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沈小靜
(北京物資學院 物流學院,北京 101149)
采購作為企業的一項基本職能,承擔著為企業獲取生產和管理所需的物料以及服務的職責。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采購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環節。隨著采購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增強,對采購的研究越來越多。本文對最近有關采購研究國內外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和評述,找出研究熱點,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開始改變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低碳理念下綠色采購研究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國外學者提出了“供應鏈--第四維理念”。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是成本、質量、服務和碳排放“四維”之間的均衡。經過優化的供應鏈是既考慮成本又考慮碳排放影響的供應鏈。
國內對于綠色采購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從企業采購角度來看,大多研究集中在綠色供應鏈中供應商的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比如王先慶(2011)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出發點,建立了低碳商業背景下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AHP法分析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另外,沈小靜(2011)從商業流通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消費品市場綠色采購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商業流通企業尤其是批發、零售企業低碳發展的趨勢,提出了商業綠色采購體系構想。蘆紅寶(2011)論述了低碳綠色采購對企業物資招標采購的要求。提出物資招標中低碳綠色采購的途徑。同時提出低碳綠色采購應貫徹綠色人事管理,這是企業實現綠色采購目標的關鍵所在。
對政府綠色采購的研究最近頗多,主要集中在如何促進政府綠色采購發展、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方面。比如馬向暉(2011)探討了政府的綠色采購問題,建議政府在GPA框架下運用環境措施,推進綠色采購,有效地保護國內產業,避免本國產業遭受國外企業的擠壓,同時緩解嚴峻的節能減排壓力。許光(2011)分析了生態文明背景下政府綠色采購的經濟效應、生態效應和示范帶動效應。同時,結合當前我國政府綠色采購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文章從法律制度、經濟激勵、采購標準、績效監督等方面提出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加快政府綠色采購發展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基于網絡的采購技術研究成為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國外學者集中研究了有關企業在線逆向拍賣的問題,主要從在線逆向拍賣的機制設計、采購商、供應商的關系、在線逆向拍賣與傳統拍賣的對比等方面進行研究。Richard(2009)提出“分解法”,通過互聯網,將各種采購信息進行分類和篩選,最后確定有價值的信息。國內,在企業電子化采購方面,張亞明等(2011)分析了在線逆向拍賣采購的風險及對應策略選擇。廉琪等(2011)簡要介紹網絡維力理論,分析在網絡維力的作用下電子采購所具有的成本優勢。同時,通過將電子采購成本與傳統采購成本進行比較,構建出電子采購成本優勢模型,為企業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采購成本提供了依據。
在政府電子化采購方面,師秀清(2011)分析了高校政府采購網上競價系統在實施過程中的局限性和對策。陳海晏(2011)給政府采購電子化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王瑛(2011)提出一些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的原則和建議。
如何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關系這一課題,一直都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Richard(2009);David Noble(2009)和陳奮(2010)都強調了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信任關系的重要性。在對供應鏈合作企業信任的研究中,MarSako&Susan Helper(2007)認為促進供應鏈企業間信任建立和持續的條件包括長期承諾、信息交換、技術援助和聲譽等,李秀起、趙艷萍(2010)認為歷史合作經歷、聲譽、依賴性、企業實力等是影響信任行為的因素;Ireland RD&Web JW(2007)給出了與合作企業間信任行為度量指標。劉坤等(2011)將改進TOPSIS優選法和灰色關聯度法綜合運用到綠色供應鏈合作關系評價問題中,彌補了單一模型在綠色供應鏈合作關系評價中的不足,提高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目前國內外有關供應鏈最優采購策略或供應鏈協調問題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基于供應鏈成員風險中性假設,單一市場環境下供應鏈成員的最優采購策略。Li Murat and Huang(2009)研究了多個銷售周期下購買方的采購問題。研究發現采購策略選擇取決于許多參數,其中價格不確定性對采購策略選擇尤其具有較大影響。Wu and Kleindorfer(2005)研究了由多個銷售方和單個購買方構成的供應鏈。提出了購買方最優策略、多個銷售方的最優策略以及在多個銷售方之間存在伯川德-納什均衡解的充分條件。
基于供應鏈成員風險中性假設,契約市場與現貨市場并存的環境下供應鏈成員的最優采購策略。Mendelson and Tunca(2007)研究了契約市場與現貨市場并存時,單個供應商與多個下游制造商構成供應鏈的協調問題。Yan and Dooley(2009)研究了契約市場與現貨市場并存條件下,對一類有較長生產提前期和較短的銷售期的產品,購買方在現貨市場的最優采購時機問題,認為在多數情形下,最優的交易時機都在整個銷售季的中間時點附近。Wu,Kleindorfer and Zhang(2002)研究了由單個銷售方與單個或多個同質購買方組成的供應鏈同時存在契約市場與現貨市場時各方最優策略。郭瓊,楊德禮,樊博(2006)對于由單個供應商與單個零售商構成的二級供應鏈進行研究。作者分析了在雙源采購渠道下,供應商與零售商各自的最優決策以及在均衡狀態下零售商的最優期權訂購量、供應商最優產能及最優定價策略。李建斌等(2011)考慮了期權組合合約和供應量有限的現貨市場共存的情形,且現貨價格和客戶需求是相關聯的,零售商應如何采用期權組合合約來優化采購策略,還分析了現貨市場的供應量,現貨價格和需求的相關系數對最優采購策略的影響,從而為零售商的決策提供參考。
考慮到供應鏈成員風險規避決策偏好的最優采購決策研究。李劍,黃培清(2009)研究的供應鏈包括一個風險規避的生產商與一個風險中性的采購商。研究發現風險規避的生產商決策目標函數是期望收益與風險值平衡的效用函數。王虹,周晶(2008)研究了一個風險規避的供應商與一個風險中性的零售商構成的二級供應鏈,當同時存在直銷渠道和零售渠道時供應商最優定價策略。王丹萍等(2011)先對單一契約市場下具有風險規避偏好的制造商采購問題建立決策模型,并給出該決策模型的最優解。然后對雙源采購渠道下具有風險規避偏好的制造商組合采購問題建立了決策模型,并給出模型最優解。
另外,國內外許多學者也從定性角度,給出采購管理策略。比如Kurt Ritcey(2009)等指出,現狀企業面臨價格頻繁波動,供應多變性增強的新挑戰。經濟全球化,使得這種價格的變化不斷放大,要像管理公司一樣管理商品,用積極主動的態度,降低供應和價格不確定性的影響等。
