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卉
(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集群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研究*
蘇 卉
(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企業“集而不群”現象為分析起點,聯系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相關理論,重點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關系、如何進行以集群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等問題。研究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并不一定能自動帶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只是提供了發展為集群的可能,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也并不一定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研究進一步指出,單純地理上的集中和形成產業集群相比較,形成集群能為文化創意企業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因此,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時,要以促進園區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為導向。最后從出臺規劃、制定政策、投資引導、市場推廣、優化環境五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集群;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被普遍認為具有集聚文化創意企業、人才和資源的功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營造出較好的環境和服務體系,進而成為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極”。基于此,我國在實踐中迎來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文化部在2007~2011年間,先后命名了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四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3],在各省市,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示范基地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值得注意的是,與自發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不同,我國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多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短期內在特定地理空間上集聚相關生產要素,筑巢引鳳,吸引相關文化創意企業集聚。這類園區一般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園區內企業“集而不群”的現象比較突出,甚至有些區域出現了“有園區無產業”[4]的窘境,背離了地方政府興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初衷。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園區內企業“集而不群”的現象?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如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企業集群效應的發揮?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試圖聯系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并就如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企業集群效應的發揮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只是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提供了前提,但并不必然導致集群的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經濟園區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經濟園區的共性和特點。張克[5]指出,經濟園區是政府以行政手段在短期內聚集、整合各類生產要素的特殊模式,是政府人為創造的地域范圍經濟,具有生產要素的集約性、資源配置的傾斜性、相對獨立的政策等特征,其本質是生產要素與產業的空間集聚。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相關文化創意資源借助于行政力量形成特定地理區域內的集中,從而可以起到強化不同文化創意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作用。然而,這種地理區域內的集中只是提供了發展為集群的可能,并不必然會發展為集群。王輯慈[6]指出,鄰近可以區分為地理鄰近、組織鄰近和制度鄰近幾種不同的形式,將分散的資源集中于特定園區內,形成的是地理上的鄰近,而產業集群更多的是強調形成密切的產業聯系,形成互動和創新的氛圍,帶來組織鄰近及制度鄰近。更為重要的是,地理鄰近對于組織鄰近及制度鄰近的形成,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條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借助于政府力量將文化創意資源集中在特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所形成的是文化創意企業之間地理上的鄰近,而如果要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還需要產生組織鄰近及制度鄰近,需要這些文化創意企業之間以產業聯系為基礎,形成密切的互動合作與交流,進而激發合作競爭效應、創新擴散效應、知識外溢效應等集群效應。換句話說,如果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只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集聚生產要素,企業之間未形成深層次的產業聯系和互動創新,則僅表明存在地理鄰近效應,從而表現為“集而不群”。
(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內。倫敦是世界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早的城市,倫敦早期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如Hoxton,Shoreditch,中央倫敦,北部劍橋等,表現為相似的文化創意企業通過長期的商業合作和專業化分工形成彼此相鄰的文化創意產業群落,地點的選取也多集中在一些舊城區、舊廠房等,絕非是在統一規劃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吸引文化創意資源集聚于這些大城市舊城區的原因,是適宜的環境、鼓勵創新的氛圍、社交活動的多樣性、關系網絡等,而非整齊劃一的產業園區。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平臺。李國武[7]指出,產業集群具有兩種典型的布局形式∶以鄉村為單位的布局和以園區為單位的布局。其中以鄉村為單位的布局形式多是自發形成的,相對分散,域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也不完善;以園區為單位的布局是人為建構的,企業布局整齊集中,園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較完善。當產業集群發展到對于生產空間和創新環境有更高要求后,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需求才成為必要。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并不一定能自動帶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只是提供了發展為集群的可能,如果園區內企業之間未形成深層次的產業聯系和互動創新,則僅產生地理上的集中,從而表現為“集而不群”。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也并不一定必須在整齊規劃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內,形成集群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創意企業之間的密切交流合作與協作創新。
