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堅,錢立賢
(長春師范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九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高校擔負著培養廣大青年的職責,是青年成長進步的重要陣地。高校黨的建設則是高校實現培養合格人才目標的重要保障。然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巨大變化,高校黨建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這為加強和改進當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歷史性的課題。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搖籃,是先進知識、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來源地之一。我黨歷來重視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實踐證明,黨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高校黨的建設工作也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加強,成為了整個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地位是歷史賦予的。黨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黨在高校的工作,特別是建國后,黨對高校的領導體現了黨的執政規律,形成了“學生穩定則學校穩定、學校穩定則地方與社會穩定、地方與社會穩定則國家穩定”的共識。另一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如何加強黨對高等教育的絕對領導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特別是從1990年以來,黨中央先后召開了十九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這充分體現了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對推進整個黨的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全民素質提高的重要陣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人才搖籃,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第一,高校黨建工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高校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進一步加強高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是戰勝一切困難與挑戰的重要武器,也為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證。
第二,高校黨建工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高校要擔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工作至關重要。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但在政治信仰、科學精神、心理素質方面有待加強。因而,只有抓好思想政治與意識形態教育,真正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頭腦,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
第三,高校黨建工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各級黨組織與廣大黨員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面對復雜形勢,高等教育事業要確保培養一代又一代合格接班人,就必須要始終鞏固黨對教育的絕對領導地位。
第四,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保障。構建和諧校園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對堅持民主辦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的領導;建設和諧校園,關鍵在高校黨組織。一方面,高校黨組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另一方面,廣大黨員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用直接影響和推動著和諧校園的建設進程。
第一,經濟全球化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挑戰。具體表現為:一是對高校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提出挑戰。高校是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因而也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的戰場,他們試圖運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侵蝕青年頭腦,這對高校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產生重大沖擊,對高校黨建的理論基礎提出嚴峻挑戰。二是部分青年出現理想信念危機,特別是國外各種反華勢力利用國際學術交流繁榮、網絡文化發展迅速的機會,通過各種手段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信仰危機。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挑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許多挑戰。如部分高校在合并、體制調整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問題,對黨委如何協調各方、統攬全局、積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隨著后勤社會化的改革,學生公寓的管理模式與以往存在很大差別,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深入學生的生活區、如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如何確保公寓穩定及學校穩定等問題都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重大挑戰。
第一,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仍不完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睆亩嗄甑倪\行來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具有重要意義,它符合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是促進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最有效的領導體制。但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體制在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出現偏向一方的情況,或是黨委主導、或是校長主導,存在運行上的漏洞。
第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不夠。黨總支作用發揮不足主要表現為:黨總支經常難以準確把握政治核心的內涵,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往往監督讓位、參與決策不到位,致使服務教學中心工作的目標難以實現,經常造成黨政不團結、不和諧。黨支部作用發揮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黨支部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行政工作仍存在沖突,認為黨建工作是“軟任務”、教學科研及行政工作才是“硬任務”,加之許多黨支部成員都是教學科研骨干或行政領導兼職,他們在平時更加注重的是學術研究與行政工作,忽視黨支部建設工作;二是黨支部組織生活被工作會議取代或是組織生活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三是黨支部重組織發展、輕教育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黨員入黨后教育相對缺乏,其先鋒模范作用也難得到充分發揮。
第三,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關于這一點,有學者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受利益的驅動,有的黨員教師對正常的工作、教學任務敷衍了事,而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校外兼課、辦公司;有的黨員入黨后,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眾……甚至有極少數黨員處心積慮地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損害國家、集體和群眾的利益。”這些黨員的表現不僅體現不了黨的先進性,而且極大地影響了黨員在群眾中的形象和感染力,嚴重損害了黨員和黨組織的先進性。
胡錦濤同志在建黨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必須從新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和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因此,高校黨的建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進工作方法,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和高校黨的建設健康發展。
第一,正確把握高校黨建工作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高校黨建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黨員在黨建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既要充分發揮黨員在高校黨建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也要將高校黨建工作、高校各項事業的科學全面發展同黨員自身的科學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使廣大黨員共享高校黨建與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的成果。堅持“全面”發展就是要全面考慮、統籌安排,要圍繞學校工作中心抓好黨建工作,推動學校事業的健康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保證黨建工作的各個環節平衡協調,整合資源,采取有力措施來促進黨建工作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既要著力解決影響當前工作發展的不利因素,還要考慮長遠發展的措施。