2007年底,我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了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Th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簡稱“GPA”)申請書及出價清單,啟動了加入GPA的進程。2010年7月,我國再次提交修改后的出價清單,我國加入GPA已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加入GPA的核心要求是制度接軌,我國以《政府采購法》為核心構造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存在一些嚴重問題,與GPA的要求差距不小,須盡快完善以應對加入GPA的需要。所以,近來對我國政府采購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是為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為我國加入GPA做準備的相關研究,比如劉銳(2011)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存在功能定位不清、采購范圍過窄、法律供給不足、采購方式程序不規范、糾紛解決制度不合理等問題。若要加入GPA,應合理界定采購范圍,建立健全法律體系,規范采購方式程序,完善救濟制度。宋冰(2011)探討了隨著加入GPA的臨近,我國亟需關注政府采購制度中的政策功能、透明度與質疑制度、采購程序的規范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等焦點問題,利用國際條約的互動效應,提高政府采購法制化水平,做好與國際接軌的準備。韓鳳芹(2011)探討了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問題,給出一些相關建議;溫建萍等(2011)借鑒美國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經驗,探索適合我國政府采購的成本會計體系。李佳薇(2011))對政府采購合同制度具體規則的設計缺陷進行分析,對政府采購合同法律制度完善進行深入探討。
上述主要是最近一年圍繞采購的研究文獻,基于對這些文獻的分析,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本文認為未來對采購的研究將會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環境遭到破壞,氣候變暖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商業也成為今后商業發展的一種趨勢。而商業運作中的采購綠色化是減少環境問題產生的起點和根源,因此未來對企業和政府綠色采購的研究必將成為一種趨勢。當前的研究多數在定性的研究方面,定量的研究將是以后要加強的方面。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電子商務的普及,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捷和方便,基于網絡開發采購技術、談判技術,在降低采購成本的同時,建立信心和信任,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必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如何在各種不同的風險偏好、各種市場環境下,利用定性及定量方法確定最優采購策略,仍然是未來研究的熱點。
通過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關系,實現戰略合作,分享對方的重要資源或核心能力,能夠有效降低采購和管理成本,優勢互補,優化供應鏈,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實現單憑自身難以企及的更高戰略目標。對于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研究,尤其是在信息時代,仍將成為研究的熱點。
隨著我國加入GPA的臨近,相關為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加入GPA做準備的深入研究將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
[1]王先慶.低碳商業背景下的采購低碳化趨勢與供應商選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一般線性模型[J].財貿經濟,2011,(2).
[2]沈小靜.我國商業綠色采購體系構建[J].物流技術,2010,(2).
[3]蘆紅寶.物資招標中的低碳綠色采購[J].鐵路運輸與經濟,2011,(3).
[4]馬向輝.GPA框架下的政府綠色采購[J].中國財政,2011,(6).
[5]許光.生態文明視角下政府綠色采購的效應分析與障礙突破[J].生態經濟,2011,(3).
[6]張亞明,邢圣飛,劉海鷗.在線逆向拍賣采購的策略選擇[J].經濟導刊,2010,(1).
[7]廉琪.基于網絡維力的企業電子采購成本優勢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8]師秀清.高校政府采購網上競價管理系統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
[9]陳海晏.政府采購電子化建設淺議[J].財會通訊,2011,(8).
[10]王瑛.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0,(23).
[11]陳奮.采購商與供應商戰略伙伴關系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24).
[12]李秀起,趙艷萍.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中信任行為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14).
[13]劉坤,席一凡.改進TOPSIS和灰色關聯度法的綠色供應鏈合作關系評價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
[14]劉銳.完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應對WTO《政府采購協定》[J].行政法學研究,2011,(2).
[15]宋冰.我國政府采購亟需關注的焦點問題[J].新視野,2011,(1).
[16]韓鳳芹,周斌.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1,(10).
[17]溫建萍,張愛民.試論政府采購成本核算與控制[J].商業會計,2011,(12).
[18]李佳薇.論我國政府采購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論壇,2011,(2).
[19]Wu D J,Kleindorfer P R.Competitive options,supply contracting and electronic markets[J].Management Science,2005,(3).
[20]Mendelson Haim H,Tunca Tunay I.T.Strategicspot trading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
[21]Wu D J , Kleindorfer P R, Zhang J E.Optimal bidding and contractingstrategies for capital- intensive fo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3).
[22]晏妮娜,黃小原.B2B電子市場下供應鏈期權合同協調模型與優化[J].控制與決策,2007,(5).
[23]李建斌,等.現貨價格和需求關聯時期權組合合約模式下采購風險管理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11,(3).
[24]鄒亞麗,雷全勝.供應鏈采購中的組合合同方法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10).
[25]李劍,黃培清.基于期權與現貨市場的生產商產量安排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
[26]王虹,周晶.風險規避型供應商主導的雙渠道定價與協調研究[J].軟科學,2008,(11).
[27]王丹萍等.雙源采購渠道下風險規避成員最優組合采購策略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