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所包含的內容之一。縱觀歷代文學大家,沒有人不是在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才有后來的文學成就的。閱讀,是一種文化的積淀,知識的積淀,人文素養的積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而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喜歡讀書的現象大量存在,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讀書,自覺地去讀書。
關于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方法很多,如教師的激勵、評價,建立讀書小組,舉行讀書報告會,制定“讀書計劃”,開展“手抄報”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深刻影響的是學生的內在興趣和動機,學生能夠借助自己從學習活動本身所產生的快樂來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閱讀教學應回歸閱讀文本,用文本本身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這樣的興趣是持久的,穩固的。在閱讀教學中,回歸文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近百年來,語文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和一些一線老師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個事實卻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語文是以教授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為目的的。[1]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的魅力,閱讀文本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精彩的詞句,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感情。
所謂品味語言就是指對課文整體或局部語言的理性分析,對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句子的意義,情態、色彩、分寸等進行考究分析,體味語言形式所凝聚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活動,更深刻地覺察語言所隱含的種種信息。[2]中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名作,內容含蓄,語言凝練,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捕捉文中的精詞妙句,進行推敲品味,便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推敲品味的方法有:第一,推敲品味關鍵性的詞。即引導學生捕捉課文中寫景狀物,或刻畫人物時用得恰到好處,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詞,通過體味鑒賞,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如教朱自清的《背影》,可引導學生抓住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過程的幾個有表現力的詞設疑分析。“蹣跚”形容了怎樣的狀態?平地走路尚且“蹣跚”的父親,“探”、“縮”、“傾”該多么艱難,具體說說父親這些動作的艱難情況。第二,推敲品味關鍵性的句子。即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一些內涵豐富的句子,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段落的中心句等進行語言分析,使學生直接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維,把握文章主旨。如《孔乙己》結尾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學中可以這樣設疑:這句中既用“大約”又用“的確”,表達是否矛盾?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孔乙己既然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物,沒有人確切的知道他的死活,只能說“大約”。孔乙己是一個好喝懶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氣,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上一口的,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年關始終沒有見到孔乙己,看來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很合乎邏輯的。結尾看似矛盾的句子,更深刻更含蓄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第三,推敲品味句子表達的優劣。同樣一個意思,語言表達雖無正誤之分,卻有優劣之別。教師對此可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替換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體味鑒賞。如教《濟南的冬天》有句“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將其改為“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表達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品味分析:改句只寫了形和色,原句卻把夕陽斜照下的粉色比擬為害羞的少女,形神兼備,情態可掬。[3]
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情境的創設,懸念的設置,引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4]例如在《故鄉》一課的教學中,有教師通過以下設置,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師:30年后,“我”回到了故鄉,終于和老朋友見面了,那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讀這段文字。(分發《故鄉》中“我”回故鄉再次與閏土見面的那一段。學生自由閱讀。)師:他們此次見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們沒想到的?生:閏土對“我”的態度變了。以前他們在一起時,無拘無束,而現在閏土卻恭恭敬敬的喊“我”老爺。……師:是啊,這次見面的情景與我們想象的差太遠了!讀了這個片斷,你們有什么疑問嗎?生:閏土為什么不像小時候那樣與“我”親熱?他為什么這么恭敬地喊“我”老爺?生:他為什么和“我”沒話講了?……師:這些問題比較復雜,老師一時講不清楚,大家可以讀一讀魯迅先生寫的《故鄉》。教師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環節,誘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現實中的閏土形象為什么與自己設計的不一樣呢?可以想象,下課時一定是學生在去尋找相關讀物進行新一輪閱讀的開始。閱讀期待絕不能局限在課堂所呈現的文本上,必然延伸到課外學習以及生活領域。教學過程中,開放性作業的設計有助于把學生的期待視野引向教材以外。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生活化,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注入現實生活內容,這樣的語文課堂更充滿活力。閱讀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并以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為中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愛,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體會作者是怎樣描寫父愛的。這是課內和課外的結合,但是課內和課外并不能無限地結合,必須抓住文本語境,立足課內。
例如,有教師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課時,一會兒播放《我的兄弟姐妹》電影片段,讓學生說說感人的畫面和讓學生感動的理由,一會兒讓學生閱讀課外美文《還能拿什么愛你》,讓學生感受文中的愛心,確實這些設計能讓學生感受到人間之愛,和課文也有一點聯系,可是這樣的設計讓人眼花繚亂,對文本的品讀則淺嘗輒止,不夠深入,最后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不到提高。因此,怎樣使課內外有效結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回歸文本,讓學生喜愛讀書,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個有效策略。
[1]薛微微.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方法淺析.語文學刊,2006,2.
[2][3]朱維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摭談.寧夏教育科研,2006,4.
[4]范霞.語文閱讀期待教學探討.熱點聚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