第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認識國內外形勢變化與高等教育改革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一方面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為我國高校同國際接軌、吸收和借鑒國外高校先進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和運行模式創造了難得機遇,為高校黨建工作科學發展增添了積極因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挑戰使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推動了高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積極思考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
第三,拓展黨建工作新思路。黨建工作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件大事,開展黨建工作要克服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等問題,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黨建工作要有科學的體制做保障,要與時俱進地推動制度創新,建立體現科學發展的工作制度,從而保證黨建工作在健全的制度的指導下科學發展。
第一,完善高校各級黨組織工作制度。一是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一方面各級組織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工作研究,從根本上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黨委應該積極嘗試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領導體制,切實將這種領導體制融入到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斷完善這種領導體制。二是完善院系黨總支的工作制度。從當前情況來看,高校基本都建立黨總支工作條例、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等工作制度,這些制度的良好運行對學校事業和黨建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加以推進,要在取得實效上下功夫。三是完善黨支部的工作制度。要從具體工作業務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第二,完善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和干部工作制度。一是完善教職工黨員教育管理制度。要針對教職工教學科研工作任務,合理成立黨支部,建立組織生活制度,確保教職工黨員能過上正常的組織生活;建立考評制度和激勵制度,要對黨員平時受教育情況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情況進行考評,并根據考評的情況確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如在教師黨員的評職晉職、外出進修等方面,可根據平時考評情況給予相應待遇。二是積極探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新體制。高校黨建工作應把學生黨建工作放在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高度來認識和推動,做好學生黨建工作特別是學生黨員的繼續教育和有效管理。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組織生活會制度和黨員的監督考評制度;另一方面要創新學生黨支部工作模式,如探索學生黨支部建在寢室、建在學生社團等模式。三是完善干部工作制度。胡錦濤同志在建黨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年輕干部,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根本大計”。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作風優良、業務精湛的干部隊伍,是推進高等教育事業和高校黨建工作發展的人才保證。因此,高校黨委應當認真貫徹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堅持按“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選賢用能,形成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積極啟用政治上靠得住、業務上過得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年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高校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創新高校黨建工作制度體系,建立黨建工作長效機制。胡錦濤同志指出:“黨的自身建設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因此必須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校黨建工作要實現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精神”,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機制,如黨建工作責任制、黨建工作質量監督制度、黨建工作激勵與約束機制等。一是建立完善黨員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黨要全員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機制,培養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和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因此,高校要遵循這一要求,努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要通過建立黨員學習的長效機制,確保通過政治學習切實提高黨員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二是建立完善黨員考評、監督的長效機制。高校黨員考評制度是“運用現代管理學的績效考評理論建立起來的對高校黨員管理的長效機制”。它對黨員的政治表現、思想作風、工作業績進行系統的考察,考評過程中制定具體量化指標,確??荚u工作既有可操作性又經得起推敲。三是建立黨內黨建工作問責制。各級組織與個人在黨建工作中都相應地承擔一定責任,如果未能盡職盡責而導致黨建工作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則上級黨組織可以追究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責任。這一制度可以保證黨建工作制度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黨建工作的各項長效機制能持久地得到執行,它既是各項黨建工作制度的監督制度,也是黨組織和黨員開展黨建工作的監督制度。
第一,正確認識高校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關系。黨的建設歷來把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形勢下把高校黨建工作與高校中心工作有機統一,既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黨加強對高校領導的保證。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是為了確保高等教育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合格人才;高校中心工作的重點是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實現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以及培養合格人才的目標,從這一點來看,高校黨建工作和高校中心工作在根本目標和根本性質上是一致的。
第二,實現高校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兩不誤、兩促進”。一是始終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理念,認真謀劃學校發展。要在實現學校中心工作科學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好黨的建設的作用,從而實現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層次的提升。二是尋求兩者的結合點,切實開展好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實現“兩不誤、兩促進”。要在實際工作中,找到高校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有機結合點,做到黨建工作融入教學科研等中心工作中去,既要圍繞中心抓黨建,又要抓好黨建促中心。實際工作中要分清黨政各自職責,維護好領導班子之間的團結,建立和諧的黨政關系,做到黨建工作支持和推動中心工作,保證和監督中心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第三,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為實現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共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一是要提高高校黨務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對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視,正確處理好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關系。二是要提高高校兼職黨務工作者從事黨建工作的綜合能力。高校一些兼職的黨務工作者承擔著教學、科研或行政工作,他們有的是在工作理念上沒有將黨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認識,有的是以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為主而對黨建工作有所忽視。因此,高校黨委要重視提高兼職黨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確保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共同發展。
[1]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S].2002.
[2]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J].黨的建設,1996(5).
[3]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07(11).
[7]李源潮.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高校黨的建設[J].求是,2008(4).
[8]刁新華.著眼于增強“五力”切實加強新時期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3).
[9]吳潛濤,趙愛玲,范笑仙.我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30年——主要成就、經驗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10]嵇芹珍.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高校黨建工作[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1]楊愛華.論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2]陳慶玲,丁占標.高校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7(6).
[13]王暉,聶捷勇.高校黨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