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遇春的強者生命意識

2011-08-15 00:43:04賈超芝杉商昌寶

賈超芝杉商昌寶

(1.云南大學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500;2.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300387)

梁遇春的強者生命意識

賈超芝杉1商昌寶2

(1.云南大學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500;2.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300387)

梁遇春的散文中充滿了其自身獨特的見解,其中不乏對黑暗、死亡等事物的深入思考。可以說他是一位真正敢于直面人生,并懂得如何生活的強者。但從表面看來,他的文字與這一切并不相符,這也因此導致倪偉等學人通過這些看似悲傷、低沉的文字敘述,并結合五四啟蒙運動后期精神價值缺失的背景,得出梁遇春是一位無力面對現實的弱者青年的結論。

梁遇春;生命意識;強者

被稱為“中國的愛利亞”[1](P11)的梁遇春在其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中留下了三十余篇散文和二三十部譯作。相較來說,有關梁遇春的研究學界開展得不算充分。在業已取得的成果中,①參見倪偉.笑渦里的淚——談梁遇春[J].文學評論,1996,(2);張鵬振.梁遇春散文的生命意識[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戴光中.梁遇春散文創作散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4);段吉福.薄命偏慕流浪客——讀梁遇春散文札記[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2).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梁遇春無力面對現實中的黑暗,只好沉溺于書本、夢境以及過去,進而麻醉自己,所以他的靈魂深處是無盡的感傷。這使得他不斷墮入空虛、苦悶之中,難于找到出路,而這也正是梁遇春被視為弱者的表現。然而,事實如何呢?認真考察梁遇春的文字后便會發現,這種所謂弱者的評判并不完全符合實情,因為其看似感傷的文字背后蘊藏著另一番心境。

一、積極投入人生

(一)文學與人生

梁遇春讀書成癖,甚至于“耽于書卷比誰都厲害一點”,[2](P103)學界一部分研究者據此認為梁更愿意沉浸在文學世界中,并且逐漸遠離現實。特別是當現實人生與文學理想發生沖突時,用倪偉的話來說便是:“對污穢鄙陋的現實,他簡直不能稍加容忍,也不知該如何去應付,便只好退回到文學的純美世界里去尋求安慰”。[3]然而,在面對文學與人生的問題上,梁遇春真的是選擇逃避而不是直面么?不妨來看他說過的這段話:“人生是活人,文學不過可以算死人的肢體”,“文學最完美時候不過像這面鏡子,可是人生到底是要我們自己到窗子向外一望才能明白的”。如果只沉醉在文學中,那么“對于現實只覺乏味無聊,不值一顧”,“一切做事能力也軟弱下去了”。對于作家書中所描寫的人生,不能盲目地去做忠實信徒,“把文學做一生的唯一目的,始終在這朦朧境里過活”,而要去贊美和模仿作家對待人生的態度,即使面對世界的黑暗,也“不會對人性生了徹底的藐視”。[4](P51)顯然,在梁遇春眼中,文學不是現實人生的復本,更不能代替現實而存在,要想體味生命的真正含義,只有投入生命本身。當面對人生在文學和現實中的差距時,他“既沒有因為人生意義的渺茫難測而灰心喪氣永不探詢,也沒有停留于此執著地作形而上的玄想”,[5]而是探索思考并積極品嘗人生的萬般滋味。可以說,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梁遇春不但獲得了廣博的知識,更領會了作家所要傳遞的人生態度。他將文學和現實生活的關系也理解得十分透徹,并將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帶入了現實生活和文學創作中。或者說,文學帶給梁遇春的不是空想和虛幻,而是實實在在的動力和勇氣,是一種用愛去面對黑暗的態度。

(二)“夢”和“過去”

