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紅
(山西財經大學 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600)
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
史艷紅
(山西財經大學 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600)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將其占有動產或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時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追索的法律制度。文章從善意取得的要件,善意取得制度中略存爭議的幾個問題及善意取得在制度與法律上與其他善意保護制度的區別幾方面加以論述。關于贓物是否善意取得,文章贊同有條件地對贓物實行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條件;爭議問題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國民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新的《物權法》通過之前,善意取得制度的對象只能是動產,而不包括不動產。之后,新的《物權法》對此作出了改動,把動產和不動產都納入到善意取得制度之中,這一改動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在復雜的市場交易中,若過于強調對所有權的保護,要求受讓人明確知道讓與人是否有權處分,勢必會增加交易成本或交易難以進行,從而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該制度的建立對于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關系,保護善意的交易相對人,促進社會經濟秩序之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關于善意取得的概念,學者們有不同說法,但大多都是在語言上表述的差異,其實質都是一樣的。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06條之規定的精神,我們可以得出,善意取得具體是指,無處分權人將自己合法占有他人的動產或者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沒有經過權利人的同意,擅自轉讓給受讓人,只要在轉讓財物時,受讓人是基于善意而取得的,就能取得該受讓物的所有權。
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維護了交易的安全,穩定了社會的經濟秩序,但同時也使得原權利人對原物所有權的喪失,因此,要想成立善意取得,必須要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具體需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轉讓人必須是無處分權。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只有在無處分權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第三人的善意取得制度。無處分權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讓與人沒有處分權。例如,甲將從乙那里借用的摩托車,沒有經過乙的同意,就擅自賣給了丙;另一種是讓與人沒有完整的處分權。例如甲乙兄弟二人將父母留給二人的遺產房登記到甲一個人名下,甲后來將房子賣給了丙,并且辦理了產權登記。
第二,受讓行為基于合理價格有償的轉讓。有償取得是善意取得的前題條件,受讓人必須向出讓人支付相應對價。也就是說,如果受讓人是無償取得受讓物,或者是轉讓人以明顯低于市場價出讓給受讓人,那受讓人就不能基于善意取得而享有該物的所有權。另外,如果受讓人沒有實際支付“合理的對價”,一般并不影響善意取得的成立,當然,轉讓人和原權利人可以請求受讓人支付剩余價錢。
第三,受讓人必須是出于善意。關于受讓人的“善意”,一是要把握“善意”的認定標準,二是認定“善意”的時間性。關于“善意”的認定,是指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讓與人無處分權即為“善意”。即受讓人不知道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也不存在重大過失。關于善意和重大過失的界定一般采用“推定善意”,就是正常人根據具體情形,憑借生活經驗、交易經驗做出正常判斷。與此相反,如果受讓人明知或應知轉讓人系無權處分人,還進行交易,那就是惡意,而非善意。如果受讓人具有惡意,則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另外,關于善意的時間性,善意的適用時間應為物權變動行為發生之前,在此之后受讓人取得所有權,原權利人不得以受讓人惡意要求返還原物。因為我們不能要求受讓人自始不知道該物為善意取得,這樣的要求過于苛刻,不利于正常交易的進行。
第四、轉讓標的物必須完成移轉登記或已經支付。善意取得的完成,動產的物權變動必須作出交付行為,不動產物權變動必須登記,也就是按照生活習慣和法律相關規定,此時的財產轉讓已經實現。如果交易雙方只是簽訂了財產的轉讓合同,而沒有依法或者按照合同的約定對不動產進行所有權移轉登記,即使受讓人占有財物,財產的物權仍屬于原權利人。如對動產沒有交付,受讓人也不能取得該物的所有權,也就談不上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綜上所述,只要符合以上四個條件即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受讓人就能取得財產的所用權。如缺一條件,就不適用善意取得,對此,在實踐中必須嚴格按照這些條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對象比較廣泛,但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物權法》關于善意取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便是所有權取得另外情形。常見的主要有:對于記名有價證券須依背書或辦理過戶手續予以轉讓、貨幣、法律禁止流通物(如毒品、槍支彈藥、國家專有財產)等等,這些特殊的財物,不能適用關于《物權法》中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
有學者提出,在將來的物權立法中應該明確地體現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法律保護,對于善意購買贓物的受讓人應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為原則,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受讓人善意購買贓物的可以取得贓物的所有權,原所有人應向非法出讓人要求賠償。我不同意上述觀點。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贓物,即使買受人購買贓物時出于善意,也不能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所有人因為被盜而喪失對其財產的占有以后,不問財產幾經轉手,所有人都有權請求最后占有人返還。如果購買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勢必為不法份子銷贓大開綠燈。否定贓物適用于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還可以收到防治各種銷贓行為的功效。保護所有權人的利益與保護交易安全屬于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購買贓物適用善意取得,不僅不能保護所有權人的利益,也不能維護交易安全。
