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蘭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近日在一些期刊和網絡上,人們在關注一個有關孩子教育的有趣爭論,這一論爭的主題是——在孩子的發展與教育中,是“窮孩子”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還是“富孩子”有利于孩子的發展?爭論者認為,所謂“窮孩子”就是家境較困難的兒童,“富孩子”就是家境較富足的兒童。對此,雙方都提出了相應的現象和理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獲得了穩定的發展,城鎮居民也大多走上了富裕之路,富裕之后如何教育孩子,就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而教育中“窮”與“富”的爭論就由此而生。
1.富了當然要富孩子,富孩子天經地義,符合中國國情。“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論點有違中國人“為子孫造福”的傳統幸福觀,不合歷史常理;有違所有中國父母都認可并堅持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不合人之常情;有違富起來的家庭讓孩子好好生活的現實,不合生活常態;“富了當然富孩子”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2.“富孩子”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其需要得到了必要的滿足,有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受到更多更好的幫助,有利于智力的充分發展。因此,發展前景必然會更好。
3.“富孩子”的父母接觸到更多的成功人士,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成功人士的成功人格、為人處世做事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等,更利于其成長。
4.所謂“富孩子的問題”其實更多是一種偏見,如果說存在的話,那么相對來說“窮孩子的問題”可能會更多,很多人關注貧困生問題就是例證。
1.“富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食無憂,不知生活的艱辛,狂妄而不知謙虛,自私而不知感恩。
2.“富孩子”有需要很少得不到滿足,很少經歷挫折,容易產生“驕嬌”二氣,很難正確對待挫折,意志薄弱,心浮氣躁,遇事半途而廢。
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孩子”更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處事更成熟,意志堅強,吃苦耐勞。
4.“窮孩子”由于家庭經濟支持更少,往往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性更強,有利于學業成就的取得。
5.有人提出,所謂“窮”與“富”是相對的,存在“窮家富孩子”和“富家窮孩子”。“窮孩子”是指學習生活條件較為儉樸,只提供必需的物質條件,其中包括“窮家”孩子與家庭經濟狀況一致的物質條件和“富家”孩子避免生活上的奢侈與教育上的過度投資。“富孩子”是指學習生活條件極為優越,包括“窮家”孩子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與教育上的過度投資和“富家”孩子不加限制的物質滿足。
應該說,兒童的發展,是家長們和教育家們關注的永恒話題,但是,以這種方式關注和爭論,卻能真實反映當下中國眾多家庭教育的現狀——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折射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為子孫造福”的幸福觀。家長們“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愛子之心和社會人士的“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憂慮之心,都是可以理解的,從心理學上看,兩者都承認客觀條件對兒童發展和社會化的影響,也都看到兒童是處在相應的環境中的。但是,兩者都沒有看到兒童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包含家庭教育環境的大生態系統,其發展固然受家庭客觀物質條件的影響,也受到兒童教育大系統其他部分的影響和家庭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看到環境與兒童個體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沒有看到兒童具有主動性,他們能自覺地建構自己的主觀世界。這正是生態系統學理論告訴我們的。
(一)生態系統學理論強調兒童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任何脫離具體的環境而孤立地探討兒童的發展問題都是缺乏科學性的。對此,生態心理學家克力克認為,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①生活的空間及空間的事物對兒童的影響要遠超成人。作為兒童生活經驗中最為基本的部分,生活空間和空間的事物對兒童動作和感知覺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②物質環境是兒童獲得知識的重要一環,通過主動對物質環境中各事物的作用,兒童獲得其他領域中的知識。③游戲環境對兒童發展起特殊的作用,在誘導和鼓勵孩子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性行為方面,良好的游戲環境不可或缺。④游戲活動是幼兒的最基本的學習形式,物質環境會影響到兒童游戲活動的種類。兒童認識外部世界,主要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實現的。具體的物質對兒童發展和成長是不言而喻的,其重要性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相對減少。因而,不管是“窮”家還是“富”家的孩子,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員,都是受家庭保護的未成熟個體,從一出生就處在家庭生態環境的影響之下。家庭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當然會對兒童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組成個體發展的行為系統,這些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系統構成了個體發展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呈現出同心圓式的層級結構,從里至外依次為——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前者逐個被后者包含,與個體的活動頻率和密切程度依次降低。
