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是今
(湖南女子學院旅游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004)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探索旅游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劉是今
(湖南女子學院旅游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004)
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在我國高校逐步推廣實施的一項教育制度,它是一種以個別指導、因材施教為主的方法,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的育人模式。不論從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培養目標,還是學科研究等方面而言,都有必要實施這一制度。而建立研究團隊、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以及控制招生規模是實施這一制度的基本要求。
旅游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的旅游人才培養規模也日漸壯大,人才培養結構日趨合理。據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開設有旅游系或旅游專業的院校)1733所,其中高等院校852所,高等院校在校生共計498379人。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數量占1.34%,本科生數量占37.03%,大專生數量占61.63%。在人才培養結構中,研究生教育及??粕逃玫搅松鐣恼J可,呈現出招生和就業兩旺的態勢,而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卻處于相對尷尬的地步。當前許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在辦學過程中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招生形勢不容樂觀、學生厭學情緒較濃、學生就業形勢不理想等等。對于其中原因,學界已經做出了諸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如調控旅游院校的總體辦學層次,拓展旅游學科的專業延伸領域,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專業課程體系,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訓,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完善實習基地建設,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等等。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項研究能從根本上解決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積弊,沒有那一項研究能為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指出發展的方向。這一困境也反映出旅游本科人才培養是一項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的工作,它需要學界長期不懈的研究,需要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從不同的專業領域,以不同的思路,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共同破解這一教育難題。筆者不避淺陋,提出一孔之見,以求教于方家。
筆者認為,當前本科旅游管理教育之成敗,取決于培養的學生質量的高低,而學生質量的高低則取決于培養模式的優劣。因此,改革旅游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應是研究的重點。筆者認為,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以及旅游人才的培養現狀,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不失為改進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新舉措。
本科生導師制最早起源于14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隨后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廣泛推廣。在我國,北京大學率先于2002年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隨后,很多名牌大學紛紛實行了這一制度。所謂本科生導師制就是指經由指定導師個人或群體具體指導特定對象的個別化教育實踐,以促進個體不斷全面發展、創新發展的育人模式與機制。目前,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層面,教育部也并沒有要求所有本科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很多學校、很多專業也出于各種原因并沒有踐行這一制度。但這項制度對于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而言,卻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和相當必要性的事情,它有可能成為破解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這一難題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有必要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旅游專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專業,它跨度大、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從旅游的過程來看,它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六個環節;從就業行業來看,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交通三大支柱產業;從就業崗位來看,涉及到導游、計調、財務、人事、營銷、前廳、餐飲、客房等各個旅游相關崗位;從知識儲備來看,涉及到管理、經濟、歷史、地理、文學、交通、語言、藝術、體育、衛生等各方面;從培養能力來看,涉及到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策劃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講解能力、規劃能力等??梢哉f,正是旅游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難度,也導致旅游管理課程體系至今仍未完善。
而按照傳統的“厚基礎、寬口徑”的本科人才培養要求,大部分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體現管理學的特點,又要體現旅游學的特點,還要體現經濟學的特點;既要有理論性的課程,又要有工具性、技術性課程。按照這種設計,學生在四年時間里將對旅游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培養出的學生將是具有較豐富的理論、廣博的知識、較強的適應性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應當說,這種設計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現實的教育中,由于課程數量多,跨度大,而課時有限,最后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什么都懂一點,什么都會一點,什么都可以干,但什么都不精。在市場細分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專業設置越來越細,而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明顯缺乏核心競爭力。當導游,比不過高職高專學生;搞旅游財務,抵不過財會專業學生;搞旅游營銷,又比不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搞電子商務,又比不上計算機專業學生;做規劃,又比不上城市設計與規劃專業學生。因此,對于這種相對特殊的專業,采取通才培養的模式顯然不合適,采取專才培養模式應當更為合理。因此,本科生從入校開始,就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學習和實踐。這些工作,如果沒有專業教師的引導,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在學有專長的教師長期精心的指導和栽培下,學生才能對專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一個較為長遠的規劃,才能做到業有所精,學有所長。