梁遇春在文章中常涉及到“夢”和“過去”,有的研究者便因此認為梁習慣于活在虛幻中,用不切實際的東西為自己的空虛尋找出路。譬如對于“夢”,段吉福便認為:“借用魯迅的話,梁遇春應屬于‘夢醒后無路可走’這一類人;或者說是有了路,但他還沒有找到,不得已,只好‘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紅霞般的好夢’”。[6]然而,梁遇春自己曾說過這樣的話:“有的理想主義者不看人生,只在那里做他的好夢……也有明知人生里充滿了缺陷同丑惡……卻努力去忘記一切他所不愿意有的事情……還有一種人整個心給人世各種齷齪事擾亂了……以上三種人,第一種癡人說夢,根本上就不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第二種人躲避人生,沒有膽量正正地眱著人生,既是缺乏勇氣,而且這樣同人生捉迷藏,也抓不到人生真正樂趣……第三種人詛咒人生,當他漫罵時候,把一切快樂都一筆勾銷了”。[4](P32)他還說:“人們只怕不會做夢,光剩下一顆枯焦的心兒,一片片逐漸剝落。倘然還具有夢想的能力……遲早總能滋潤你的心田”。[4](P112)顯然,梁遇春對“夢”有著自己深刻的認識,“夢”在他這里不是遠離現實的避難所,也不是耽于虛妄的空想地,因為那才是弱者的表現,“夢”在他眼中是滋潤人們心田的甘露,無論美夢抑或噩夢,它都可讓人脫離麻木,體驗生活的真意,而這也正是強者對待生活的應有態度。對于他文中的“過去”,正如研究者所言,“你不要受他捉弄,以為他食古不化,全然脫離時代”[7],其實“他對新舊都能容納”。[8](P149)之所以對“過去”如此情有獨鐘,一方面,梁遇春并非否定現在和未來,而是認為“要深深地領略人生的味的人們,非把‘過去’當做有它獨立的價值不可,千萬不要只看做‘現在’的工具”。[4](P9)另一方面,他還曾引用笠頓爵士的一句話來解釋道:“你要想得新意思吧?請去讀舊書;你要找舊的見解吧?請你看新出版的”。“我想這對于現在一般犯‘時代狂’的人是一服清涼散”。[4](P16)因此說,對于“夢”和“過去”,這兩個貌似虛幻、不切實際的東西,梁遇春沒有用它掩耳盜鈴,逃避現實中的黑暗,相反,他認為這些東西可以讓人看清人生的真相。在他看來,當人們在平庸無聊的生活中依舊保持著做夢的能力,生命本身可獲得源源不斷的活力,其深度和廣度也可得到更多挖掘和開拓。與此同時,對于“過去”的品味,也能讓人們在浮華急躁的社會中安下心來,認清自己的方向,而不因眼前的事物蒙蔽雙眼。這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著實有著清涼散的功效。

二、豁達思考人生

(一)對黑暗的透徹思考背后蘊藏著對光明和生命的愛戀

對梁遇春研究頗有影響的學者倪偉曾提到梁遇春對人生思考太透徹,卻給他帶來了更大的痛苦。“人世間最悲哀的莫過于看穿人生的一切了。人原是靠了他的盲目本能,才能活得生氣勃勃,若是看事太透,萬事于我如浮云,怎能不萬念俱灰呢?”[3]倪偉的這一觀點自提出以來一直備受重視,然而事實如何呢?梁遇春在“黑暗”、“悲哀”等字眼下真的蘊藏了如此多的苦悶和空虛么?《黑暗》一文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對于黑暗的解讀,他認為,“黑暗可說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態度也就是在乎怎樣去處理這個黑暗”。顯然,此話并非意味著他持悲觀絕望的態度,相反,他主張,只有當人真正認清了人生,才會勇于直面現實中的黑暗。對于未曾真正認識到人生黑暗面的人,他認為,“他們對于人生是絕無態度的,只有對于世人通常姿態的一種出于本能的模仿而已。他們沒有嘗到人生的本質,黑暗,所以他們是始終沒有看清人生的,永遠是影子般浮沉世上。”對于那些經歷過黑暗苦痛卻不能真正認識黑暗的人,他闡釋道,所謂“天下有許多只會感到苦痛,而絕不知悲哀的人們”,“當苦難壓住他們時候,他們本能地發出哀號……苦難一走開,他們又恢復日常無意識的生活狀態了……有時甚至當苦痛還繼續著的時候,他們已經因為和苦痛相熟,而變麻木了”。可見,最重要的是去認識黑暗,而真正的認識不是逃避,更不是與其相熟而麻木,麻木只會使人“始終沒有走到生命里面去,只是生命向前的一個無聊的過客”。要想如強者般直面黑暗,人們應“高舉生命之杯,痛飲一番”。[4](P148)

對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黑暗能分析得如此細致而充滿哲理,讓人不得不覺得,梁遇春對現實人生中的無奈和黑暗并非像弱者一樣熟視無睹或閃躲逃避,相反,他肯定和承認黑暗的存在,并勇于迎接和挑戰它,進而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充實。事實上,這樣的評判在與梁同時代的青年作家甘永柏評《淚與笑》時早已指出,他說:“在這本集子里,我們從‘黑暗’、‘悲哀’……等等的字眼下看出來的并不是‘悲觀’與‘絕望’,卻是一顆熱烈烈的心”。[4]后來的研究者也曾據此提出,“梁遇春并非如某些研究者所理解的那樣,是個悲觀厭世主義者。羅曼·羅蘭有這樣的名言:‘要有光!太陽的光明是不夠的,必須有心的光明。’梁遇春就是一位有‘光明心地’的作家”。[10]其實,他自己也曾說:“沒有夜,那里有晨曦的光榮”。[4](P149)

