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先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11)
厘清趙樹理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李榮先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11)
長期以來,學界對趙樹理文學的評價頗具爭議,其中涉及到幾個有待厘清的基本問題。趙樹理是五四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是一個主動選擇了文攤文學家之路,去奪取農村封建文化陣地,為農民群體真誠寫作的優秀作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革命經歷使其創作與時代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作家堅守了文學的立場。
趙樹理;五四新文學;文攤文學家;審美效應;方向
上世紀四十年代,趙樹理以獨具特色的創作崛起于文壇,成為文學大眾化的一顆耀眼巨星。從此,對趙樹理文學的評價就成為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隙ㄕ哔澠錇槲膶W巨匠,成功實踐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典范代表,語言藝術的大師,描寫農村生活的鐵筆圣手,甚至提出“趙樹理方向”的口號;質疑者稱其過分遷就和被動適應農民的欣賞口味,藝術手法單調,難登大雅之堂,只能提供饅頭不能提供面包。筆者認為,出現這種對立的爭議,除了見仁見智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對關涉趙樹理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認識模糊。本文試圖厘清這些問題,求證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趙樹理。
1947年,趙樹理在接受著名記者李普的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我不想上文壇,不想做文壇文學家,我只想上‘文攤’,寫些小本子夾在小唱本的攤子里去趕廟會。三兩個銅板可以買一本,這樣一步一步去奪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陣地。做這樣一個文攤文學家,就是我的志愿?!盵1]從此,文攤文學家成為趙樹理的代名詞。趙樹理成名之后的所有創作都自覺以農民群眾為讀者對象,文學形式民族化、民間化,語言口語化,力求“識字的能看得懂,不識字的能聽得懂”。據此,有學者質疑趙樹理的創作過分遷就和被動適應農民的欣賞口味,審美視野不夠廣闊,難以實現自我超越。以文化人的視角觀照趙樹理作品的審美效應,這種質疑不無道理。但質疑者卻忽視了一個基本問題,即趙樹理是主動選擇了為農民群眾寫作的文學大眾化之路,還是被動適應農民的欣賞口味。評價趙樹理的創作,忽視這一問題不是一種中肯的做法。
從趙樹理的創作之路來看,1934年是一個重要分野。之前,趙樹理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文學探索,有歐化體的《悔》、《白馬的故事》,有古體詩《打卦歌》、新體詩《歌生》,也有通俗小說《盤龍峪》等,這些創作雖未得到文學界的廣泛認可,但已頗見藝術功力。1934年后,趙樹理主要采用民間藝術形式,走上了文學通俗化、大眾化之路。這種轉變的緣起和趙樹理參加的一場文學討論有關。在由上海文藝界發起的這場文學大眾化的大討論中,趙樹理連續發表數篇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并最終確定了自己的文學理想:做一個文攤文學家,做一個農民之子(筆名“野小”寓意)。正如趙樹理在《回憶歷史,認識自己》中所說:“我在學生時代也曾學過五四時期的語體文和新詩,而且一度深感興趣,后來厭其做作太大,放棄了?!薄拔矣幸庾R地使通俗化為革命服務萌芽于1934年,其后,一直堅持下來?!盵2]
由此可見,趙樹理上“文攤”是結合五四以來新文學之路認真思考后主動選擇的結果,是在有理想的文學作家和赤誠的農民之子雙重身份引導下的必然選擇。當然,選擇之后或許會有一個遷就或適應的動作,但用“過分”和“被動”來加以修飾顯然稱不上嚴謹。
關于趙樹理的文學實踐與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爭議的緣起與趙樹理成名的時間有關。1943年5月,趙樹理創作了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9月,在彭德懷、浦安修、楊獻珍等人的推薦下出版,在太行山區引起轟動,趙樹理一舉成名。此前一年(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成為以后根據地、解放區乃至新中國文藝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有學者據此提出,趙樹理成名是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實現的,其創作迎合了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因而獲得政治力量的推動才得以成功。單以時間先后和彭德懷等人的推薦來看,這種論調似有道理。但論調提出者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毛澤東的《講話》傳到太行山區,是在1943年夏天[3],趙樹理創作《小二黑結婚》之后。即在趙樹理創作這篇小說之前,根本就沒有機會看到或聽到毛澤東的《講話》。
