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匡明,張小健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基于學習勞動觀的學習回報理性看待*
——“讀書無用論”回潮現象的冷思考
陳匡明,張小健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學習回報實質上是學習勞動的回報,而非成本投入的回報。認識上,不能把學習回報簡單化為經濟回報,更不能被庸俗化為學歷文憑的回報。實踐中,考量學習回報,不能只看就業難不難、收入高不高,更要對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反省;學習回報可來自外界,也可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生成;學習無處不有,離開學校不等于放棄學習。動機上,追逐學習回報無可厚非,但不宜急功近利;對學習回報的美好期待,須把立足點放在學習勞動的扎扎實實、高效率地付出上,不搞盲目投入,不存投機之心。
學習勞動;學習回報;讀書無用論;勞動力價值;人力資本
學習的回報問題,直接關系到學習的積極性能否持久調動、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在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特定社會背景下,2007年冒出的“大學生不如農民工有競爭力”的論調,曾一石激起千層浪;2009年重慶萬名高中生“棄考事件”,又轟動一時。從人們的熱議中不難發現:人們關注的焦點,歸根到底還是學習回報問題;“讀書無用論”作為對學習回報現實狀況的沮喪反應,似乎正在社會彌漫。那么,該如何理性看待學習回報問題呢?長期以來,人們熱衷于討論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及高等教育質量等從屬“回報機制”范疇的客觀層面,而忽視了“回報認識”的主觀層面;或因固守某種定勢思維,習慣以成本投入為參照來考量產出(即學習回報)的多少,進而評判某個階段的學習是值得還是不值得。此法容易產生誤導,使人們陷入認識誤區,也無益于端正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筆者擬從學習勞動視角談談有關學習回報的粗淺認識,愿有所啟示。
(一)學習勞動概念。這個概念人們雖接觸不多,卻早已存在學界,教育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如邱淵、王書瑤、張學安、孟明義、廖泉文等,均在其著述中使用過該概念。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精神生產勞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合作勞動的過程,如果受教育者不付出勞動,就沒有教育可言。受教育者付出的勞動就是“學習勞動”,他們正是以付出學習勞動的形式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的。此概念不難理解,但需要說明兩點:(1)學習勞動與教師勞動相對應,構成教育勞動的一對范疇,但學習勞動概念一旦誕生,便超越了教育領域。學習勞動不僅存在于學校教育過程,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僅存在于學生身上,還存在教師身上,為教師專業發展所必須。總之,哪里有學習,哪里就在付出學習勞動。(2)學習不限于“讀書”,學習概念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但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把學習和“讀書”等同起來,俗稱學習為“讀書”。
(二)學習回報實質。基本的學習條件、正常的學習過程,需要一定的費用投入做保障。勞動價值論,雖堅持“勞動創造價值”的立場,但強調“必要的費用”是勞動力價值決定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理論則堅持“資本創造價值”的立場,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增值是“投資”的結果。誠然,在一定范圍內,成本投入增加,學習效果也將正向增長。但成本投入并非多多益善,它也存在一個“度”(即邊際值)的問題,當成本投入超過“邊際值”時,學習效果將不再延續正向增長,超額部分的投入是多余的,甚至可能起負作用。過多“物質和財力的投入,可能制約思想和精神的投入”[1]。另外,成本投入的“邊際值”本身很難測定。若把學習回報定性為成本投入的回報,勢必理論上難以講通,實踐上、認識上容易陷入誤區,純屬對人力資本理論的誤解和生搬硬套。教育質量高不高、成本投入的產出大不大、學習效果好不好,最終都要轉化為學習者的素質和能力并以它來衡量,即最終都要轉化為勞動力價值的形成、人力資本積累和增值,并以它來衡量。而這個轉化過程,終究只能通過唯一途徑——學習勞動的付出——來實現。而學習回報,作為勞動力價值或人力資本的外在體現,它反饋的真實內容是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即一個人學習勞動的質量和效果。綜上可知,學習回報實質上是學習勞動的回報,而非成本投入的回報;我們對于學習回報的美好期待,須把立足點放在學習勞動的扎扎實實付出上,而不搞盲目投入,不存投機之心。
(一)學習勞動的外在形態
學習勞動的形態,是指學習勞動的表現形式。學習勞動的外在形態具有潛在形態、流動形態、凝聚形態三種。潛在形態是指附著在學習主體身上的學習勞動的能力和態度,旨在說明“愿不愿學”、“能不能學”的問題。流動形態是指學習主體對學習勞動的實際支出,具體反映“在不在學”、“努力不努力”的問題。凝聚形態是指學習主體勞動力價值的形成、人力資本的積累與增值的現實狀態,反饋的是“學得怎樣”、“效果如何”的問題。三種形態的合力作用,正是影響學習回報多少的深層次根源,在考量學習回報時,不可不察。
(二)學習勞動的時空形態
1.在校期間的學習勞動。任務是以學習間接經驗、理論知識為主,輔之以實踐操作。學生不管學什么、怎么學,都需要腦力與體力,都在投入學習勞動。這里需要指出,學習的真實效果與具有標簽意義的學歷文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在校教育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之分;學歷教育又存在學歷文憑價值相對性,它深受勞動力市場供求影響,就目前而言,學歷文憑價值的理性回歸乃大勢所趨。
