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玲
(南京市江寧區淳化小學,江蘇 南京 211100)
何謂主動性學習?主動性是不待外力推動而行動的,主要指學生在參與學習時,不依賴于別人,具有很強的“內驅力”,教師以“學生為本”,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現代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小班化教學,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堂上創設多元化的課堂情境,營造有利于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改變教學行為,通過語言、音樂、畫面、角色表演等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達到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的要求。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積極的人際互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全體學生全程積極、有效參與。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表演、動筆嘗試、動口表達,使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為了適應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形勢,使小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盎然,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著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語文閱讀材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課文中所展示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風貌,以及大自然的詩情畫意,都會使學生欣喜,成為學好語文的誘因。因此語文教師應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再巧妙設計,啟發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文本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抓住關鍵詞語激發學生情感。詞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表達作者的情感。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必須抓住關鍵的詞語指導學生分析、比較、細細體會,強化語言的感染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情感得到激發。
2.抓住重點情節引起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情節,借助形象、生動的描述,為學生架起一座認知的橋梁。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加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引起情感的共鳴。如教《白衣戰士》一文,應抓住“葉欣,已經幾天幾夜沒有休息”“她不怕傳染,細心照料重癥患者”引導學生理解葉欣關心戰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死扶傷精神,還借助插圖造就一種意境,讓學生受到感染。
3.抓住感情主線掀起情感波瀾。如教《月光曲》一文,可以抓住貝多芬的“同情—激動—激情”這一感情線索,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然后緊扣“情”這核心,層層誘導,引導學生理解貝多芬產生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在音樂上遇到知音的激動,對幽靜的環境的感慨。
二、創設和諧的樂學情境,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
情境教學就可以激發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最佳心理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情境,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將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我在教學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教學開始,我隨著低沉悲壯的音樂,用深沉緩慢的語調朗讀全文,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耳聽沉痛的音樂和我充滿感情的朗讀,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2.畫面再現情境。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我出示掛圖,向學生顯示詩人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依依惜別的場景。看圖時,同學們神情專注,有的同學還不時唉聲嘆氣,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一副難以忍受的樣子。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內心中對兩位即將分別的好友的感想。此時,已用不著由我講解、分析,他們已產生情感體驗,從圖中體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從而更加珍惜能和同窗好友在一起學習的機會。
3.表演創設情境。如《師恩難忘》的教學,講到作者向田老師行禮時,我請兩位同學上臺表演,一位演“我”,一位演田老師,讓學生發揮想象,表演當時的情景,從而激發他們對田老師的尊敬之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語言描述情境。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學生。在教《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學完第四節進行小結時,我激動地說:“我們來到了廬山,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霧海茫茫,洶涌翻騰,陽光照射,光彩耀人。面對這樣的風景,我們怎能按捺得住內心的歡喜和激動呢?同學們,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吧!”頓時,教室里傳出瑯瑯讀書聲,看著他們的表情,透過聲音,我感到學生此時已深深陶醉在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之中了。
5.多媒體渲染情境。現代多媒體技術具體投影、錄音、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多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學生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營造一個利于自主學習的環境。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重點段中炸碉堡的情景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品味詞句,再讓學生看看相關的電影片斷,化遠為近;聽聽嘹亮的沖鋒號,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化無聲為有聲;演一演董存瑞炸毀暗堡的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與特點,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體現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路徑。
三、發揮小組的學習優勢,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習積極性通常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認真、緊張、主動與頑強狀態。學習積極性的一系列心理現象,都與學習需要直接相聯,受制于學習動機。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心智水平,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我在實踐摸索中認為學習小組的形式不錯,能促進學習小組成員之間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個體的主體參與;既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又可以滿足他們表現的需要,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還能意識到個人的學習與本小組的成績、榮譽之間的關系,提高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四、倡導開放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通過傳媒接觸大量信息,往往會在某些方面的知識貯備超過教師,提出教師無法回答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既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敢于說出與眾不同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并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既是學習者,又是研究者。
五、尊重個體的自主意識,創建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
課程資源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課程資源指可直接應用的教材、圖片等,而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形成課程目標的多種因素”。我們需要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資源開發。新課程指導思想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傳統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變化。
1.體驗式學習。即學生在活動中親自嘗試和感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2.探究式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自主學”,從而達到“自能學”。這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主動獲取知識。
3.合作式學習。同學間相互合作學習,體會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中要有分工,分工中要有合作。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分享、收獲,真正實現其功效。
4.自選式學習。學生對活動的時間、區域和內容自由選擇地學習。
六、注重激勵的評價機制,保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愿望,這與人們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開。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很多情況下,正是靠著這種愿望的推動,人們才不斷取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從學生個體來說,只有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體會到學習的愉快,才能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如何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因此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評價要重視激勵。充分發現和肯定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閃光點,挖掘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激勵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不能以結果的成敗論英雄,不管探究的結果如何,只要探究主體是用心去探究發現的,探究熱情高漲的學生就應加以鼓勵和肯定。對于學生的問題,哪怕是看似多余的問題,教師都要積極地傾聽與評價,對學生正確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對錯誤或片面的認識要適當解釋。教師要給每個學生盡可能多的鼓勵,賞識每一個學生,用信任的目光關注,用激勵的話語贊美,讓他們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和成功。評價要重視激勵,并不是所有的評價都是肯定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而評。
2.評價要重視過程。即教師不能只關注探究的結果,更要注重探究的過程;不能只關注探究成果的質量,更要關注學生的活動狀態、參與狀態、思維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等各個方面,并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評價時不要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評價要重視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探究式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探究樂趣。因此評價時要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保持興趣進行探究式學習。
實踐證明,教師要培養一個完整和諧的人,不僅需要智能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小學語文小班化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研究,不但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了教學全過程,培養了互助合作精神和強烈的競爭意識,還激發了學習欲望和好奇心,培養了創造精神,挖掘了學習潛能,促進了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
[1][加]馬克斯·范美南著.李樹英譯.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2008.12重印).
[2]周德藩主編.素質教育理論教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5.
[3][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4]周明星主編.教育創新素質與方法.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10.
[5]王建國主編.創新教育實踐100例.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2000.10.
[6]宋運來編著.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5.
[7]吳慶麟主編.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
[8]朱作仁,祝新華主編.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2008.8重印).
[9]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第2版.
[10]盧家媚主編.以情優教——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1]孫春成編著.語文課堂藝術漫談.語文出版社,2003.1.
[12]馮忠良主編.學習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