(二)直面人生中的淚與笑、生與死,體現出強者的態度

在梁遇春的幾十篇散文中,“淚與笑這兩個基調的矛盾沖突,形成了貫穿整個梁遇春散文的內在對立”。[11](P582)有研究者指出,“笑與淚是人的理想生命形態被鐵硬的現實撞得變形前后,主體心理變化流程中的交替表征:微笑——流淚——淚盡——苦笑,到了‘苦笑’階段,生命意識便被扭曲得不成樣了。他不僅感到自己欲哭無淚,微笑變苦的悲哀,而且恐怖于各種‘死魂靈’‘鬼似的獰笑’”。[12]若僅從表面字句理解,便會說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亦是梁排遣自己苦悶悲傷情緒的理由。但在梁看來,淚不是懦弱的表現,“淚卻是肯定人生的表示”。[4](P94)每當他看到人們流淚,便總覺得人世值得一活,因為這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他追求并熱愛著這股力量,厭惡“無可無不可那種行將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實在是生的疲勞所產生的微笑”,[4](P95)認為眼淚才是人生的甘露。梁遇春并非主張僅僅飽含淚水,而不放聲去笑。“他的笑所包蘊著的人生體驗是經歷世事卻無力振作的無奈”,[13]他認為,“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們為難,把我們弄得沒有辦法,我們承認失敗了的表現,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4](P94)這是梁所怕,也應是我們每一個人該遠離的笑。在他眼里,淚代表著有力的生活,只有真實地投入自己的生命,才會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存在,而笑在這里只是一種淺層體驗生活的象征。當我們深入其內心,分明可以看到一個對人生懷著真誠摯愛的強者青年,“每日里產生的美好愿望被現實銷磨干凈,人生旅次太多感受失意,卻仍然進取,樂此不疲”。[7]

除去“淚與笑”,梁遇春也談到了“死亡”。倪偉認為梁之所以執著地思考這類事物,是因為他“心頭還積聚著蝕骨鉆心的自憐和自恨”。[3]究竟是否如此,仔細閱讀梁遇春的文字便可看出。曾說過“死是這么可怕著摸不到的東西,我們總是設法回避它,或者將生死兩個意義混起,做成一種騙自己的幻覺。可是我相信死絕對不是這么簡單乏味的東西”,[4](P28)“所謂生長也就是死亡的意思”,“宇宙這樣子‘大江流日夜’地不斷的演進下去,真是永無完期,就說宇宙毀滅了,那也不過是它的演進里一個過程罷”。[4](P154)這種思考是自愿的,并非如研究者所說是被迫的。如果確如一些研究者所說,梁對死亡的玩味是一種弱者的表現,那又如何解釋他如此用心地去思考和理解人生和死亡這么大的命題呢?人生本來就充滿這悖論,死亡更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這其中本身就帶有些許悲劇的色彩,然而如何從死亡中看到生的活力和希望,這本身就是強者所持有的態度,也正符合梁遇春一生的追求。這樣一個對生存的理解在《善言》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如他所說:“天下事不完亦完,完亦不完,順著自己的心情在這個夢的世界去建筑起一個夢的宮殿罷,的確一天也該運些磚頭,明眼人無往而不自得,就是因為他知道天下事無一值得執著的,可是高僧也喜歡拿一串串數珠,否則他們就是草草此生了”。[4](P155)可見,梁看清了死亡,最終一切都要歸于沉寂,有些東西是不必要執著的。乍一看,會感覺到宿命和絕望的氣息,可仔細一品,便發現他強調去為夢想宮殿“運磚頭”,不能“草草此生”,這難道不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不正是一種強者之舉么?他說:“天下真正做出事情的人們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曉得了我們天天都是死過去了,那么也懶得去干自殺這件麻煩的勾當了”。[4](P154)

對此,梁師葉公超也早就指出:“‘死’似乎是我們亡友生時最親切的題目,……讀者也許因此就把他看做一個悲觀者,或相信命運說者,我卻不這樣想,至少我覺得無需拿這些費解的名詞來附會他。從他這集子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個生氣蓬勃的青年,他所要求于自己的只是一個有理解的生存,所以他處處才感覺矛盾。這感覺似乎就是他的生力所在”。[14](P202)

