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榮娟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物流標準化是指基于物流系統的整體性視角,圍繞運輸、儲存、裝卸、包裝以及信息處理等各物流環節和物流模塊,制定和實施有關工作和技術方面的標準,并依據這些標準相互配合的要求,力求做到整個物流系統標準的統一和協調。實施物流標準化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其一,有助于物流運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實施物流標準化,可以減少必備的各物流環節之外的中間環節,減少無效勞動;實現物流各模塊的有機配合和協調;提高設備、設施的使用效率,最終達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其二,有助于促進物流業的規范化發展。實施物流標準化,通過逐步與國際接軌,有助于吸納最先進的物流管理思想,運用最科學的管理和運作方法,積極促進物流企業的規范化發展,提高其競爭能力。
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近幾年經各有關部門的共同推動,物流標準化工作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也取得一定的成績。具體表現在:
(1)與物流標準化有關的組織機構已初步建立。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的全國性標準化研究管理結構,該機構以國家技術監督局為首,在其領導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已牽頭成立了全國物流信息管理標準化委員會、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下屬的委員單位主要包括專業技術標委會、行業協會、物流企業和有關的科研機構,具體負責制定現代物流標準體系。此外,我國還成立了全國供應鏈過程管理與控制技術委員會。目前,我國還有不少科研機構,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在也進行著物流標準化的研究工作。
(2)一系列物流相關標準已初步制定,部分采用了國際標準。據統計,我國已經制定的物流標準已有近千個。主要是:物流設施與機械方面的標準和各物流環節的標準,其中部分標準已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在車輛方面,已采用國際標準的占30%;在鐵路方面,已采用國際標準的占20%;在包裝、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方面的標準中,已有30%采用了國際標準。此外,在物流作業標志、企事業單位和社團代碼以及商品條形碼方面也采用了一些國際標準。
(3)積極參與國際物流標準化活動。我國已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并明確了技術歸口單位。此外,還參加了兩個國際鐵路權威機構:社會主義國家鐵路合作組織OSJD 和國際鐵路聯盟UIS。
雖然我國的物流標準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
(1)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不統一。在我國,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國家現代物流標準體系的缺乏,導致了物流作業標準和技術標準的不統一。具體體現在:物流器具、器械標準不統一,影響了貨物在倉儲、運輸、搬運過程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整個物流配送系統的協調性;物流設施標準與包裝標準間有缺口,從而影響到運輸工具、裝卸設備的裝載率。此外,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裝備標準也不兼容,從而影響到綜合運輸在我國的發展,使物流效率降低,并最終降低了成本的集約空間。
(2)相關物流標準難以同國際標準接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是否采用國際標準已成為物流企業能否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并在競爭中獲勝的一項必備的先決條件。而我國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物流相關標準制定較少考慮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這必將為我國的國際貿易設下障礙。
(3)信息標準化工作滯后。我國目前有許多部門和企業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自身的商品信息數據庫,但不同企業信息數據庫中數據的長度、類型、字段標準不完全統一,導致相互之間信息交流難以實現自動無縫銜接,最終影響到作為物流運營基礎的電子商務的運作。
(4)既定物流標準推廣不力。盡管我國已經部分構建了物流標準體系,但相關標準在推廣應用上存在很多不足,如《儲運單元條碼》、《商品條碼》等標準的正確應用比率低于15%。相關物流企業對物流標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企業覺得有沒有標準都無所謂。此外,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物流企業認為物流標準的投資很難獲得相應的回報,由此對物流標準化的推廣持不關心、不作為的態度。只有少量的企業認為物流標準有用,但缺乏相應的指導,不知道該怎么使用。
造成我國物流標準化制定和實施的上述問題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
(1)既有的體制性障礙。物流產業具有跨行業運作的特性,而我國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制約下,形成了較為頑固的地區分割、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狀態,在物流管理體制上也是如此,導致不同的運輸方式有不同的物流標準,不同的工業部門有不同的物流系統標準。要把這些標準統一起來,必須克服我國現有的體制性障礙,由于可能觸動相關行業的利益,難度較大。
(2)物流市場發育不足。在市場經濟中,自發的標準化需求是標準化實施的助推劑。標準化的普及有賴于產業自身的發育程度,而我國國內除了幾家大企業,如海爾、寶供等外,更多的物流企業是從傳統行業中轉型過來的中小企業,規模和實力都偏小。這些中小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模式單一,服務質量低,其市場競爭行為十分不規范。這些中小企業中的多數認為在不規范的競爭中,物流標準化沒有經濟收益,從而對標準化方面的投資持抵制態度。
