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夢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侵權責任法》中網絡侵權實施對策*
夏 夢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了網絡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明確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的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包括提示規則與明知規則兩種形式。對于侵權責任法的網絡侵權責任,其具體實施對策應從網絡侵權案件的訴訟當事人的確定、網絡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網絡侵權對象范圍、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等方面予以實施。
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實施對策
網絡侵權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通過網絡侵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民事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網絡侵權的類型主要有:人身權、知識產權、財產權的網上侵害。其主要特征有:技術性、全球性、公共性、隱蔽性和嚴重破壞性[1]。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以前,并沒有正式的法律明確規定網絡侵權的基本規則?!蛾P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網絡著作權糾紛法律解釋》)和《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網絡民事權糾紛法律解釋》)兩部司法解釋為網絡侵權案件處理的重要依據。由于網絡案件的全球性、虛擬性和隱蔽性,網絡案件越來越復雜,需要明確的法律來確認網絡侵權的基本規則。而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正式彌補了這一缺陷。
《侵權責任法》的36條規定了以下兩種責任:
1.自己責任。對于在網絡環境下發生的侵權,自己責任原則仍然適用,即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實施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的規定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36條第1款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這是基于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自身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也是一種直接侵權責任。
2.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況下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絡侵權責任形式。法定情況包括:(1)在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被侵權人的通知,被侵權人提示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而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及時采取這些必要措施的;(2)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筆者認為“知道”應當包括“明知”和“應知”)網絡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服務實施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而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
《侵權責任法》明確了兩種規則:
1.提示規則。也有的將其叫做“通知與取下”規則,其要點是:在網絡用戶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侵權行為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知道,但被侵權人知曉該網站上其權利被侵害,被侵權人通過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示,通知其網站上的內容對其構成侵權,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接到被侵權人發出的提示后,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停止網絡用戶對其權利的侵害。若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就等同于對網絡用戶實施侵權行為的放任,就具有間接故意,那么就視為與侵權人共同侵權。此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的責任并不是基于過錯的存在,而是源于自身對網絡用戶侵權行為控制的能力。因此,對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造成損害的擴大部分,應與侵權的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但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收到被侵權人的提示,或者經過提示之后立即采取必要措施,此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就不承擔責任,即為“避風港”規則。
2.明知規則。就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平臺實施侵權行為,但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等,而任憑網絡用戶利實施侵權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3款規定的承擔連帶責任。因為此時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放任的故意,理應就與網絡侵權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網絡服務者和網絡用戶的網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而網絡侵權案件的具體解決卻缺乏完善而全面的解決方案,盡管有最高人民法院在《網絡著作權糾紛法律解釋》和《網絡民事權糾紛法律解釋》等司法文件中對網絡侵權的規定,但由于網絡侵權案件是一類新型的民事糾紛案件類型,其中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及研究。因此,針對網絡侵權的特殊性,對網絡侵權案件應有一些具體的實施對策。