如前所述,趙樹理做一個“文攤文學家”的志愿始于1934年。其后,趙樹理的創作一直堅持走文學大眾化之路,先后嘗試了通俗小說、有韻小劇、快板、小調、上黨梆子劇本、章回體小說等多種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小二黑結婚》及其后不久出版的《李有才板話》是作家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與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之間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那種認為趙樹理的創作是有意迎合領袖或政治需要的論調是經不起推敲的。
當然,筆者并不據此認為,趙樹理的創作實踐與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之間毫無聯系,可以肯定地說,二者之間至少存在兩種關系:一是淵源相同,都是五四新文學創作實踐和思想發展的結果;二是推動作用,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在客觀上對趙樹理的成功產生了推動作用。正是因為淵源相同,作為五四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趙樹理的創作實踐與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產生了契合,因而引起了學界的誤讀。而《小二黑結婚》的出版,及其后《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與講話精神的推動亦不無關系。在《講話》傳到太行山區之前,趙樹理寫出的一些作品被認為太過通俗,不能登大雅之堂而遭退回,《小二黑結婚》的出版過程也是一波三折。之后,正如趙樹理所說:“毛主席的《講話》傳到太行山之后,我像翻身農民一樣感到高興”,[4]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鼓舞了趙樹理的大眾化文學創作。
因特定的時代背景和革命宣傳干部的特殊身份,趙樹理的文學創作與時代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作家在創作中講政治、講政策,追求“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另一方面,其作品的反封建色彩強烈,明顯被賦予了啟蒙民眾的意義,尤其體現在代表性作品《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中。由此,形成了兩種對立的觀點:其一,趙樹理是在踐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其二,趙樹理繼承了五四新文學傳統,把思想啟蒙的意識帶到了農村——一個新文學此前一直未曾有效影響的新領域。
第一種觀點的典范例證是“趙樹理方向”這一口號。1947年7月至8月間,晉冀魯豫邊區文聯召開文學研討會,會議研討并充分肯定了趙樹理的創作實績。會議結束時,邊區文聯副理事長陳荒煤發表了《向趙樹理方向邁進》的文章。從此,“趙樹理方向”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陳荒煤從三個方面總結了這一方向的內涵:一是政治性強;二是民族形式;三是革命功利主義?!摆w樹理方向”突出地體現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創作主張。
趙樹理“問題小說”的主張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思想?!拔以谧鋈罕姽ぷ鞯倪^程中,遇到非解決不可而又不能輕易解決了的問題,往往就變成所要寫的主題?!薄霸诠ぷ髦姓业降闹黝},容易產生現實意義”。[5]問題——主題——現實意義,就是趙樹理提倡的“問題小說”的基本思想。作為一個革命宣傳干部,趙樹理的創作確實體現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傾向。
第二種觀點也不乏例證,《小二黑結婚》中圖解政策傾向并不明顯,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展現了農村生活的傳統性和新變化,描寫了舊人與新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歌頌了新人的民主意識和斗爭精神。作品借兩個封建迷信家庭出身的青年的斗爭,撕破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外衣,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啟蒙色彩。而在《李有才板話》中,作家進一步將反封建的內涵從思想意識和民間風俗領域延伸到了農村政治生活層面,寫出了農村反封建斗爭的曲折性與殘酷性,表達了對農民群體民主意識和斗爭精神的呼喚與歌頌。
其實趙樹理以文學來反封建的啟蒙主義思想由來自有,早在山西省立第四師范求學期間,他就曾興沖沖地帶著魯迅的《阿Q正傳》返回家鄉,給父老鄉親講述阿Q的故事,但村民不屑一顧的反應讓趙樹理始料未及,這或許就是他反思新文學在形式上的問題的緣起。上世紀三十年代,趙樹理提出舊瓶裝新酒”的主張,并于1934年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想。