(三)“吃自己的心”是精神上的死亡

梁遇春既然對死亡可以看得如此透徹,并豁達地向死而生,那他還有什么害怕的呢?其實不然,他也有所怕,而最怕的恰恰亦是死亡,但這種怕不是恐懼和絕望的弱者表現,不是“徒揮理智之劍破棄一切,最終得到的只能是萬劫不復的大空虛”。[3]他所怕的死亡和我們所理解的大有不同,但他同樣采取了強者的態度。對此,吳福輝曾提示說:“梁遇春好像預料到別人會誤解于他,所以直接地將這個論題引入隨筆,甚至分辨‘心死’與‘吃自己的心’兩者有何不同”。[7]

在梁遇春看來,“吃自己的心”和“心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對此,他在《“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文中以虛擬的人物“青”來傾吐自己的思考:“一個人能夠有悲劇的情緒,感到各種的悲哀,他就不能夠算做一個可憐人了”,可怕的是“吃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理各種愛好和厭惡的情感,一個一個用理智去懷疑,將無數的價值觀念,一條一條打破,這就等于用自己的心一口一口地咬爛嚼化,等到最后對于這個當劊子手對的理智也起懷疑,那就是他整個心吃完了的時候,剩下來的只是一個玲瓏的空洞”。[4](P90)這種精神上的死亡比肉體死亡更加可怕,沒有了活力,雖生亦死。這種死亡正是梁遇春極力厭惡和反抗的,因為這是沒有生氣的人生,麻木可悲的人生。僅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梁遇春看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死亡,卻沒有悲觀以致絕望,反而用他的細致思考為我們展現出一位真正懂得如何去熱愛生命的強者青年。

三、用力體味人生

(一)流浪漢的精神

針對上文所述的這種在麻木不仁的中國,很多人“吃自己的心”的精神死亡,梁遇春指出“流浪漢精神是一服極好的興奮劑,最需要的強心針”。[4](P81)然而,倪偉卻認為這種精神是一種“無限制的自我膨脹”,[3]認為它是弱者逃離痛苦,不敢面對黑暗的托詞。那么梁遇春所說的流浪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他曾這樣解釋道,它“是一種流浪的心情。他們天不怕,地不怕,擁有著不計得失,不論是非的英氣,“無人無我的境地”“天真的沖撞”更體現了他們的毫無機心。因此,“他的生活是有力的,充滿趣味的,他沒有白過一生,他嘗盡人生的各種味道,然后再高興地去死的國度里遨游”。[4](P75)對于梁遇春的這種“流浪漢精神”,我們還可從他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窺探一番。譬如對于很多大學生趨之若鶩的演講,他不但不主張去聽,反而認為“想真要得智識,求點學問,不只那東鱗西爪吉光片羽的講演不濟事,就是上堂聽講也無大意思”,“真真要讀書只好在床上,爐旁,煙霧中,酒瓶邊,這才能領略出味道來”。[4](P6)對于遲起這門“藝術”,梁調侃到“你若使感到生活的沉悶,那么請你多睡半點鐘(最好是一點鐘),你起來一定覺得許多要干的事情沒有時間做了,那么是非忙不可”。[4](P85)而這“忙”也恰恰是讓我們感到自身存在的方式之一,所以別辜負了這一刻千金的“春朝”。而對于在凄風苦雨天氣中的旅途,他不但沒有感到煩悶,反而認為除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能使人直接地去了解人生。而在旅行中也并不要像游客般緊張地參觀人人都去的風景勝地,而是帶著易感的心,自己主動去發現美景。這樣一來,這些可遇不可求的美景便會牽動整個心靈。而這一切“最要緊的是不要閉著眼睛,朦朦一生,始終沒有看到了世界”。[4](P106)由此可見,梁遇春所謂的“流浪漢精神”意味著一種跟隨自己內心去生活的態度,這不僅不會讓人陷入空虛,反而使人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亦能發現真正的生命意義。難道這種對人生趣味的追求不也是強者的一種生活態度嗎?

