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龔維國
(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從原型范疇理論看女性稱呼變化*
陳麗,龔維國
(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從古至今,漢語中對女性的稱呼詞匯豐富、變化無窮,這些對女性稱呼的變化無不體現了女性原型的語義變化。通過對女性稱呼變化的例舉、描述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典范疇理論僵化的、靜止的思想無法與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詞匯意義變化相一致;而原型范疇理論將核心的典型特征看作是有活動性的、變化性的,所以它就能夠更好地把握詞義變化,并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因此,用發展的觀點看待詞義的核心特征變化,能夠讓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詞義,從而避免文化失誤和交際失敗。
原型范疇理論;女性;稱呼變化;語義變化
從歷時的角度觀察,我們注意到漢語中對于女性稱呼的變化大致從紛繁復雜的古代漢語各種稱呼到近代的“女士”、“姑娘”、“大姐”,再到當代的“小姐”、“美女”、“親愛的”等。這種對女性稱呼的變化體現了女性原型的語義變化。
經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由范疇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組充要特征來界定并且這些特征是二元對立的,即一個實體如果具備了某一范疇成員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該范疇的成員,否則就不屬于該范疇”[1]。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必要條件”作為一種傳統釋義方式,存在著很多缺陷。這種死板而僵化的觀點使得其解釋力非常有限,無法與事實上的范疇邊界模糊相適應。所以維特根斯坦于1953年提出了對經典范疇理論和“充分必要條件”的質疑,并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認為是一種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關系將一些詞聯系在了一起。到了70年代,羅斯對自然語言語義概念范疇的大量研究及其意義理論為原型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他認為“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之上,然后將其他實體根據它們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在某些或某一組屬性上的相似性而歸入該范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疇化的參照點。”[1]也即,原型就是一個概念范疇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員。
“原型首先屬于語義學范疇。語義學家Stevenson認為,原型不是描述個體或挑選個體,而是描述一個類型的典型標本是什么樣子的,從而找出個體與原型的相象程度。”[2]“在討論模糊詞語限界時,‘原型’這一概念還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的”[3]。
從上古時代一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前為古漢語時代,這個時代對女性的稱呼紛繁復雜。從1919年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為近代漢語時代,1978年改革開放后為當代漢語時代。后兩個時代對女性的稱呼變化也反映出各自語義原型的變化。
在古代漢語中,對女性稱呼是十分豐富的、變化多樣的,但無論其怎么變化,這些稱呼都有著獨特的語義原型。
1.對未成年小女孩的稱呼
按照年齡,1歲之下的不論男女均叫“襁褓”;2—3歲叫“孩提”;7歲女孩叫髫年;幼年泛稱為“總角”;12歲為“金釵”;13歲是豆蔻;15歲叫“及笄”;16歲叫“破瓜”。
這些稱呼均包含著這些年齡階段女孩的典型形象特征:“襁褓”是包裹小孩的;“孩提”指兩至三歲,表示抱著、牽著、背著小孩。“髫年”是指古代孩子自然下垂的短發,指幼童時期[4]。“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金釵”是指婦女插于發髻的金制首飾﹐由兩股合成。“豆蔻”,又名草果或草豆蔻,南方人取其尚未大開的,稱為含胎花,因其形如少女之身,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及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即指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所以舊詩文稱女子十六歲為“破瓜之年”。
2.按照社會功能區分的成年女性稱呼
按社會功能來分,對女子的稱呼有“花魁”、“交際花”、“內人”、“格格”、“金枝玉葉”、“才人”、“嬪妃”、“貴妃”、“娘娘”、“巾幗英雄”等等,而這些不同的稱謂也折射出不同的語義原型。如:
“花魁”所透露出來的語義原型是青樓中的名妓形象;
“交際花”表達的原型特征是社交場合中的活躍女子;
“內人”、“發妻”、“糟糠”和“賤妾”是對妻子的稱呼;
“格格”和“金枝玉葉”是稱呼王公貴族的女兒;
“才人”、“嬪妃”、“貴妃”、“娘娘”、“王后”和“皇后”則體現了皇宮女子的身份地位和權力;
稱呼花木蘭和穆桂英之類的女子則用“巾幗英雄”。
