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然 ,韓文靜
(1.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東北財經大學 國際貿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長期以來,“重生產,輕物流”的思想在我國普遍存在,特別是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一直滯后,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河北省是鮮活農產品資源大省,其中,水果、蔬菜等多種鮮活農產品的產量居全國前列,然而從近幾年河北省鮮活農品物流配送實踐來看,存在配送環節過多,損耗大,社會交易成本過高,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
近幾年來,河北省多數鮮活農產品的產量居全國前列且商品化率也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全省蔬菜商品化率達78.57%,水果、生豬、水產品的商品化率一直在80%以上,特別是水產品,多數年份的商品化率達到了90%以上,見表1。
河北省鮮活農產品不僅極大滿足了本省居民的消費,而且由于其環京津等地理優勢,大量鮮活農產品還銷售到北京、天津等大的消費市場,甚至還遠銷國外,如:韓國、日本、俄羅斯等,且在部分市場中占有很高的份額,其中蔬菜的京津市場占有率分別為50%和45%。
由此可見,河北省鮮活農產品有較大空間的賣方買方市場,考慮到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低等特點,若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民的增收,建立一種高效的鮮活農產品配送模式勢在必行。
(1)農戶分散經營,市場化程度不高。我國的農產品生產主體主要是單個農戶家庭。由于小規模的分散經營,使其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都非常低,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另外,由于農戶的獨立分散經營,很難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既不符合當今市場的消費要求,也不易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2)缺乏統一規劃。近年來,河北省批發市場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因政府缺乏統一規劃,既造成了大量的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導致了巨大的人、財、物的浪費,又造成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布局不合理,目前,各個大型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較為分散,沒有達到規模效應。
(3)流通環節多。河北省鮮活農產品的配送模式基本為“雙市場模式”,由于多數農產品采取分散經營、自主生產的方式,所以形成了典型的匯聚配送到產地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經主渠道配送到銷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再經過分銷配送到消費者的“散—聚—散”三段式配送模式。如圖1 所示。
從物流的角度看,這種三段式物流配送模式流通層級復雜,中間環節過多,容易加劇鮮活農產品的損耗程度和造成很高的物流成本。由于是分散的農戶與市場交易,加之自身素質的限制,造成了其弱勢的談判地位和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進而,一方面導致農戶的生產者剩余減少,另一方面導致蛛網模型作為農戶安排生產的理論依據。
(4)配送技術水平不高。目前,河北省鮮活農產品配送基本是以自然物配送為主,商品化處理不足,而且蔬菜加工率低,深加工比例不及總產量的1%,而在發達國家,加工比例達到40%—70%,加工后的產值至少可增加2-3 倍。果品采摘后經過商品化處理的水果不到產量的1%,而與國外果品采摘后商品化處理幾乎達到100%的比例相差甚遠,出口的禽肉產品80%左右是粗加工產品,甚至直接以原形產品進入市場,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僅為20%。
另一方面,河北省鮮活農產品的藏儲、保鮮技術水平不高,造成了蔬菜、水果等反季節銷售的增值較低,并加劇了鮮活農產品很大程度上的損耗。
針對當前河北省農戶分散經營、組織水平不高,鮮活農產品商品化處理低,配送環節復雜,效率低下等問題,旨在探索建立以生產基地為主體,第三方物流為輔的鮮活農產品直配模式。
農產品生產基地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基地經營者自己承包的土地,一部分則是與周邊農民實行訂單農業的基地,以此構成以農民合作為基礎的“外向型”農產品生產組織。
在此生產基地的構建當中,包括三個層面:
(1)農戶擔負著提供鮮活農產品貨源的工作,是保證整個供應鏈正常運行的前提和基礎。以自愿的原則,與生產基地簽訂合同,并嚴格按照生產基地的標準進行種植和生產。
(2)農產品初級加工者作為基地的員工,主要任務是按照訂單要求,對鮮活農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揀、包裝,并在產品上貼上相應的條形碼等。
(3)基地經營者主要保證農產品的價值實現。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立,將使得農戶與生產基地在交易關系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體化戰略聯盟,農業承載市場風險的能力將大大提高,且鮮活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將從根源上得到有效控制。
該運行機制的設計思路是:引入第三方物流配送,主要是農戶、農產品生產基地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和深加工任務依托專業配送來完成,它是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避免物流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河北省大多數生產基地或農產品企業經營規模偏小,資金運轉緊張,很難自建冷藏、配送等設施實現農產品運銷。因此,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以生產基地為主體,第三方物流為輔的河北省鮮活農產品配送模式如圖2 所示。
