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慧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市場更加青睞經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調查顯示: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強和具有創新思想的應用型人才尤其搶手。然而,我國對重點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學生的教育過多偏重于學術上的培養,使得經濟類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改革活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教學中仍存在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等與教學改革不相適應的地方。在這些現象的產生原因中,不合理的考試制度是制約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應用型本科經濟類課程考試改革已刻不容緩。
課程考試是教學全過程的重要環節,考試的形式必須體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并反映課程本身的性質和要求。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類課程的考試仍然是單一知識評價工具,不能反映上述要求。結合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的實際,筆者認為現行經濟類課程考試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所有的課程考試都要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經濟類課程考試也不例外。目前,國內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除了例行的期末考試外,都淡化了其它的考試。教師整個學期的教學都圍繞著這一活動而開展,不少教師也認為期末考試一結束就等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則是為了拿到學分而學習,完全忽視了考試的檢查評價、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考試的目標偏離了測試教與學各方的效果,更別提實現考試的督促、引導功能了。
考試內容僅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欠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考前教師習慣性“劃重點”的行為又增加了記憶性試題的比重,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陳舊的考試內容導致了嚴重的重認知輕能力的傾向。而校方秉承的標準化考試方式中,選擇、判斷、填空、簡答題型占總分的比重高達70%,為學生作弊提供了可能性。而可以留給學生探索、個性發揮的開放性試題偏少,限制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現行考試方式仍然以開卷和閉卷考試為主,尤其是閉卷考試,而對操作、演示、半開卷等考試方式運用較少,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學習過程的考核。如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以下,使得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滋長了浮躁之風和投機心理。為說明當前考試方式單一及其不合理之處,以溫州大學甌江學院開設的《世界經濟概論》為例:課程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試題是以閉卷形式出現的單選和多選、名詞解釋、計算、簡答和論述。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傳統的閉卷考試注重的是掌握課程內容的全面性,考試內容大都是教師已經講過的內容,這種方式加大了學生記憶壓力,忽視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平時成績,占40%,主要是通過上課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及課后作業三種方式進行評價。但是這三項計分標準比較隨意,很難體現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因此根據課程的學習要求來安排不同形式的考試會更合理。
雖然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不斷地完善考試管理制度,但是力度不夠。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已制定好的一些規范性流程也大都流于形式,很難實施。各任課教師不僅要負責出題,還要負責閱卷和登記分數,這可能也會影響到考試的公平性和科學性;作弊現象層出不窮,學校對作弊同學常常只是通報批評,懲罰力度不夠;寬松的補考制度又為懶惰學生提供了“保護傘”……這些制度的缺失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地高校,嚴重影響了考試本身的嚴肅性和考試功能的實現,破壞了教學秩序和良好的學風。
以上問題的出現和惡化主要歸因于學校和教師兩方面。
從學校層面看,主要問題是教學管理體制規范有余而靈活不足。近年來,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考試的方式、內容、次數、要求及成績評定辦法方面進行了規范性建設,同時規定若出了差錯則以教學事故論處。因此,雖然學校教務部門規定對不同的課程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但是各分院負責教務的教師在執行學校教務部門規定時因怕出“差錯”往往規范有余、靈活不足。采用現行的期末閉卷方法,不需審批就可以進行;如果以其它形式進行考核,則必須先提出書面申請,經過多方審批后才能進行,導致最終能以閉卷考試之外的考核方式進行考核的課程寥寥無幾。這種呆板的管理體制不僅降低了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熱情,也阻礙了學校課改的深入,最終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從教師層面看,主要問題是缺乏責任心和創新的勇氣。雖然現行考試方法的弊端已經被一線教師和相關教務工作人員所知曉,但是他們往往不肯花費時間去探索科學的考試方法,反而是心懷憂慮卻又年復一年地重復不科學的考試方法,不敢冒險嘗試。現行的考試方法對他們而言是最簡便的,如果將其多樣化,勢必會增加工作量。因此現行的考試方式被廣泛使用,這表明了教師自身沒有強烈的使命感。
