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莉萍
(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經營管理系,浙江 臨海 317000)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現狀與競爭力分析*
樓莉萍
(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經營管理系,浙江 臨海 317000)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走上了集群式發展之路。然而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建議通過系統集群、加強產業環境建設、合理規劃產業園區、優化零部件產業結構以及支持海外并購等途徑,使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能夠走上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系統集群
產業集群通常是指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理解產業集群的含義:首先要看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即在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他相關機構基本都與某一個產業領域有關聯;其次要看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就是在一個產業集群內,不同企業和其他相關機構之間相互依存,彼此都是整個集群網絡中的一個節點;第三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即在某個產業集群內部,不僅有企業,還需要有相關的商會、行業協會、中介機構以及銀行等等,構成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1]。
近幾年,中國汽車產量出現了罕見的高增長。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經歷了不同尋常的黃金增長期。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許多地區把汽車零部件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如今,國家把發展產業集群寫入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國各地興起一股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熱潮。顯而易見,產業集群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國汽車零部件業正在步入產業集群時代。
單從汽車零部件市場而言,我國的汽車零部件業是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整體產業競爭力還相對較弱。因此,如何盡快縮小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與汽車零部件工業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我們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從而讓我們從汽車零部件大國轉變到汽車零部件強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群發展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江蘇昆山、廣東東莞、安徽蕪湖、吉林長春、山東青島、京津冀等多個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迅速崛起。有專家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正在逐漸成為區域經濟非常重要的增長點。美國的底特律、日本豐田汽車城、比利時弗蘭德斯地區,都是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眾多零部件企業的集聚,為汽車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后盾。
盡管很多地方政府對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投入了很高的熱情,但現階段,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現狀不容樂觀。
1.“集而不群”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大多數在建或已建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都處在低端發展階段,產品附加值不高,即所謂的“集而不群”。集群內企業之間產業聯系不多,同行企業之間協作意識不強,集群內很多企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汽車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內資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在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所占的比例不到1%,中型企業所占比例不足14%,另外我們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絕大部分只能在低端產品上占有一席之地。零部件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管理差,品牌意識不足,產品性價比低。
2.外資主導。近幾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都占過半比例。目前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零部件供應商有70%以上在中國開展業務,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占70%以上份額。汽車零部件產業關鍵技術市場更是幾乎被外資企業壟斷。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的核心部件產業中,絕大部分為外資主導,其中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的生產100%由外資企業所控制,ABS的生產中外資企業占到90%以上,安全氣囊和進口自動變速器的生產則有近70%的市場控制在外資企業手中[2]。
3.政策缺位。從國家各部門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來看,對整車發展的關注度都遠高于汽車零部件,這使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實力發展相對滯后。近來剛發布的《汽車產業振興與調整規劃》中,我國已經明確提出要將汽車的“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但由于規劃中還缺乏貫徹落實的具體政策,所以必將導致大多數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無法獲得有關部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也無法與整車廠形成穩定的供應商關系。