那么,在趙樹理的價值體系中,服務政治與啟蒙意識孰輕孰重呢?其實,這兩種思想并非截然對立,而產生時間是有先后的。在山西省立第四師范求學期間,趙樹理深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并由此產生了文學啟蒙思想;而以文學服務于革命(或政治),應該是在1937年趙樹理正式參加革命工作之后。從此,趙樹理自覺地將兩種思想統一起來,以創作實踐承載雙重使命,把文學啟蒙喚醒民眾和鼓動民眾參加革命歷史地重合在一起。在趙樹理本人看來,啟蒙與革命是可以并且應該完美重合的,但從土改斗爭擴大化開始,當現實的政治需要發生改變、與文學啟蒙的主張漸生裂痕時,作家的創作就陷入了迷惘?!霸诮夥艆^,趙樹理的思想感情與藝術追求同整個時代生活與當時的路線政策是吻合的,因此他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解放之后,由于在相當長時期內,脫離實際的‘左’的指導思想的作用和影響,再加上他的內心矛盾以及他在藝術追求上的‘固執’,使他的創作心理常常處于一種困惑之中,導致了他藝術追求上的艱難?!盵6]
很明顯,趙樹理不是一個盲從政治的作家,而是一個堅守著自己的社會理想與價值取向的作家。
對趙樹理作品審美效應的認識,也可謂眾說紛紜。如前所述,在《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相繼引起轟動效應之前,趙樹理的創作常常在根據地文學界碰壁。成名之后,文學界對其作品的審美效應也不乏質疑。較早提出批評性意見的是美國著名記者杰克·貝爾登,這位稱趙樹理為“解放區鼎鼎有名的作家”“可能是共產黨地區中除了毛澤東、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了”的記者在讀了趙樹理的作品后不無遺憾地說:“他對鄉村生活的描寫是生動的,諷刺也是辛辣的。他寫出的詩歌是獨具一格的,筆下的某些人物也頗具風趣。可是他對于故事情節只是進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貼上姓名標簽的蒼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得不到充分的展開。最大的缺點是,作品中所描寫的都是些事件梗概,而不是實在的感受……”[7]進入新時期以來,出于對文藝為政治服務主張的反感,文學界對趙樹理作品的批評意見也多了起來,如“就趙樹理作品本身看,藝術手法的單調,人物的扁平,缺乏藝術的魅力,缺少藝術的潛能,他完全不能進行自我的超越。這就是趙樹理的悲劇?!盵8]“一般來說,他們的審美取向不夠開闊豁達。創作動機與當時形勢連得太緊,影響了他們更敏銳、更深刻地洞察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尤其是在農村政策失誤的時候,難免把某些違背客觀規律的所謂‘奇跡’當作‘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新事物’加以贊頌。”[9]
與這些批評性意見相左,趙樹理的作品在贏得廣大農民讀者的同時,也一度引起了文壇巨匠的好評。“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穎、健康、樸素的內容與手法。這兒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文化,誰讀了,我相信都會感興趣的。”[10]“最成功的是語言。不僅每一個人物的口白適以其分,便是全體的敘述文都是平明簡潔的口頭語,脫盡了五四以來歐化體的新文言臭味?!盵11]“這是一部新形式的小說……當這篇小說在農民群眾中朗誦的時候,這些快板對于聽眾情緒上將發生如何強烈的反應,便知道作者這一新鮮手法不是沒有深刻用心的?!薄坝靡痪湓拋砥吩u,就是已經做到了大眾化。沒有浮泛的堆砌,沒有纖巧的雕琢,質樸和醇厚是這部書技巧方面很值得稱道的成功。這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個里程碑?!盵12]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趙樹理作品的審美效應呢?應該指出,趙樹理以“文攤文學家”的立場,為新文學的大眾化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在這種新形式出現初期,贏得了“文壇”領袖的認可。以《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和《李家莊的變遷》組成的“成名三部曲”,因其農民群體這個隱含讀者的潛在效應,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間氣派,同時達到了雅俗共賞。但“趙樹理并不幻想要做個大作家,他也不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寫作,那樣會使他脫離人民的?!盵13]趙樹理一生創作的最高成就是他的“成名三部曲”,其后只有《三里灣》堪與比肩,但仍未能實現超越。結合我們自身的閱讀體驗,趙樹理的大部分作品確實與文化人的欣賞口味不相調和。
其實評價趙樹理,我們完全不必站在“文壇”的立場,而更應該站在“文攤”的立場。在現當代文學史上,能夠全心全意為農民群眾寫作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為數不多,趙樹理是其中的佼佼者。執著于文攤文學家的理想,趙樹理的創作本就是寫給當時文化層次還不高的農民群眾看的,其作品的審美效應更多地體現于民間。以當代文化人的立場去評價趙樹理作品的審美效應,本身就不是恰當的做法,畢竟“文壇”和“文攤”的理想和目標并不一樣,用“文壇”的標桿來套趙樹理,感到不滿足也是自然的。