關于遺失物的轉讓,有學者認為《物權法》第107條是對遺失物善意取得作出的特別規定,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善意取得具體是指,無處分權人將自己合法占有他人的動產或者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沒有經過權利人的同意,擅自轉讓給受讓人,只要在轉讓財物時,受讓人是基于善意而取得的,就能取得該受讓物的所有權。根據《物權法》第106條之規定的精神,當受讓人已經出于善意而取得該財產時,原所有權人不得向善意的受讓人追索自己的財產,而只能是向無權處分人請求對自己的損失進行賠償。此外,根據《物權法》第107條之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從107條規定的內容可以看出,對于遺失物一般情況下是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對原物權人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但也不是不限制,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就是時間的限制,如果原物權人在2年之內,沒有像受讓人請求返回物權,結果受讓人就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就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而不是對遺失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適用善意取得,只是有所限制。
關于善意取得是否需要有償,在我們國家一般這樣認為,通過繼承、遺贈等行為取得的,則不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因為繼承人、受遺贈人只能從被繼承人和遺贈人那里取得其個人的合法財產,不能通過繼承或受遺贈而取得除被繼承人和遺贈人以外的他人的財產。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也體現了交易的有償性。受讓人取得財產時雖出于善意,但取得財產時沒有支付任何代價,即屬于無償取得財產,在此情況下,所有人仍可以要求受讓人返還該物。對于善意取得的交換行為是否應為有償,各國規定不同。在多數西方及日本等國,規定并無有償無償的限制,只要屬于交換行為即可,因而贈與也是善意取得的合法交換方式。對此,我同意多數西方國家的觀點,善意取得不需要交易的有償性,因此通過繼承、遺贈也可以成立善意取得。
前文主要是對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作了簡單的分析,除了物權法中對善意第三人權利保護規定之外,在其他法律中也有類似的規定,不能把它們混淆了。比如表見代理,因此,我們必須能準確地對其做一區分。首先,,應將無權處分、善意取得與無權代理、表見代理區分開來。從善意取得成立條件,我們不難發現,轉讓人無權處分財產是其成立的必要前提,即轉讓人和受讓人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是以轉讓人自己的名義做出的。相反,無權代理中的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對方進行交易,但這個代理真實情況是沒有權利處分的,只是采用某些方法使得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是有處分權利的,這種情形就不能按照善意取得制度來處理,應當依表見代理的規則處理;其次,應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而發生的第三人善意取得和處分自己已受到限制的財產區分開來。處分自己已經受到限制的財產如被監管、扣押、查封的財產,至于第三人能否取得財產所有權,應以其他法律規則論處,而不能以善意取得來處理;最后,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與表見代理的法律后果不同。雖然善意取得制度和表見代理的結果很相似,但其依據的法律不同,其法律性質不一樣,不能把善意取得中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表見代理中保護善意相對人完全等同。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它對交易的安全、財產的穩定流轉和占有關系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只是對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問題作了簡要的論述,還有很多問題,尤其是善意取得制度對不動產適用的具體情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認識。
[1]房書君.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2):3.
[2]齊心.論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5.
[3]張海瑩.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5.
[4]張愛珍.淺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1):6.
Good Faith Acquisition in Property Law
SHIYan-hong
(Law School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Taiyuan Shanxi 030600)
Good faith acquisition,also called instant acquisition,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people will it occupy nowhere in its name chattels or registration of real estate transfer to a third person,if a third party when trading out of goodwill to gain the property,the original owner may not recover legal system.This article from the good faith acquisition of the elements,good faith acquisition system in several problems slightly disputed good faith acquisition system and law and other goodwill protection system difference several aspects.About stolen goods in good,this article is for stolen goods are conditions agreed in good practice.
good faith acquisition;conditions;disputed problems
D923.2
A
1673-2014(2011)04-0017-03
2011—03—12
史艷紅(1974— ),女,山西長治人,講師,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 范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