4.研發投入少,技術創新能力弱。目前,我國內資汽車零部件廠家的銷售收入僅占全行業的20%至25%,市場份額的相對弱勢表現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后勁缺乏底氣。有數據顯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研發投入的比重上遠低于跨國企業,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只占銷售收入的0.6%左右,而跨國公司的比重大概能達到7% -10%。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資金投入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明顯滯后,嚴重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過去,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主要靠勞動力和成本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現在國家取消對零部件行業投資的限制,跨國零部件集團又在大舉兼并擴張,國內大多數中小零部件企業既沒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又喪失成本優勢,將會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1.系統集群。從國外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經驗來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應走系統集群之路。系統集群是指產業鏈條覆蓋整個產業鏈,實現上下游無縫對接,中間無空缺,從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制造、聯合加工到組裝出廠,集群內部分工配套,形成一個區域集合[3]。為此,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其中,推動區域內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完善區域服務功能;集群內的企業要提高自身的專業化程度及生產能力,創新管理模式;要加強汽車零部件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構建社會性的公共研發平臺,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體系,提升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
2.注重產業環境建設。地方政府在建設產業集群時,需充分考慮當地是否具備條件,因地制宜,理性的投資商非常重視產業環境能否給企業帶來持久的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部分,具體包括區域基礎設施、載體服務功能、產業環境、政策環境、人力資源服務環境、法制及人文服務環境等。改善產業集群區域的硬環境可以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優化產業集群區域的軟環境可以為產業集群創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有計劃地打造優良的汽車產業配套條件,吸引優秀的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和服務企業進入產業集群內,從而帶動本地區相關配套企業的發展。
3.合理布局規劃產業園區。汽車產業鏈冗長而復雜,一輛整車的零部件供應和裝配至少要經過二三級配套。制定科學合理的園區發展規劃,可以促進該區的產業布局與地方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另外,通過整合、優化、提升產業在工業園區的集聚度,可使園區發展與產業集群發展相銜接[4]。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規劃可以考慮以就近的大型整車企業為龍頭,實現產業園區單一供應。就近規劃產業圈之后,零部件產業鏈各單位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物流費用,同時為各企業間資源共享實現規模效益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一個完整的集群內部,政府的審批、行政監管、公共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的成本也會因為規模效益的出現而大幅下降。
4.優化零部件產業結構。中國在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到,將對“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國家為此還將在今后三年出資100億元作為汽車企業技術改造與技術提升的專項資金。為此,地方政府可以積極引導產業集群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建立長效機制,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以帶動企業品牌戰略的實施;或者引導關聯企業和社會資源向骨干企業集聚,延長產業鏈、培育骨干企業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我們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要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向,企業可以在市場機制的約束和刺激下,通過優勢互補設法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擴大市場規模,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和國際市場競爭力;也可以通過聯合、重組等形式,強強聯合從而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培育、形成一批不僅具有自行系統開發能力,又有良好模塊化配套能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從而推動整車與汽車零部件產業密切聯系、高度相關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科學構建一個區域性相對完整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體系[5]。
5.支持海外并購。自金融危機以來,出現了京西重工并購德爾福、吉利汽車收購澳大利亞變速箱企業DSI、萬向集團收購美國DS汽車轉向軸業務、寧波韻升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日興電機工業株式會社79.13%的股權,以及中國北京太平洋世紀汽車系統有限公司收購美國通用汽車NEXTEER全球轉向與傳動業務等海外并購案。零部件企業收購海外企業,可以獲取對方的管理理念和核心技術,以及部分自主知識產權。整合國外先進企業的資源又將有助于提速我國零部件行業的技術積累,有助于汽車自主零部件體系的建設,從而打破跨國公司的壟斷,獲得產業鏈中的高利潤。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必然現象,要促進國內汽車零部件業的良性發展,產業集群是必然趨勢。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依靠產業集群,可以相互促進、相互支撐,提高技術含量和水平,帶動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集群的聚集,形成更為強勁的競爭優勢,從而縮短與國外企業的距離,提升其國際競爭優勢。此外,各地零部件產業集群的發展要靠整個國家及各地區整車企業的發展來帶動,所以要依據實際情況,合理布局發展規劃。這樣零部件行業才能更好地發展,產業集群的效應才能發揮到最大。
[1][2]李樂陶.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勢在必行[J].中國汽車界,2007,(17).
[3]曹彥春.中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探究[J].中國汽車界,2009,(16).
[4]王長峰.汽車產業集群中知識溢出的途徑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7,(11).
[5]劉國卿.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途徑探索[J].汽車工業研究,2007,(11).
F062.9
A
1008-4681(2011)03-0022-02
2011-01-25
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編號:390;浙江省教育規劃課題,編號:SCG371。
樓莉萍(1975-),女,浙江義烏人,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經營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