗(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沒有過多評論)
3.2.3、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的體驗
關于與同伴一起運動的體驗,學生描繪的圖片、記錄下的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都顯示了學習體驗多樣性。許多學生都強調為了提高在一起合作的效率,合作規則的科學性很關鍵。例如,我們在做活動的時候需要某一個人出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沒有人原意,大多數時間就會被浪費在爭論上。團隊的組成對于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很重要,而且團隊中學生的表現對于他們體育學習也很重要。例如學生描述了他對團隊學習的體驗:許多學生說你不能參加這個練習,你沒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讓你參加了這個項目,你就會變得很自信,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問:你什么時候感覺自己特別的好?回答:我做足球守門員的時候,我撲出了點球,許多學生都說“好極了”,那時候我很自信。問:你認為其他學生的評價重要嗎?答:當然重要,因為他們信任我,我能做到,我會成功的。
3.3.1、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
集體訪談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關于孩子在學習技術時候體驗與感受。集體討論是自發的組織代替了深思熟慮的討論主題。在這樣的環境下更有利于孩子談話的深入。例如,在談話的過程中關于跳高的話題。學生說:跳高確實比較煩人。問:當你說跳高比較煩人的時候,你想表達什么?答:因為我完成不了任務。問:原因是什么呢?答:我害怕桿子打到自己,搞得自己像傻瓜一樣。問: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怕其他同學笑話你。答:是的,我會有一種奇怪的恐懼和反應。問:什么反應?答:胃疼。問:你是否只是在跳高的時候產生這樣的情況呢?答:其他事情也會有,只要我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問:你什么時候會感覺到壓力?答:當我遲到的時候或跳高的時候,我總是感覺壓力,因此不敢跳,跑到面前又回去重來。有9個學生有類似感覺。學生繼續說,每次跑道桿子面前感覺好高啊,不敢跳就回去了。另外,在學習運動技術的時候學生還不能清楚的表達他們所學的技術,他們還只是認為多實踐、多訓練就會做的更好。奇怪的是,在談論的過程中,孩子很少試圖改變這種理念。
3.3.2、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對老師輸入信息的體驗
在集體訪談的時候,學生很難表達從老師那里學到了什么。他們在表達老師的思想和意圖的時候表達不是很清楚。有的學生認為老師說的是合理的,但是不見效果。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指導沒有具體化的感受。教師是技術的指導者,學生并不能說出老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給予他們的教學體驗,而且學生很少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他們對于老師的指導與學習體驗之間還沒有建立聯系。學生說:老師說什么,我就說是,但是許多時候我不知道我所學技術的意思。
3.3.3、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的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體驗細節。她們很喜歡與朋友在一起運動,他們也知道老師不可能在每一次的體育課上都把他們分在一起的。他們還說如果自己不在自己朋友的團體里練習,那么自己練習的機會都會變少。很少學生表明自己在其他團體里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也暗示了學生團體的體驗對于未來的活動是有導向性的。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究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如何思維的,揭示了學生的想法,顯示了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習中是如何構建自己學習任務。下面我們討論一下使用的方法和孩子在實驗過程中所表達出來的學習體驗。
方法討論:深度訪談是基于半結構訪談“關于學生學習經歷”描繪下來的、寫下來的和說出的相關問題。學習的感知是基于教師的輸入和與同伴一起。研究表明群組訪談結合學生描繪的和寫下來的關于學生學習體驗的經歷比單個學生的訪談效果要好。群組討論降低了教師對學生輸入的作用。群組訪談缺點也許是學生對于老師的忠誠原因,學生不愿意自由的發揮關于教師的一些作用。當他們在單個面談的時候也許會說的自由輕松一點,在群組面談的時候,他們還擔心有些同學與老師的關系很好等問題。但是,在當前的研究中群組訪談還是最杰出的應用工具。
孩子表達出來的真實體驗隱含了什么?研究揭示了學生在訪談、描繪等過程中傾向于具體結果闡述。學生是想知道如何進行真實的運動?并不想進行探究式的挑戰。例如,學生表達他們知道了規則,但不愿意解釋過程,在描繪的過程中傾向于描繪體育活動和器材。當孩子表述自己學習經歷的時候與學習結果等同了。在她們描述體育學習經歷的時候,運用了相似的表達方式以及相似的詞語。當他們盡力去表達他們學習經歷的時候似乎受語言表達的限制。表明孩子在對體育學習情況和描述自己感受的時候,沒有自己更好的詞語來解釋。在測試過程中孩子說“不斷練習”、“盡自己最大努力”是體育學習的最好方法。這也許是被老師誤導了,學生沒有感受到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學習體育運動。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扮演了決定的角色,教師更多的注重學習結果,沒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后續研究將要考慮如何打開孩子受限制的語言表達,使孩子能清楚的表達他們體育學習過程和他們自己的觀點。結果表明,學習小組的組成對于他們的體育學習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對于孩子來說,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少孩子說出學習小組是如何對它們體育學習幫助的。接下來將研究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利用學生提供的體驗更好的進行學生團體教學?建構主義觀點,學生的經歷和他們對知識的建構是發生在一定的學習方式基礎上的,老師應該明白學生學習的體驗。這一假設的真實性在我們實驗的數據中反映出來了。結果表明,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們想了什么以及他們如何給他們的學習經歷定義在他們的體育學習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經歷和感受決定了他們是否聽老師說什么,是否付出努力去學習?在任務開始之前他們決定是否參與這樣活動?下一步研究是把孩子的想法和體驗如何納入課程計劃,使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能更好的基于學生在學習任務時候的真實感受,更加了解學生作為建構者的想法,教學質量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1]Solmon,M.A.,&Carter,J.A.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ne teacher’s classes[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4: 95-97.
[2]Dyson,B.Students’ persp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J].The hand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6:326–346.
[3]Grenier,M.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2006,245–260.
[4]George Graham.Children’s and Adult’ 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2008:244.
[5]Lee,J,C.K.Teacher receptivity to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the case.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5:95-115.
[6]Dufour,R.Berkey,T.The principal as staff developer[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7:38.
[7]Fullan,M.The.New Meaning af Educ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6:56.
[8]Amy S.Haa*,Ada C.Wong.Understanding teachers’ will and capacity to accomplis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77-95.
[9]Sum,K.W.Ha,A.S.Chan,W.K.&Johns,D.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lives of P.E.teachers in Hong Kong [J].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Sport Science,Switzerland,2006:5-8.
[10]Louis,K.S.Change over time? An introduction? A reflection?[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6:16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