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華
(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研究型教學模式與教師的角色定位
朱淑華
(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該文從研究型教學的特點入手,指出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概述了研究型教學模式下“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得出在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轉變其傳統角色的結論。
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教師角色
研究型教學提倡“以人為本”,是一種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強調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協調發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還應該是具有探究能力、反思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終身學習者。
研究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初的中小學課程教學。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一書中,從理論上論證了科學探究的必要性,并高度概括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步驟,從而創立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期,教育家克伯屈依據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創建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設計教學法”,即“把設計法理解為以有目的的方式對待兒童,以便激發兒童身上最好的東西,然后盡可能放手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這其中就蘊含了研究型課程的實施形態。20世紀60年代,布魯納發表了《教育過程》,提出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即教育應該重視科學的知識結構,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并率先倡導“發現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1961年,施瓦布在《作為探究的科學教學》的報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學習法。探究式學習法要求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和問題探討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探究式學習方法一方面使學生獲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施瓦布在報告中還進一步指出,高等教育不應該像中學教育那樣,僅僅涉及已有的和整理過的知識,大學生需要獨立地去從事“研究”,而教師的工作則是引導學生,培養研究的興趣。近年來,為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型教學法在大學教育中越來越受到推崇和重視。
研究型教學模式,也稱研討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以課程特點、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精心設計教學情景,努力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中積累知識、鍛煉思維、培養能力的情景化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以課堂研究為主線,以研究性、討論性、案例分析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并以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開展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研究型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學習結果的同一性,以此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參與多向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探索,自己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和學會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在參與學習探究的全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大大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卻沒有得到確定,進而形成一種“主動—被動”的單向師生關系,即“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圖景。而在研究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主動—主動”的雙向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協作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再是知識唯一的載體,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大大加強,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把課堂獲得的信息內化于自身的認知系統,從而培養自身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以提高。
研究型教學重視學習的結果,但是更關心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先有過程,后有結果。研究型教學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研究、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培養其動手、動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發展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從而逐步培養其鮮明的創造個性,有利于學生的潛能發揮。
根據不同的主題教學,在課堂教學的某些環節讓學生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合作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既能擴大信息容量,又能提高反饋速度,活躍思維,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研究型教學又是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它注重人的個性發展和個人潛能的發揮。因此,研究型教學重視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尊重、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形成創造性的個性創造條件、營造環境。
在提倡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關鍵。研究型教師的教學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模式,主張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自主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掌握并運用良好的學習策略。研究型教學模式下教師要轉變其作為知識擁有者的權威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傳統的學校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作為知識的載體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被動接受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把學生視為教育的客體,簡單地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學生不是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意義主動的構建者,這種構建是教師不可能代替的。由此看來,這種“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割裂了知識與學生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系,違背了建構主義學習觀,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研究興趣的培養與提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研究型教學理論打破了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間不平等的關系,強調教學要突出認知主體,學生應成為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意義的構建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和目的采用探究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網狀立體式地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與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以合作者的身份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對話,在趨于平等的協作關系中教師不再是至高的權威,交流和溝通則會變得更為通暢,學習輸入和學習績效得以優化,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將學生的壓力變為動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永遠保持對知識的渴求與愿望,成為學習真正的主體。
約翰·迪提出教師是教學實踐的反思者。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普爾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實踐、去發展知識。”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及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反思的對象,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并深入研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主體和教育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最終達到對自身教育行為進行修正與完善的目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思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反思型教師就是在原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反思來改進教學,完善自我,促進自身職業的發展。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既要研究學生的行為,又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確保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自身的教育行為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并在反思性教學中,逐漸研究并構建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更有效的教與學的框架。
反思型教師不迷信權威,不固守已有的經驗,時刻關注自身的表現和學生的反應,時時關注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隨時根據可利用的信息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彈性化的處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方面充分發揮自主決策權,并對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學策略及行為不斷進行回顧、監控和評價,發現問題,隨時進行研究并根據需要調整和改進教學,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借助于自身的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將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自己逐步成為學者型、研究型教師。
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育,是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思想,也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理念,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夠承擔這一重任。
創新型教師是教法的研究者,要研究何種教學方式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又是學習方法的研究者,要研究怎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善于創新的教師能針對不同的教學情境采取恰當適宜的教學措施,善于尋找機會創設良好的教育氣氛,促使師生共同發展。
教育情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每時每刻都會有新情況、新問題出現。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在知識更新日常迅猛的信息時代,當代大學教師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研究性教學理念。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和楷模,因為教書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有用的人才,教育對象是不斷成長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體系,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經驗,要“活到老,學到老”。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加上豐富的學科外知識,才有可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在研究型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究,教師不再是課堂活動的主宰,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去探究,親身體驗、構建、內化知識。教師還應主動探究、反思自己的教學,構建更有效的教與學的框架,以確保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行為與教學目標一致,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大學生。
[1]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劉秀倫.實施研究型 教學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探索,2007(3):22-23.
[3]黃麗.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5):72-74.
[4]李瑞紅.自主學習中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6(4):46-48.
[5]杜麗娉.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中的教師新角色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5(7):46-49.
[6]楊敬清,盧莉.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反思新理念[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66-69.
[7]李女燕.大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102-103.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erπs Role Orientation
ZHU Shu-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is teaching model is good to cultivate studentsπcapability of doing research and being crea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Further,this article tells of“people-development”teaching concept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 and comes to the conclu2 sion that teachers must stop being traditional roles to have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put into practice.
teaching mode;research-based teaching;teacherπs role
G451
A
1008-178X(2011)02-0117-03
2010-09-24
朱淑華 (1962-),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