2.在工作生活實踐中的學習勞動。實踐是使用知識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的過程,更是知識豐富發展的過程,此乃人們求知的普遍形式。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2]人們在實踐中投入勞動,取得某種勞動成果的同時,提高了素質和能力,這正是人們在實踐中投入了學習勞動的結果。但這種形態的學習勞動是與具體實踐的勞動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往往忽視它的存在,而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完全歸結到具體實踐的勞動付出上。誠然,具體實踐中的勞動投入與學習勞動的投入并非涇渭分明,只有從結果分析中才能區分開來。
3.在業余時間的學習勞動。愛因斯坦曾說,人的差別在于業余時間。業余時間投入學習勞動的方向、程度、強度和效率不同,相同起點的人成長速度迥然不同。
從功能上看,在校期間的學習勞動,主要實現人力資本的積累;在工作生活實踐中的學習勞動、在業余時間的學習勞動,主要實現人力資本的增值;三種形態的學習勞動,均構成勞動力價值的形成途徑,都應成為決定勞動力價值的要素。但是,三種形態的學習勞動并非孤立存在的“純粹”行為。在校期間學習間接知識為主,也離不開實踐環節;工作實踐中的學習,既可與工作同步,也可發生在業余時間,既包含實踐技能的熟練化,也可能是資料的查閱或理論知識的“充電”;業余時間的學習勞動,可能實踐成分多一些,也可能理論成分多一些。
綜上可知,考量學習回報,不能僅僅從就業、收入出發,還要考察學習主體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這三者深刻影響著學習回報;學習的真實效果,與學歷文憑不是一碼事,學習回報不能被庸俗化為學歷文憑的回報;學歷教育僅是眾多學習途徑的一種,提前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人們,并不意味著放棄學習,以學習效率換取學習時間,或以學習空間換空間,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是可能的;無論何時何地,高效率地、扎扎實實地付出學習勞動,才是硬道理。
(一)學習回報特點。對學習回報的預期,影響人們對成本投入的承受力,影響人們付出學習勞動的態度和熱情。學習勞動作為一種內化知識、內聚智慧的活動,其回報具有間接增殖性與遲效性特點。所謂間接增殖性,是指人們通過學習豐富知識、提升能力、提高素養,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又能提升國民素質、優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良性運作與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勞動的價值是“高于任何一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在時空上有高度的延伸性”[3]。所謂遲效性,是指人才的造就,即便是普通勞動者的培養,所花周期都很長,“出效益”幾乎要若干年后才能見分曉。可見,急功近利不符合學習回報的規律。
(二)學習的外在回報。學習回報的形態是指學習勞動回報的表現形式,有外在回報、內在回報之分。所謂外在回報,是指人們通過學習勞動提升勞動力價值或積累人力資本,進而獲得經濟收入、榮譽、地位等顯在性、功利性的回報。外在回報具有可見性、直接性,最為人們所關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及“學而優則仕”等,是千百年來古代學子追求外在回報的典型形式與真實寫照,構成他們“十年寒窗”的恒久動力。外在回報形式多樣,經濟回報只是其中一種,但在現代社會卻又是最典型的一種,至于所從事職業受社會尊重與否、工作崗位體面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以經濟收入為支撐。因此,人們通常把努力學習看成是提高將來收入、改善未來生活、實現自身階層垂直上升的首選途徑。“人們早已認識到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學習收獲與付出學習勞動成正相關關系。”[4]需要說明的是,“多學多得”僅僅是學習回報的基本態勢,但并非唯一表現形式。現實社會中,學習的經濟回報往往受眾多主客觀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甚至歪曲、扭曲,形成回報的國際差別、地區差別、性別差異、行業差別、專業差別等等。
(三)學習的內在回報。所謂內在回報,是指人們在學習勞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充實與自我發展。與外在回報相反,它具有內隱性、精神性特點,是外界無法給予的非功利的、甚至超功利的精神回報。具體表現為:(1)人們在學習勞動過程、自身道德成長或學業進步中產生的精神愉悅、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是每一位學習者都夢寐以求的境界。“只有當心靈忠實地擁護精神生活的事業,反對一種異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滿意的世俗的造作時,人的稟賦才能變成不只是一種被動的態度或單純的勞動準備狀態,而是成為一種完整的行動,成為真正的心靈運動”[5]。(2)人們通過學習勞動而獲得智慧、人格的自我發展。學習勞動的一個“美麗”之處,在于促進學習者自我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發展。
綜上可知,追逐學習回報無可厚非,但不宜急功近利;不能把學習回報簡單化為經濟回報,經濟回報只是眾多回報形式的一種;學習回報不僅僅來自外界,也可以在學習勞動過程中自我生成。
[1]胡弼成.學生發展:個體教育經濟學的基本范疇[J].教育研究,2005,(5).
[2]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A].毛澤東選集(第一卷)[C].1966.
[3]莊平.論女性教育的社會回報[J].社會學研究,1996,(2).
[4]張學安.學習勞動與勞動力價值[J].當代經濟研究,1998,(1).
[5][德]魯道夫·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萬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G41
A
1008-4681(2011)03-0123-02
2010-11-28
贛南醫學院人才引進立項課題,編號:2008146。
陳匡明(1974-),男,江西南康人,贛南醫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小健(1976-),女,江西南康人,贛南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