如此稱呼無不體現了被稱呼女性的典型性特征,而且體現了各類語義的特征。
3.按照相貌區分的女子稱呼
“佼人”、“嬋娟”、“嬌娃”、“麗人”、“佳人”、“玉人”、“淑女”、“尤物”和“小家碧玉”所包含的原型均是美貌的女子。尤其以“西施”、“楊貴妃”、“王昭君”、“貂蟬”為典型代表。另外一個與美貌女子相對的是丑女形象,則被賦予“東施”稱呼。
封建社會嚴格的長幼貴賤之分的規矩造就了古漢語紛繁復雜的女子稱呼,這些稱呼體現了豐富的原型語義。到了近代,由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瞿秋白等人為代表開始推廣白話文。于是漢語中對于女子的稱呼也起了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先生”、“閨女”、“姑娘”、“夫人”、“小姐”、“女士”和“同志”等來稱呼女性,他們各自代表的典型特征也更加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
“先生”用來稱呼梨園中的旦角,和戲曲中的男扮女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閨女”和“姑娘”延續了古代漢語的稱呼,取消了原有的、對年齡和相貌的關注,是大眾化的稱謂;
“夫人”則繼承了男權主義的思想,用夫姓來指稱已婚女子;
“小姐”一詞弱化了原有封建色彩,開始形容所有女子。
在新文化運動中,由于推崇向西方學習“德先生”和“賽先生”即“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學”,“lady女士”一詞開始進入漢語文化,所展示的語義形象更加寬泛到所有成年女性。
同時因為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詞帶著強烈的革命色彩進入人們的生活,所以女性稱呼普遍有了“女同志”的叫法。
隨著改革開放,當代漢語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響,從對女性的稱呼就可見一斑。“小姐”、“美女”、“老師”、“師傅”和“同志”的變化尤其明顯。稱謂語具有高度的社會敏感性,并隨社會的變化而逐漸變化,而其折射出的經典原型也顯而易見的。
1.小姐
由于“小姐”一詞的原型特征明顯帶有“從事賣淫活動的妓女”色彩,令人產生歧義和不舒服之感,所以它的用法日益狹窄,以至于貶義氣息更濃。所以人們一般也不用“小姐”來指稱女子。
2.美女
此消彼長,當用來稱呼成年女性的“小姐”這一稱呼被冠有貶義色彩后,為了滿足社會對大多外秀的女子的稱謂,“美女”一詞登上舞臺。“美女”這一稱呼的語義擴展也極其迅速。現在“美女”稱呼已經拋開了“四大美女”的形象,形形色色的女子均被冠以“美女”的稱呼,無論其相貌美不美,品行美不美。而且,“美女”一稱呼也拋開了年齡的限制,對年齡小的女孩可以稱之為“小美女”;而對正當花季的少女可以名正言順地稱其為“美女”;對年紀稍大點的女性則被冠以“資深美女”稱號。所以“美女”這一稱謂的出現,讓大家在稱呼女性朋友時多了一種活潑、輕松,而又別致的選擇。
3.老師
與之類似,“老師”也開始成為女性稱呼的流行語。特別是在電視、電臺訪談節目或娛樂節目中,對出席的女嘉賓稱呼為“老師”已經司空見慣了。古往今來,“老師”這一稱呼,原就不特指在冊教師,能者、賢者、老者等都是廣義和廣譜的老師。“老師”這一稱呼既可指從事教書育人事業的人,也可以指具有一定資歷的或具備某些特殊能力的人,如具有一定資歷的化妝師、美容師、美發師等都可以稱之“老師”。“老師”這一稱謂所體現的是白領中的能者、智者等原型特征。
4.師傅
同樣,“師傅”這一稱呼也不再是男性的專有稱呼。“師傅”這一稱呼已經中性化了,如對從事修鞋職業的女性、女性駕駛員、女性的士司機、女性修理工、清潔工等等,我們均稱之為“X師傅”。但“師傅”這一稱謂跟“老師”這一稱呼的原型有所不同,它所折射出的是從事藍領工作的能者、賢者或具備一技之長的智者的核心原型特征。
5.同志
“老師”、“師傅”明顯就有尊稱的意思。而“同志”是一個中性詞。然而,由于現在社會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常用“同志”這一稱呼來指代GAY(中文即為“同性戀”的意思),所以“同志”這個稱呼就越來越有貶義的意思了。加上政治色彩的日漸淡化,所以人們漸漸鮮用“同志”來稱呼女性。
通過對女性稱呼變化的例舉、描述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經典范疇理論僵化的、靜止的思想無法與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詞匯意義變化相一致;而原型范疇理論將核心的典型特征看作是有活動性的、變化性的,所以它就能夠更好地把握詞義變化,就能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所以,用發展的觀點看待詞義的核心特征變化,能夠讓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詞義,從而避免文化失誤和交際失敗。
[1]聞亞蘭.語義范疇原型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詞匯教學[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2).
[2]李和慶,張樹玲.原型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5).
[3]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漢文辭典》編委會.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責任編校:簡子)
H03
A
1008-4681(2011)01-0097-02
2010-10-22
陳麗(1974-),女,湖南益陽人,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