(二)救火夫的宏愿

上述“流浪漢精神”的背后不是絕望中的排遣,相反是一股象征生命力的火焰。“火”在梁看來是生命的象征,他十分迷戀火,認為生活中的一切寶貴的東西都可用火來打比方。“比如熱情如沸的戀愛,創造藝術的靈悟,虔誠的信用,求知的欲望”。[4](P114)梁希望自己的生命是火焰般的人生,生活“該像火焰這樣無拘無束,順著自己的意志狂奔,才會有生氣,有趣味。我們的精神真該如火焰一般地飄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熱力的指揮,沖到習俗,成見,道德種種的籬藩,一直恣意干去,任情飛舞,才會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4](P113)對火般生命的欣賞在梁遇春的名篇《救火夫》一文中有深刻的體現。文中講道,當他看見救火夫們牽著水龍從自己面前經過時,覺得“他們真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們”,因為“他們的生命是多么有目的,多么矯健生姿”,“他們無條件地同一切人們聯合起來,為著人類,向殘酷的自然反抗……他們以微小之軀,為著愛的力量的緣故,膽敢和自然中最可畏的東西肉搏,站在最前面的戰線,這時候我們看見宇宙里最悲壯雄偉的戲劇在我們面前開演了:人和自然的斗爭”。[4](P121)當梁遇春看到周圍的世界漸趨麻木時,又說:“我們都是上帝所派定的救火夫,因為凡是生到人世來都具有救人的責任。”[4](P124)正如吳福輝所說:“面對著麻木的人群和社會,我們當然不能企望文學家開出一貼包治中國百病的藥方,但是梁遇春的話即便現在聽起來也還有刺激性,刺激我們去想想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7]

四、結語

倪偉等學人之所以認為梁遇春耽于書本,沉醉在夢中,逃避現實,找不到一條突破黑暗的出路,其深層原因,是將其歸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啟蒙精神退居邊緣的大歷史和文化背景下。梁遇春一如當時其他的知識分子拋棄了啟蒙思想,在褪色的民主科學旗幟下,思想陷入了混亂,充滿了無所依歸的空虛和絕望。另一方面,倪偉等也認為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對梁遇春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即雖然他意識到了個人主義“其核心是個人的自主和獨立源自對個人本身價值的體認”,但他卻認為“五四知識分子在鼓吹個人主義時,顯然沒能注意到個人主義的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而只是倉猝地搬來作為反傳統的有力武器,致使個人主義和激進的反傳統主義互相激蕩,走向極端化”,[3]于是將梁遇春的感傷無力歸因為五四知識分子對個人主義的誤讀。事實上,梁遇春并未誤讀個人主義,他并不是倪所說的自我膨脹,“是些游離于歷史、傳統和社會之外的孤零零的個體”。[3]梁遇春所擁有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基礎上,充分發展自身個性、提倡獨立思考的人間本位主義和精神,更是一種現代文明社會對個體生命負責的態度。由此看來,個人主義非但沒有被梁遇春誤讀,給他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成為其獨特個性和天才氣質的重要源泉。

所以要想真正體味梁遇春的內心精神,雖然離不開五四啟蒙運動落潮的語境,但簡單化地以宏觀背景和框架去牽強附會地解釋,實為要不得。因為在認真閱讀他的全部文字后,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在面對黑暗、淚水和死亡時,梁遇春沒表現出極度的絕望和凄苦之情,反而真切地顯現出他對生命的摯愛;而當面對麻木的世界時,他更是愿望如救火夫一般,喚醒沉睡的心靈,去拼命地體驗這生命,無論歡笑或是痛苦。關于梁遇春短暫的生命,其師溫源寧評價說,他“沒有一絲一毫夸耀自己之意。在人群里,他不出頭,不露面,隱姓埋名,稍帶笑容”,而這樣一個“連謙虛之態也深藏起來”的青年,[15](P143)正因為看清了人世的許多真面目,才始終努力地去積極生活。可以說,在短短一生中,他帶著流浪漢的精神,心懷生命的火焰,如強者一般在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高舉盛到杯緣的春醪暢飲。

[1]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影印本)[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2]劉國平.春醪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倪偉.笑渦里的淚——談梁遇春[J].文學評論,1996,(2).

[4]梁遇春.梁遇春散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5]張龍福.“醒時流淚醉時歌”——略論梁遇春散文的思想情感特色[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3,(1).

[6]段吉福.薄命偏慕流浪客——讀梁遇春散文札記[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2).

[7]吳福輝.醞釀了一個好氣勢[J].讀書,1992,(3).

[8]許君遠.談梁遇春[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9]甘永柏.人世間[N].1934,(13).

[10]李光連.憂傷奇詭的美——梁遇春散文論[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11]張文江.中國的愛利亞[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2]張鵬振.梁遇春散文的生命意識[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13]許劍銘.“淚”與“笑”的歌者——梁遇春小品文意念解讀[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14]葉公超.淚與笑·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5]溫源寧.不夠知己[M].長沙:岳麓書社,2004.

賈超芝杉(1989-),女,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民族學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商昌寶(1973-),男,文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天堂2018|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少妇精品在线|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第二十一页|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四虎成人精品| 免费在线a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国产|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aⅴ天堂|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免费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久综合日韩|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igao国产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 永久毛片在线播|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婷婷六月天激情|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91色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