(二)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有必要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和??坡糜喂芾韺I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培養目標的差異。旅游專科專業一般定位于低層次人才的培養,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而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則一般定位于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以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為主。而這一差別的最大體現就在于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不同。這一差別既是人才層次的差別,也是社會對這兩種人才的不同期許。而恰恰就是這兩種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旅游本科教育的一個軟肋。目前很多本科學校因為這種培養的缺位,往往過多地強調旅游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而刻意淡化本科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本科生與??粕蜎]有太大的區別,充其量是一個“四年制的??粕倍?。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前本科教育的一個重點。而這在傳統的本科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在傳統的本科教學中,教師只承擔了教書育人的任務,并沒有承擔學業指導、科研引導的責任(除指導畢業論文外)。教師和學生權責的簡單化及師生關系的疏遠,讓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因為缺乏引路人而對專業缺乏必要的了解,對職業生涯缺乏明晰的規劃,對科研更是無從下手。而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通過雙向選擇,每一個學生從入校起就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通過教師的傳幫帶,有目的性地學習,有針對性地研究,經過四年的正規訓練,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必定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要實現產學研的有效合作有必要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旅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果沒有實踐,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必然會淪為紙上談兵;如果沒有實踐,學生必然缺乏對工作的感性認識以及理性思考。因此,在分析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的時候,很多研究人員提出必須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其中,安排教師到企業培訓進修或掛職鍛煉已成為很多學校試圖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應當說,這種實踐是很有必要的,但教師到企業培訓或脫產掛職鍛煉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到底能收到多大的成效卻是一個大大的問題。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尤其對于已上了年紀的,要求他們脫產到企業實踐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也并不愿意讓一個毫不相干的外人插手自己的事務。退一步講,即使教師本人和企業都不反對,要老師在有限的時間里熟悉企業的所有流程并掌握企業運作的內在規律也并不現實。同樣,企圖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在讀書期間到企業見習,熟悉企業工作的各個環節,掌握管理企業的方法的想法也不現實。學生熟悉企業流程中的一個環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要熟悉整個流程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校學生不可能有很長的時間到企業見習,而企業也不可能寬容大度到各個環節都讓新人去試手。
應該承認,短時間的企業實習是必要的,但長時間的實習卻不太現實,也沒有太多必要。畢竟,對于本科生而言,他們最終要掌握的是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技能;畢竟,能力的獲得并不一定都來自于簡單的重復勞動。對于本科生而言,應當是能力培養優先,理論與實踐結合。而實行導師制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實行導師制,將形成以導師為首的一個學習和研究團隊,學生可以經常性地圍繞導師的科研課題或者圍繞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難點、行業中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加以引導,學生必須自主查閱資料、自主思考問題、自主撰寫提綱和發言內容。在定期的討論會上,各抒己見,導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并提出意見和建議,要求學生將研究進一步深入下去。同時導師也可以通過擬定研究題目,制定研究計劃,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在學生的調查過程中,讓學生熟悉了行業,熟悉了工作流程,教師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來自行業的第一手資料,做出時效性較強的科研成果或者教學案例,反過來又指導學生的學習。這種模式,盡管師生減少了在一線實踐的時間,但通過團隊的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歸納和總結,促使學生對行業有一個更全面、更宏觀的把握,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打造學校專業特色有必要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盡管旅游管理專業的交叉性很大,綜合型很強,但在教育部的本科專業設置中,旅游管理只是作為工商管理專業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而存在的。在設置目錄中,只有旅游管理一個專業。盡管近幾年又增添了酒店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等幾個目錄外專業,但這相對于一個有著多學科交叉特點的旅游管理專業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高校自主設置專業權力的缺失,導致各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并沒有太多的余地,幾乎在所有的本科課程體系中,除卻大量的學校公共課外,就是管理類專業必須開設的管理學、經濟學、數學等公共課程,而真正屬于旅游方面的課程是少之又少。人才方案的趨同性,課程體系的相似性,讓旅游專業培養的本科生呈現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學校為了打造自己的專業特色和競爭優勢,紛紛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上下功夫,如增設不同的專業方向或者不同的學習模塊。但成功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同旅游社的線路產品一樣,盡管需要精心設計,但卻缺乏足夠的知識產權保護,可模仿性高,可移植性高,其結果就是很多學校坐享其成,借鑒或直接拷貝其他高校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這又導致不同學校培養的人才走向趨同。這種結果也是導致很多學校缺乏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實行導師制,將學生對專業方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定位在指導教師科研方向和科研能力的基礎上,科研實力和科研特色將決定人才培養的特色和質量。這種立足于不同教師或團隊科研方向、科研實力形成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基本上消除了拷貝的可能性,至少在學生培養質量上別人已不具有可比性。
(一)確定研究方向,打造研究團隊
