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高群
(邳州市陳樓中學,江蘇 邳州 221325)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新課改關注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養成,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安排充足的時間,給學生以充分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強烈的學習動機是保證學好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其他的都免談,對學生尤其如此。興趣是穩定的、能體現人的管理傾向、發展傾向的心智特點,因而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更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對一門學科的興趣既是掌握這門學科的一個原因,又是掌握這門學科的一個結果。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是人類語言文字的瑰寶。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承載著炎黃子孫的悠久歷史和偉大精神,它的偉大神奇令世人驚嘆。教師要用自己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以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去激發和感染學生,使之內心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等逐漸激發出來。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的語文實踐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完全自主地進入語文學習,與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同掙扎共命運,定能夠達到“我”與語文融為一體的狀態,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沖動。
語文和其他學科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盡管也有表象運動和抽象思維,但不能離開情感活動,而情感活動往往對作品的質量至關重要。情感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動力。語文教學中的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因此,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實施過程如下。
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合作學習的全過程,是引導教師設計和開展合作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最終歸宿。我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低效或者是無效的原因大多與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有關。因此,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之前,要引導學生對合作學習目標有清晰的理解。
合作學習主要是圍繞一定的內容來展開的,初中語文課堂合教學作學習的內容一般是討論或者探究的問題。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合作學習的問題,同時注意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并且難度應該適中,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合作、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作用[7]。合作學習問題過于簡單,往往浪費學生的時間;太難,又會使學生產生畏懼情緒,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
在語文合作學習中個人任務的明確有利于避免不勞而獲的學生的“搭車”行為,同時也是對部分能力差的學生的鼓勵,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感到自身對于集體的價值。在合作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部分學生代替全組完成了學習任務,其他的同學也樂于依賴個別能力強的同學。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主要是考慮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這也造成了能力強的學生不希望能力弱的學生拖累,自己包辦了所有的任務,能力弱的學生得不到鍛煉機會。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對于任務的分配,除了教師制定可以分配的學習任務以外,小組同學需要根據各人能力合理的分配任務,使小組每個成員都可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只有蘊含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如向學生呈現生活中的相關事例或自然界中的現象,讓學生分析并用理論加以解釋;讓學生對比已知事實和新事實,并獨立做出概括,等等。此外,問題的設置要多一些創造性。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在力求問題準確性的基礎上,更要兼顧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提問要注意延伸、拓展新知識,啟發學生再發現,提出更多的問題,使學生在質疑和釋疑中,走進探究性學習的新天地,從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歌的悲劇內涵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劉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還歸’,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能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活躍。原著固然有無窮魅力,而假設的情節又激發了學生對原著的解讀,使其進一步體驗到了語文創新活動的樂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為提出問題奠定基礎的,提出問題又為主動探究明確了方向。主動探究是問題解決的開始。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施瓦布說:“探究學習指這樣一種學習活動: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世界的積極態度。”可見,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是多么的重要。
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產生疑問,這是完全可能的。這表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時給學生5—10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應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而應當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解疑。
合作探究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以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一道共同解決疑問,或者在關鍵處加以點撥,學生可以從合作探究中獲得問題的結論。因此,師生合作探究從本質上說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成為問題的發現者、解決者。
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繼往開來的一步,其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第一樂趣。這一步激勵評價可由教師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教師在評價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探究精神、探究態度、探究方法與能力、探究行為習慣的激勵評價。另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探究,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精神、探究態度、探究方法與能力和、探究行為。拓展探究一般有主題拓展和延伸拓展。
[1]裴娣娜.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學科教育,2009,(2).
[2]柯政.論研究性學習中的小組合作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8,(9).
[3]王升.小組合作與主體參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