以集群的方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以促進園區內文化創意企業之間產生合作競爭效應、創新擴散效應、知識外溢效應等集群效應,較之于單純地理上的鄰近更能為文化創意企業帶來更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有必要進行集群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逐步消除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企業之間“集而不群”、簡單堆積的現象。本部分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集群化發展為目標,從出臺規劃、政策制定、投資引導、市場推廣、環境營造五大關鍵領域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出臺規劃。趙延東[8]通過案例研究分析發現,地方政府興建產業園區普遍缺乏建立集群的長期規劃和考慮,表現為不考慮地區經濟特點、產業特點以及產業鏈的實際需要,從而使產業園區成為事實上的企業簡單堆積而非有機的集群。因此,要發展集群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有必要事先制定集群化發展的長期規劃,做好園區的整體統籌安排。重點應放在∶(1)堅定集群化發展的道路,堅持科學規劃,按照產業集聚、集約的原則合理制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長期發展規劃;(2)嚴格園區準入制度;(3)做好政府功能定位。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的主要功能應定位為制度與環境的維護者,而非主要參與者,應注重引導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自發的溝通協作和互動。
(二)制定政策。目前出臺的多個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的政策,絕大多數是圍繞財政扶持、稅收優惠、土地管理、人才開發等方面,而有關如何引導文化創意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卻很少,因此,有必要在長期規劃的指引下,推行適宜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政策,引導園區內企業集群化發展。重點應放在∶(1)合理優化園區內文化創意產業布局;(2)鼓勵和引導文化創意骨干企業向園區集中,積極培育集群核心企業;(3)引導與園區內文化創意企業相關聯的配套企業入駐園區,逐步整合和延長文化創意產業鏈,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集設計、制作、展示和銷售于一體的綜合體;(4)對于已經入駐園區的非文化創意企業,如果影響到園區集群化建設的目標,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其遷出園區。
(三)投資引導。合理引導和保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相關投資行為,是以政府的行政力量壯大文化創意集群的可行途徑。具體措施包括∶(1)適當設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專項資金,配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對符合政府集群化發展方向的文化創意企業給予適當扶持;(2)對于符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集群化發展方向的企業和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3)進一步完善中小文化創意企業融資擔保機制,支持和引導擔保機構為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提供擔保。
(四)市場推廣。建立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公共資源優勢,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產品的市場推廣,從而以市場需求為動力推動園區內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深化。重點應放在∶(1)突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特色,形成良好的市場需求;(2)配合多角度、全方面的宣傳推廣,培育文化創意產品品牌,提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競爭力;(3)完善各類市場中介機構,為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推廣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五)優化環境。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集群化發展,政府需要在制度建設與環境維護方面切實承擔起責任,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所賴以生存的經濟技術環境、法治環境、行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重點應放在∶(1)開放市場,鼓勵創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技術進步;(2)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維護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3)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行業中介組織,加強園區內文化創意企業之間的協作交流;(4)營造園區內寬松寬容的文化氛圍,增加社會環境的寬容度,鼓勵各類文化創意產業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進一步解放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的思維束縛,激發其創造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關于命名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07 -06 -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關于命名第二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08 - 05-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關于命名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11 - 02-28.
[4]董偉.有園區無產業更無文化 謹防政府吹大文化產業泡沫[N].中國青年報,2010-07-16.
[5]張克.我國園區規模經濟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6]王輯慈.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中的企業鄰近與集聚辨析[J].中國軟科學,2005,(12).
[7]李國武.產業集群與工業園區關系的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
[8]趙延東,張文霞.集群還是堆積——對地方政府工業園區建設的反思[J].中國工業經濟,2008,(1).
(責任編校:譚緯緯)
G124
A
1008-4681(2011)06-0023-02
2011-09-12
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編號∶2011B237;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1A790011;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1-QN-026;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項目,編號∶B2009-55。
蘇卉(1980-),女,山東萊蕪人,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