生產基地與農戶之間的合同往往缺乏保障與約束機制。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農戶法律意識淡薄,面對市場農產品“短缺”時,機會主義行為時有發生;另外,當市場中出現農產品價格過低時,基地則往往不會按合同規定的價格進行收購。所以,為建立基地、農戶一體化戰略聯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農戶向基地提供貨源,是整個鮮活農產品供應鏈正常運行的前提和保障,一旦機會主義行為在農戶中發生,整個農產品的供應鏈則會發生萎縮;同時,由于農民自身素質的限制,有時可能不會按照生產基地的標準進行生產,進而也將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因此,對農戶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
據河北省的具體情況,基地經營者對實施訂單農業的周邊農戶的選擇主要有以下三個指標:一是品質和素質,選擇那些誠信好、素質高的合作對象,以此降低履行合同過程的風險,保證嚴格按照合同辦事;二是豐富的種植經驗,合作的農戶一定要具有多年的種植經驗,才能保證蔬菜的產量和質量,以滿足生產基地訂單的要求;三是土地的集約經營,盡可能實現種植的規模化,這樣,既容易對農戶進行統一的技術指導,還可以減少配送車輛的路線,節約社會成本。最后,堅持農戶自愿的原則,以合同的形式明確雙方的權、責、利。
傳統意義上的農產品企業或公司一般都處于農業系統之外,與農戶之間沒有穩定的合作關系,即使有合同約束,也經常會因為合同約束機制的缺失而導致不了了之,最終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使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農產品公司納入農業體系之內,與農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保障機制,是當前河北省鮮活農產品配送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由于河北省農產品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所以,期貨、期權等現代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適合河北省的自身情況。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合同過程中,應根據市場價格而定,當然,就調研的現實情況來說,在市場價格基礎上可以有一定幅度的波動,但幅度范圍應該有明確的規定。
其次,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合同之后,一方面定期組織農業技術員對訂單農戶進行種植、養殖技術的培訓和指導,以更好地實現客戶訂單的要求;另一方面,生產基地經營者統一向訂單農業銷售種子、化肥、農藥等一系列生產資料。與此同時,根據合同的內容,訂單農戶可先按價格的一定比例支付給經營者,最后,待實現鮮活農產品的最終價值后,再全部付清。如上所述,農產品生產基地就納入了農業系統內部,與農戶在交易的基礎上形成一體化戰略聯盟。
最后,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與農戶長期穩定的合作與經營規模的擴大,利潤分配機制的設計也不容忽視。根據農業自身的特點,可將一部分利潤作為保險基金,其余的部分可按訂單農戶投入的比例進行分配,這樣既可以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又可以增強基地與農戶的凝聚力。
該機制的設計對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保證貨源明確化。配送中心與基地簽訂合同時必須明確要求對方的產品貼有追溯條形碼,以實現貨源的可溯性。如:配送過程中,出現質量或客戶要求退貨等問題時,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源,避免了因雙方糾紛而導致的高額社會成本。
第二,實現信息透明化、及時化。盡管該模式設計中,基地與客戶直接簽訂訂單,但基地經營者并不能準確了解整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狀況,而配送中心通過接受多家生產基地的配送訂單,勢必能把握更準確更全面的市場信息,因此作為公共服務部門,應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搜集、處理并及時發布市場信息,保證生產基地和農戶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并及時調整經營決策。這樣,既可以穩定和增加配送中心的業務,又可以避免基地經營者搜集市場信息的成本。
第三,提高自身隊伍建設,加強憂患意識。第三方物流作為該模式的中間環節,一旦其經營不善,很可能會產生連帶經營風險,因此,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和經營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如:鮮活農產品具有易腐的特點,要求其產后必須實現及時的冷凍和配送,而當第三方物流接受較多的訂單時,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就很有可能降低服務標準,進而導致上游服務商與客戶的矛盾。因此,作為公共服務部門,為保證農產品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必須加強對其員工的素質教育,并實行“責任制”,提高其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物流配送行業還應充分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加大有關物流配送科研工作的投入。
總之,通過對鮮活農產品供應鏈三個主要節點的機制設計,實現了一種產供銷有序化的運作模式,既能實現農民穩收增收的目標,又能保證整個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運行。
[1]厲以寧.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產業[J].農業經濟導刊,2003.
[2]方昕.中國農業物流發展狀況[J].物流世界,2004,(9).
[3]秦代紅.劉學.加快發展農產品物流業,提高農業競爭力[J].農村經濟,2002,(12).
[4]萬壽橋.李小勝.農產品物流的改善[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08).
[5]吳勇民.杜文龍,范雪梅.對比日本:探尋我國鮮活農產品物流模式[J].商品市場,2008,(7).
[6]李劍.河北省鮮活農產品物流系統構建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6.
[7]焦霖.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4.
[8]彭佳.基于GIS 的果蔬直接配送物流商務平臺研究[J].物流技術,2007,(10).
[9]李小飛.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組織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07.
[10]張倩.淺議農產品物流[J].農村經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