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艷
(洛陽理工學院學生工作處,河南洛陽 471023)
大學生戀愛是現代大學校園里的常見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在校期間談過戀愛的大學生占總人數的80%,女生的比例還要略高于男生。然而,校園愛情看似美好卻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此所帶來的單戀、失戀、戀愛糾葛等戀愛挫折困擾著很多深陷其中的大學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調適,會引發當事人心里痛楚、人格扭曲,甚至精神失常。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問題,掌握一些調適的方法,對減少、消除大學生心理上的困惑,糾正其行為上的盲目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單戀具有普遍性,從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到白發蒼蒼的孤獨老人,都有可能出現單戀,甚至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過單戀的經歷,對象可以是同學、鄰居,也可能是某位認識的長者,或者根本是素昧謀面的陌生人。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單戀形式都是一種畸形的愛,一種臆想型戀愛情結。單戀者常常沉湎于自我幻想或想象的虛幻情景中,無法自拔。在心理上表現出由于癡情而對單戀對象產生強烈關注、幻想、焦躁和沖動。
單戀較多地出現在性格內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強烈的人身上。固然,單戀者常常為自己在情感上找到了“依托”而感到振奮和激動,但更多的時候是感到失落和痛苦,因為他們的情感沒有得到回應和互動,無法與對方達到心靈的交流,更無法體驗到愛情的甜蜜和溫馨,甚至由此產生了對自我的否定。由于擺脫不了單戀的影子,以致影響婚戀、斷送前程的大學生屢見不鮮。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愛情是一種高尚的感情,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精神生活。應引導學生樹立“只有擁有正確的愛情觀,才能尋求到和建立起美好的愛情”的觀念。正確愛情觀包括:事業與愛情要協調一致,爭取兩者能夠雙贏;對待愛情嚴肅負責,忠貞專一;有正確的自我觀念,理智而不癡情;有純潔的戀愛動機;戀愛雙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等。
應鼓勵學生在確信自己是真正鐘情于他人,并了解對方的一些重要情況、雙方條件相符的前提下,大膽向對方表白愛慕之情。同時,還需引導學生在表白前,做好對方不接受自己感情的心理準備,一旦真的被拒絕,則不要感到沮喪,更不要沖動。如果是由于客觀原因被拒絕,除了要給學生積極的暗示外,還可勸說學生從心里收起這段感情,把它封存在心底,當作自己人生中一次短暫而美麗的邂逅,因為如果不接受對方的拒絕,繼續追求,不僅會使對方感到煩惱、不解進而厭惡,而且也會把自己推向一個更加痛苦的深淵。
移境就是恰當地轉移心境和環境,應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或喜愛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快樂,在活動中忙碌,在忙碌中忘卻;多和周圍同學、朋友、親人溝通,把單相思的愛的能量轉移到這些人身上。或者鼓勵學生暫時與能觸動戀愛痛苦回憶的景、物、人隔離,主動置身于歡樂、開闊的環境,或者有意識地潛心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逐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不僅會逐漸克服單戀迷茫,并且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有的學生為了擺脫單戀之苦,同時也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愛的能力和權力,因此急匆匆地展開另一段自己并不滿意的戀情。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向學生強調這樣做不僅是對自己感情的不負責任,并且盲目地和一個不愛的異性相戀,結果可能是另一種痛苦的衍生,急病亂投醫只能適得其反,只有淡定從容,才能獲得另一段真正的愛情。
學生工作部門應為學生提供一個讓學生信任的傾訴途徑,對這一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如果長時期感到抑郁、不快,必將影響正常生活,應該鼓勵學生想辦法解決,進行宣泄。也可鼓勵學生找自己的親人或知心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煩惱、不快以及痛苦告訴他們,從他們那里得到一些點撥和啟發。總之應讓學生避免把問題長時間悶在心里,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