(3)需要制造企業相關標準的配合,物流標準可以自成體系,但物流標準化的實施和推廣依靠物流企業自身難以獨立完成,在推廣中需要商業流通企業、產品制造企業、物流信息系統開發企業、物流設備制造企業等的配合,只有相關企業協調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推動物流標準化的實施。
(1)在物流標準制定中克服體制性障礙。為促進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進一步統一,政府部門應加強不同行業間的協調,克服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較為統一的現代物流國家標準體系。我國已經成立了涵蓋多個行業的與標準化有關的全國性組織,接下來需要做的是打破行業界限,協調好不同行業和部門的利益,最大程度地統一標準。
(2)在物流標準制定中與信息化結合。物流標準化的核心技術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借助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將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統一和協調,整合原本分離的物流環節,實現系統的供應鏈管理。只有實施物流信息標準化,才能實現信息共享和多方共贏。
(3)保證標準的可行性和先進性。為提高標準的實際推廣率,有關部門在物流標準的制定中,應力求使標準符合企業需求。為此,可綜合采用吸引企業參與標準制定和實地調查兩種方法來協助制定標準,此外,可考慮把一些企業已經應用較好的標準進行推廣。由于物流本身是一個跨部門的系統,物流技術標準制修訂必然涉及制造業、運輸業、倉儲業以及流通業,所以要從物流技術標準角度提出物流標準的制修訂。除了實用性,物流標準的制定還要考慮更多地融入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逐步與國際化接軌。總之,物流標準的制修訂,既要體現實用性、可操作性,又要體現科學性、先進性。
(4)保證物流標準的動態性。管理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進步步伐也在不斷加快,由此帶來物流設施、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信息提供都在不斷地發生著革新,因此物流標準也需要與時俱進,以防落后于物流實踐。為此,物流系統應在堅持服務業定位的基礎上,關注物流標準的開放性和動態性。通過建立物流系統探查機制,定期發掘新動向,特別是國際物流標準制定、修訂方面的新動向,以及時更新物流標準。
(1)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政府除了在物流標準的制定上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外,還應建立專門的組織出錢、處理,負責標準的全面推廣。
(2)加大宣傳力度。對于物流標準化推廣中物流企業標準化意識淡漠的問題,有關部門應擔當起物流標準化理念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使那些漠視物流標準化工作重要性的物流企業意識到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意義,通過轉變觀念,在思想上為物流標準化的推廣清除障礙。
(3)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物流市場發育。國家有關部門應從全局的角度,加快培育流通領域大公司大集團的步伐。例如通過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和措施,鼓勵實力較強的物流企業采取聯盟、并購、整合或上市融資等方式迅速擴大自身的規模,鼓勵綜合物流業務的發展,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塑造品牌形象,進一步提高國際范圍內的競爭力。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成熟,對標準化的需求會自發增加,從而有助于物流標準的推廣和應用。
(4)在標準推廣中選好切入點。對物流標準的推廣工作應該循序漸進地進行。在物流標準化的推廣過程中,應首先關注選擇合適的物流企業群,在此基礎上確定合適的切入點。一般地,物流標準化的推廣最好以對標準化需求迫切的供應鏈為單位,并以供應鏈內的核心企業作為切入點。這是由于供應鏈內的企業聯系相對緊密,相對于外界而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在該系統內推行標準化,更有可能成功;之所以選擇核心企業作為標準推廣的切入點,是由于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有主導作用,其對鏈內上下游企業有極強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切入點選擇合理,將有助于鏈內標準化推廣的示范效應和連鎖效應的產生,從而加快物流標準化在供應鏈內的推廣進程。政府部門應著力扶持和鼓勵核心物流企業實施標準化,以點帶線實現整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標準化,在此基礎上,通過供應鏈的橫向輻射作用,以線帶面帶動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實現物流標準化。
物流標準化是實現物流規范化、現代化的基礎,缺乏必要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是導致我國物流運營效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國物流業要想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必須從基礎做起,在分析問題并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物流標準化,以盡快與國際物流接軌。
[1]姜中.我國物流標準化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4.
[2]戴定一.以標準引導物流企業健康發展[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13).
[3]萬宇.中國物流標準化基礎仍然薄弱[J].市場周刊,2009,(4).
[4]王佐.物流標準化:無限的思維和有限的體系[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3).
[5]王佐.物流標準化體系的架構[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10).
[6]劉春梅.物流標準化在我國實施的對策[J].商業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