1.微系統(microsystem)。位于環境層次的最里層,是兒童活動、交往及體育的直接環境。微系統是兒童從事活動、承擔角色、發展人際關系,并親身獲得真切的感受和經歷的環境系統。家庭、學校、同伴關系等都是兒童的微系統環境。“窮”與“富”最終必須直接通過微系統的物質、互動、關系等形成影響。如兒童之間的對“窮(富)孩子”的排斥;成人對“窮(富)孩子”的區別對待。
2.中間系統(mesosystem)。位于微系統外層,是指微系統環境之間的彼此聯系與相互作用,是由微系統環境間關系所組成的系統。如家庭和學校的關系、學校和社區的關系、家庭和同伴的關系等,都會影響到生活在其中的兒童的心理發展。“窮”與“富”在此時表現為受其影響之下的各種關系。如學校對“窮(富)家孩子”的不同待遇。再如,“富”孩子在家受溺愛,在外卻不一定享受這種待遇,從而帶來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同伴的關系。
3.外系統(exosystem)。位于中間系統外層,是個體并未直接參與其中,卻影響兒童成長的環境及其作用與聯系。發生在外系統環境中的事件會影響個體所生活的環境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間接而必然地影響到個體的發展。如父母的工作環境會影響到他們工作的性質、要求、條件等因素,導致在家庭中的行為方式和態度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對子女的養育質量,因此,兒童雖未參與其中,卻仍間接地受到父母工作環境的影響。如外出農民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4.宏系統(macrosystem)。位于生態系統的最外層,是指個體所處的文化、亞文化或整個社會環境的背景 (藍圖)。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都涵蓋在宏系統中,并受到影響和作用。“窮”與“富”亦表現為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如一定時期人們的嫌貧愛富。
5.歷時系統(chronosystem)。在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中,時間的變化是貫穿所有系統的長線,歷時系統是指在兒童成長環境中產生影響兒童發展的新情況的時間變化。如多年以前留守兒童可能覺得受到歧視,而現在留守兒童可能受到關注。
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在兒童發展過程中,不能靜止而孤立地考察單一的環境或即時的環境,而要放眼于各類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并進一步了解這些情景根植的更大環境,在多個層次關系尤其是大系統的關系層次上解析兒童的發展尤為必要。
簡而言之,家庭的“窮”與“富”必然影響了兒童,但如何影響,應該考慮到“窮”或“富”通過各大系統具體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如,有些家庭或許“窮”,買不起玩具,卻可以自制豐富多彩、非常別致的玩具,既滿足了兒童的智力與技能發展的需要,又滿足了兒童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兒童的關心比單純的物質給予更能讓兒童體驗到積極情感。
(三)兒童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系統理論提出,兒童的發展固然受到環境的影響,兒童的主體因素會融入到兒童發展的環境中,會對環境發生相應的作用。兒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變更。改變某種活動的性質和內容,是兒童影響環境最常見的方式。譬如,“富”家為孩子學習買來了一臺電腦并接通網絡,孩子卻沉迷網絡游戲而荒廢學習。
2.建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核心是兒童通過自己的動作作用于物體,并將經驗組織到自身的認知系統中,這是一個對外部適應的動態建構過程,環境也會受到知識建構過程的影響。兒童的建構活動改變和創造了新的活動情境,如以水代替墨水在紙上寫字,進而可以重復練習。
3.非參與性。精心設計的教學環境或活動環境,兒童的參與是其發揮教育功能的前提。因此,興趣是環境設置必須考慮的因素,否則,兒童會以不參與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是對已經設置的環境最有力的影響方式。兒童對活動(學習)的非參與性,意味著改變環境設置的必要性。
因此,可以認為,作為生態環境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兒童不是僅受環境影響的發展主體,而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兒童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相互交織,關系復雜,不是簡單而機械地誰決定誰的聯系;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與發展主體——兒童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單獨的環境或發展的主體因素。比如,有的“窮”孩子生活節儉,學習勤奮,贏得教師和同學的尊重,充滿自信,更加嚴于律己;有的“窮”孩子生活奢侈,無心學習,讓老師和同學費解,極不自信,放縱自我;有的“富”孩子謙虛勤奮,大方友善,充分利用家庭的有利條件,獲得了應有的發展;有的“富”孩子恃寵而驕,嬌氣蠻橫,以自我為中心,和同學和伙伴很難相處,自然不利于發展。
[1]鄧賜平,劉金花.系統發展觀:兒童社會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展傾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
[2]席居哲,桑標,鄧賜平.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生態系統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1).
[3]朱皕.近50年來發展心理學生態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心理科學,2005,28,(4).
[4]易芳.生態心理學的理論審視[D].博士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4.
[5]周春美.生態心理學方法論研究[D].碩士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