課程考試的基本功能是評價功能,同時也具有督促、導向功能。為此,任課教師應該將考核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期末考試只是考核的一個環節,讓課程的考核過程化,才能使學生牢牢地掌握理論知識。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要求,高等學校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以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己任。這也要求我們轉變陳舊的考試觀,不要單純追求考試分數,而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經濟類課程的各門學科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是不同的。總體而言,大都是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是又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其特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1.對于專業基礎課程應該沿襲閉卷的方式
《西方經濟學》等核心理論課的知識,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的基礎,所以應該重視這些課程的學習。閉卷的考試方式側重于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視基礎知識,讓學生熟記知識點,為以后學好專業課打下基礎。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平時成績,認真記錄學生的平時的表現;并實施教考分離,合理分配平時、期中和期末分數的比重。
2.對于綜合性、實踐性強的課程可以采取讓學生編寫案例、撰寫論文、開卷或實踐考核加閉卷等方式
對于一些綜合性、實踐性強的課程,除了要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理論外,還需要培養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財政學》課程期末考試采取傳統的閉卷形式,有利于學生掌握財政學的基本原理;而平時成績的評定則可以采取立體化的評價方式,如讓學生編寫案例、課堂演講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課上憋得慌,考前背得慌,考后全忘光”的現象。再如《當代中國經濟問題》則適宜采用撰寫論文的形式,讓學生對當代中國經濟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全面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應該采用模擬實驗的方式
《進出口模擬實務》課程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它主要是讓學生進行進出口貿易模擬操作,在一個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中切身體驗商品進出口交易的全過程。學生分別扮演進口商、出口商等角色,并在軟件上進行模擬操作,他們在角色模擬中的盈利狀況成為其成績評定的依據。這類考試方法避免了學習中的死記硬背現象,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1.及時更新考試內容
豐富考試內容是測試和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機制。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學生必須具備獲取、掌握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課程考試改革要依托教學大綱,豐富考試內容,在試題中體現時代氣息,增加對實際案例的評述和對熱點問題的分析,從而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
2.合理安排考試內容的比例
課程考試改革的重心是命題改革。為了實現考試的功能,應該安排好不同性質的考題比例。考試的內容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細節掌握,又不能忽視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客觀題可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命題時要減少直來直去的填空題、單選題、問答題等;判斷分析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要占一定的比重;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的設題條件較寬松,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較大,容易體現學生的獨特見解,這類題型最少要占1/4。教師在閱卷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情況,用發展的眼光評卷,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校應該創造條件確保做到教考分離,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和科學性,在此條件下,考試的全過程都要遵循考試制度的要求進行。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在考前不能透題。部分教師為了提高班級平均分,在考前“劃范圍”、“圈重點”,使學生認識到只要考前背誦重點就可以輕松過關,這不僅扭曲了學生的考試態度,也打擊了平時認真學習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杜絕教師泄題現象的出現。其次,考試中要嚴格考試紀律,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對抄襲的學生要按紀律處罰。最后,把總結分析考試結果納入考試制度中。考試是教學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教師應該對考試的結果和質量進行總結、分析,形成經驗并加以利用,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教務部門應該組織專家對試卷進行抽樣調查,并分析教材選用及教學質量等情況。通過分析總結,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使考試真正起到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作用。
[1]梅迎軍.高校專業課程考核現狀及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12-15.
[2]成桂英,張鳳俊.大學經濟類課程多功能考核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180-182.
[3]施軍.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03(5):57-59.
[4]殷國強,何乘源.高校考試模式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5,21(4):26-28.
[5]劉寧,董秀.高校考試改革模式與保障機制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23-125.
[6]陶艷麗.我國現行考試管理體制的弊端及其應對策略[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0(3):127-129.
[7]孔繁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做強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1.
[8]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