如前所述,“趙樹理方向”的口號提出于1947年,陳荒煤以政治性強、民族形式和革命功利主義來詮釋其內涵。這一口號顯然是兩方面因素推動的結果:一是趙樹理的創作實績;二是毛澤東的講話精神。陳荒煤是借“趙樹理方向”的口號來概括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的文藝主張——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進入新時期以來,不少學者批評“趙樹理方向”中隱含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主張,甚至將矛頭指向了作家。這種批評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兩個基本事實:一是趙樹理本人對“趙樹理方向”的態度;二是趙樹理創作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
“趙樹理方向”提出時,作家保留著自己的看法。陳荒煤在回憶中說:“例如,1947年我在邊區文聯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寫了《向趙樹理方向邁進》的文章,就請趙樹理同志看過。他曾一再提出意見,希望我不要提‘趙樹理方向’這個字句:‘我不過是為農民說了幾句真話,也像我多次講的,只希望擺個地攤,去奪取農村封建文化的陣地,沒有做出多大成績,提‘方向’實在太高了,無論如何不提為好?!薄暗俏耶敃r認為,老趙實際上是一個具體實踐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工農兵服務方向的標兵,提‘趙樹理方向’比較鮮明、具體、容易理解,所以最后還是以這個篇名發表了文章?!盵14]
從《小二黑結婚》開始,趙樹理建國前的創作客觀上起到了推動農村社會變革的作用,與工作實際結合緊密,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他的作品甚至被作為農村基層干部的必讀教材使用。但趙樹理的創作及理論表述中更加關注的卻是“文攤”、“奪取封建文化陣地”、“為農民說了幾句真話”這些概念,他并非一個主張文藝從屬于政治需要的作家。從1948年的《邪不壓正》到1958年的《“鍛煉鍛煉”》,再到1964年的《十里店》,趙樹理的這些作品曾飽受政治的非議。顯然,陳荒煤提出的“趙樹理方向”并非趙樹理自己的方向。
縱觀趙樹理一生的創作,文攤文學家的理想始終如一,問題小說的創作取向始終如一,為農民群眾真誠寫作的價值取向始終如一。結合《三里灣》和作家建國后的一系列作品,我們可以這樣總結趙樹理的社會理想和文學理想:讓農村改天換地,走向集體富裕;讓農民脫胎換骨,走向民主自由。從大躍進開始,當農村出現的社會變革并未如作家所愿時,趙樹理從此陷入了迷惘和不知所措:“我的思想和農村工作的步調不相適應正產生于此時?!盵15]
綜上所述,學界對趙樹理的誤讀很大程度上源于對以上幾個基本問題認識模糊,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評價這位在現當代文壇上獨具特色、頗具爭議的作家。趙樹理是五四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是一個主動選擇了文攤文學家之路,去奪取農村封建文化陣地,為農民群體真誠寫作的優秀作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革命經歷使其創作與時代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作家堅守了文學的立場?!皬乃膭撟鬈壽E和內心矛盾中,我們倒是更清晰地看到了他那一顆金子般的拳拳之心和趙樹理精神的澄明光彩?!盵16]
[1][3][4][10][11][12][13][14]山西省史志研究院.趙樹理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20.74.74.90.106.105.120.123.
[2][15]趙樹理.回憶歷史,認識自己[A].趙樹理.趙樹理文集[C](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52.347.
[5]趙樹理.也算經驗[A].趙樹理.趙樹理文集[C](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24-125.
[6][16]焦祖堯.弘揚趙樹理精神 推進新時期文學——在國際趙樹理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A].申雙魚,一丁等.且說山藥蛋派[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49.
[7][8]鄭波光.接受美學與“趙樹理方向”——趙樹理藝術遷就的悲劇[A].申雙魚,一丁等.且說山藥蛋派[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92-193.
[9]李旦初.在《講話》的旗幟下——“五戰友”與“山藥蛋派”[A].申雙魚,一丁等.且說山藥蛋派[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9.
I206.7
A
1673-2014(2011)04-0029-04
2011—05—04
李榮先(1970— ),男,山西襄垣人,講師,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