戀愛是雙方加深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也是雙方相互嘗試適應對方的過程。由于雙方所受教育、生活環境、興趣愛好、性格差異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戀愛過程中某一方不愿再保持彼此的戀愛關系,造成一方失去另一方的生活狀態就叫失戀。無論對任何人來說,失戀都是一種痛苦的體驗,它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難堪、羞辱、失落、悲傷、孤獨、虛無、絕望和報復等。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進行應對和調節,有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對于失戀學生,首先應引導學生把心中的傷痛、不舍、不甘、郁悶、悲傷、不解、憤怒等情緒盡情地發泄出來,把這些情緒的垃圾統統倒掉才可能輕裝上陣。寫日記、大哭一場、找朋友傾訴、做運動、讓自己忙碌起來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失戀學生不愿面對失戀的現實,痛苦萬分。應引導學生理智地認識到愛情既然有成功的、甜蜜的,那么按照“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原理,愛情也應有失敗的、苦澀的。作為大學生,為什么只能成功而不能接受失敗呢?更何況一生挫折很多,失戀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一方面,需引導學生克服“愛情至上”的觀點。愛情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生還有親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分析失戀的原因,以客觀的態度全面地看待雙方之間的差距,不斷改造自己,磨練自己的人格品質,從而完善自我,增強自身對異性的吸引力。
幾乎所有的失戀者都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情結,即我的終生幸福沒有了。大學生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失戀者還可能會有以下非理性或者說是錯誤的想法:一切都完了;他 (她)拋棄了我;我不可能再愛上別人了;原來他 (她)一直在欺騙我的感情等等。這些常見卻不理性的想法常常使失戀者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對此,應鼓勵學生繼續用真心去尋求一段真正屬于兩人的愛情,正如海倫凱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門對你關閉的同時,另一扇幸福之門卻在你面前洞開了”。
在經過理性的分析和積極的疏導后,學生的情緒一般會大有好轉,但不要指望在短時間內徹底忘卻,接下來應引導學生適當地把精力轉移到失戀對象以外的人、事或物上,把更多的能量用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活動中,使之發現,生活依然甚至比原來更加精彩。可以給學生講述歌德、貝多芬、羅曼·羅蘭、諾貝爾、牛頓等歷史名人都是在飽受失戀的痛苦之后奮發向上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事跡。
在戀愛糾葛中,三 (多)角戀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比較常見的三 (多)角戀有“迷藏式三 (多)角戀”和“爭斗式三 (多)角戀”。“迷藏式三 (多)角戀”是主角與副角們就像捉迷藏一樣,巧妙地穿梭于他們之間,而他們卻渾然不知。“爭斗式三 (多)角戀”是主角公開地同時愛著副角們,致使副角們產生爭風吃醋、明爭暗斗的局面。不管哪種戀情,一旦陷入其中,不僅自己痛苦,而且他人也痛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解決這種戀愛糾葛。
認知重構的內容包括正確的婚戀觀和道德觀。需強化學生“愛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責任,缺乏責任和承諾的愛并不是一種真正的愛”的觀念。有了這方面的認同后,還要內化為一種良知,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哪些是正當的,哪些是可恥的。如果能引導三 (多)角戀愛中的大學生經歷這個認知和內化的過程,就能在理智和情感上摒棄三 (多)角戀。
充當三 (多)角戀中心人物的主角無法拒絕配角們的原因,是因為他 (她)們各有優點,然而,愛情具有排他性,要求專一,這是愛情的根本屬性,是不可以違背的。應讓學生明白真正的愛情只可能存在于一對男女之間。魚與熊掌只可選其一,這是無法回避的也是最終的結果。想把幾個配角的優點集于一人身上,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愛情觀,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缺點,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總之,大學生戀愛已成普遍現象,如何幫助他們處理好戀愛問題成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任務之一,需要不斷反思、總結。在此,引薦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教授對大學生戀愛的觀點:“不以好奇去開始,不以發生為懊惱,已成習慣要有克服的決心,克服以后不要擔心,這樣便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后果。”。
[1]曾蕾,李衛東.淺析當代大學生戀愛現狀及教師的引導作用[J].文教資料,2009(4).
[2]曹建平.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剖析及問題矯治[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145-146.
[3]王勤,郭漫勤.大學生戀愛心理誤區及對策研究[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5):91-93.
[4]李德.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