(一)網絡侵權案件的訴訟當事人的確定。網絡侵權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增加,由于網絡侵權的特殊性,在網絡侵權發生后,民事主體的確定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網上侵犯姓名權和肖像權的事情經常發生的情況下,起訴者提供自己真實身份的材料,比是否與案件有利害關系來認定原告當事人,更有利于確定原告[2]。而對于被告的確認,《侵權責任法》只是規定了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而對于第三人盜用他人IP地址侵權的情形,筆者建議法院可以通過主動審查網絡服務商提供的具體數據資料來確定真正實施侵權的人,將不適格的被告更換。第二,在網絡財產侵權案件中,對于原告的確定,法院在原告提起訴訟后,應當在進行形式審查案件和實質審查之后再確定。然而,對于被告的確定,理論上仍然存在爭議——無法確定被告真實身份的情況下,能否以侵權人在網上注冊的網絡用戶名或者IP地址及域名為被告。第三,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案件中,可以通過網絡密碼驗證的方式來確定原告,原告只需證明自己使用的是該網名,其原告身份便得到證實。但對與被告的確定,相對較難。因為原告不能知道網絡中侵權人的真實身份,此時只能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出披露侵權人的真實身份的要求,必要時網絡服務提供者與侵權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二)網絡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在缺乏正式立法的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的兩個司法解釋分別對網絡著作權侵權和域名侵權案件的管轄作了規定。但《網絡著作權糾紛法律解釋》第一條以及《網絡民事權糾紛法律解釋》第二條第一款對于網絡侵權管轄權的規定,仍存在許多導致管轄權爭議之處:第一,網絡侵權行為地的認定沒有將侵權行為實施地與侵害結果地的特殊性進行合理的區分;第二,仍以被告住所地作為管轄標準,將忽視被告住所地與網絡侵權行為關聯度較低的問題,同時認定也較困難;第三,對于不同性質、不同場所的服務器在實施網絡侵權行為以及產生結果的過程中的作用大小和關聯度,沒有進行區別;第四,網絡侵權管轄標準具有多樣化,但沒有設定適當的順序,易導致管轄爭議;第五,在確定“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管轄標準的情況下,沒有設定防范原告濫訴的規定。鑒于我國尚未有對網絡侵權管轄確定的正式立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又存在種種不足,針對網絡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問題,筆者建議:首先明確網絡侵權行為地、侵權人實施網絡侵權行為時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人有意利用的ICP服務器所在地、被侵權人獲知網絡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或被侵權人獲知網絡侵權內容時有意利用的ICP服務器所在地[3]。其次,網絡侵權糾紛案件首先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認為其管轄特定網絡侵權糾紛時系不方便法院的,可以放棄對該案的管轄,將案件移送充分可替代人民法院管轄。其中,不方便法院是指由其審理特定網絡侵權糾紛案件會明顯導致當事人訴訟成本增加、應訴困難或審理特定網絡侵權糾紛案件時具有其他有違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不方便因素的人民法院;充分可替代人民法院是指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網絡侵權行為地的人民法院。最后,被告認為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在管轄特定網絡侵權糾紛案件時系不方便人民法院的,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向原管轄法院提出管轄異議,并同時提交其認為充分可替代人民法院的名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對于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以及原、被告各自提供的充分可替代人民法院名單應當合并審查,作出是否移送管轄的裁定。
(三)網絡侵權對象范圍?!肚謾嘭熑畏ā芬幎ǖ姆秶€比較窄,首先表現在目前的規定主要是針對網絡服務商和利用網絡侵權的現象,還沒有涉及到利用計算機病毒木馬等有害程序或代碼非法侵入他人網絡通信終端設備行為、通過網絡向他人發送垃圾短信和垃圾郵件的行為。若將網絡侵權作專章加以規定,應盡量詳細列舉侵權對象,涵蓋的范圍可以盡量寬泛,尤其是要對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進行前瞻性規定。其次,網絡侵權與一般的侵權行為相比其特殊性是表現在多方面的。筆者認為網絡環境下的侵權在責任主體、責任形式、抗辯事由、損害賠償等多方面存在著許多區別。我國侵權責任法將網絡侵權規定在特殊主體侵權里面,至少說明其主體是特殊的。但其不僅僅是主體具有特殊性,在其他方面如侵權形式、傳輸媒介、侵權行為地等也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對網絡侵權對象進行專門規定,同時應明確網絡侵權對象會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出現新的對象,網絡侵權對象應隨著網絡技術環境的發展不斷更新。
(四)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間接責任的范圍,就是網絡用戶侵犯的民事權益范圍。按照《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的民事權益,包括人身權與財產權,網絡侵權主要以侵害他人的名譽、隱私、專利、商業秘密為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財產權與人身權的保護采用同一標準,而不進行區別,即都實行提示規則和明知規則,這樣有助于增強網絡服務提供者保護民事主體民事權益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免受侵害。但是網絡侵權中的侵害著作權、隱私權和財產權等所采取的規則還是應當有所區分,如一概采取同一原則,是否會加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因此,筆者建議應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對不同的網絡侵權責任采取不同的標準,更有利于歸責。
[1]潘亞奇,徐創.淺析網絡侵權的法律適用[J].經濟與法,2009,(6).
[2]徐創,潘亞奇.論網絡侵權訴訟中當事人的確定[J].法學研究,2009,(5).
[3]朱曉峰.網絡侵權的司法管轄探析[J].法制與經濟,2009,(6).
D923
A
1008-4681(2011)03-0067-02
2011-03-02
夏夢(1987-),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