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關鍵在于有一支教學科研并重的教師隊伍。它要求老師熟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熟悉本專業的特點及行業發展趨勢,同時要具備較高的學術水準和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目前,在很多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尤其在一些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長期的應用型教學,讓教師缺乏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意識,也缺乏加強自身科研的意識。而這種能力和意識的缺失,讓很多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無力或無意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因此,要實行導師制,必須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逼迫教師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從而加強對科研的重視。要鼓勵教師進行橫向課題的研究、出任企業顧問、開展培訓咨詢活動、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積極參加實踐,使自己能成為學生了解行業的窗口,學生聯系企業的橋梁。同時,不同的本科學校要根據自身專業的特點和教師的實際情況,整合科研力量,或以研究所為單位,或以教研室為單位,或以志趣相投的教師團隊為單位,有針對性地確定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幾個有實力、有特色、有優勢的研究團隊。這些團隊的研究方向,將成為本科生以后選擇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將成為該本科專業的優勢和特色。
(二)制定合理的導師制方案,制定明確的培養計劃
當前在高校實施的導師制形式,基本上分為全程導師制和半程導師制。全程導師制是指學生入校后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導師就從思想、學業各方面給予學生關心和幫助,學生則在四年時間里一直跟隨導師,進行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習和研究。半程導師制是指從大三、大四開始,根據學生的興趣專長和導師的研究方向,采取雙向選擇和院系選配相結合的原則配備導師;通過導師指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舉辦學術講座和讀書報告會等環節,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能力。一般而言,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實行全程導師制相對合理。因為旅游管理專業的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讓很多學生進校后無所適從,這需要導師從一開始就進行專業的指導與引導,通過有計劃的指導和交流,幫助學生制定培養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將導師的研究方向與學生的發展方向結合起來,與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的撰寫、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等活動結合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培養起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做法:一年級,介紹專業性質、人才培養方案,幫助學好基礎課,確定職業發展規劃;二年級,介紹專業課、必修課的區別,指導學生選擇好選修課;三年級,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四年級,指導學生進行畢業實習,并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
(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配套的考評體系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項以個別指導、因材施教為特色的教育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教師是關鍵。它不僅僅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更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量身定做不同的培養計劃,要經常性地與學生聯系、溝通,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實踐、思考和研究。只有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和提攜,學生才能真正有收獲、有提高。如果教師缺乏工作熱情,流于形式,疏于管理,那么導師制就形同虛設。因此,導師制的實施,必須有制度的保障。首先,要有必要的激勵機制。導師制中的導師要做好這項工作是要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的。因此,專業課老師做為導師就不能是做“廉價的義務勞動”,導師工作必須按指導學生的數量和質量計入教學工作量,同教學工作量一樣享受校內津貼等福利政策。同時,還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要實行學校、學院、導師、學生四位一體的監督評價管理體制,通過學生評導、導師互評、學院評優及學校綜評的長效監督體制,實現監督的有效性。要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獎金、評職晉級等掛鉤,保證這一制度的良性運行。對于工作業績突出的教師要給予相應的獎勵,體現對其工作成果的尊重和認可。
(四)控制招生規模,實行精細化培養
對于本科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其培養目標一般是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管理人才。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實行精細化培養。在英美很多高校中,導師和學生的比例一般在1∶3至1∶6之間,導師至少一周與學生會面一次,老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或同時對二到三個同學進行指導。因此,要保證培養的質量,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師生比。而要有一個合理的師生比,一定要控制本科生的總量,要控制招生的數量。如果招生規模太大的話,必然會出現導師短缺或者一個導師指導學生太多的現象,這樣一來,導師制就起不到因材施教、個別輔導的作用。
針對我國目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師資力量與學生數量的現狀,一般以一名導師指導五至十名本科生為宜。這樣一個比率,能保證導師對這些學生的思想、學習、興趣、特長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能保證導師有時間、有精力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通過集體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途徑,采取講座和談心等多種形式,真正建立起一種親密無間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讓學生從思想、學業、生活等多方面得到導師的關心和幫助,最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1]張勇.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問題分析與發展策略[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5).
[2]蔡靖芳.新時期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規格探討[J].高等函授學報,2004,(4).
[3]張彥.本科生導師制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6).
[4]吳玉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9,(11).
G642.0
A
1008-4681(2011)03-0142-03
2011-03-23
劉是今(1974-),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女子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