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霞,蔣小利,肖 奎,羅春梅
壓瘡是皮膚或深部組織由于壓力、或者壓力混合剪切力及/或摩擦力作用引起的局部損傷,常發生在骨隆突處。當皮膚受到32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外力壓迫,微血管內的血液流動便會被阻斷而導致皮膚無法獲得維持正常功能所需要的養分和氧氣,組織細胞便開始產生缺血壞死[1,2]。通常四肢骨折病人因病情限制或疼痛等原因無法翻身側臥,因而絕大部分時間只能采取平臥位。為此,我們用水墊和海綿床對不宜翻身病人進行全身和局部減壓,對于肢體手術病人,教會病人應用健肢抬臀,從而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導致壓瘡的發生。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8年12月—2009年5月新橋醫院骨科住院的骨折病人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入選標準:骨折病人;外傷史;骨折后醫囑肢體制動或禁止翻身;病人意識清楚,無腦外傷。
1.2 方法
1.2.1 材料 普通水墊2個,規格44 cm×48 cm,干毛巾2條,規格:70 cm×36 cm。海綿床墊(厚>4 cm)1個。
1.2.2 護理方法 讓病人臥于海綿床上,同時在臀下或受壓的骨突出部位置有毛巾包裹的水墊,并注意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床單位平整、舒適;教會肢體手術病人1 h~2 h抬臀3次或4次,每次持續5 s~10 s,4 h更換水墊及毛巾1次,換下的水墊攤開置于陰涼干凈處。白天4 h、夜間6 h翻身1次并對病人的局部受壓皮膚情況進行觀察、評估,并記錄。給予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糾正各種原因所致的電解質失衡,增強體質。取仰臥位,注意枕墊勿過高,應順延到肩部,防止頭向前探,下頜前翹和胸部凹陷;足部勿壓過重被物,足底用護足板支撐以保持踝關節于背屈 90°功能位。
90例病人無一例發生壓瘡。
預防壓瘡發生被一致認為是最經濟的壓瘡護理手段,減壓為首要的預防措施。減壓又可分為全身減壓和局部減壓[1]。全身減壓指長期臥床的病人,通過增加整個身體表面與床墊接觸面積的方法來分散壓力,以降低局部受壓,防止壓瘡的發生。減壓方法常用的裝置有床墊和氣墊床。我們所選用的海面床墊正是全身減壓裝置中的一種,有資料表明,2 cm厚的海綿墊不會顯著降低股骨大轉子處的壓力,4 cm厚的海綿墊可降低30%的壓力,越厚的墊子越能有效地減少組織接觸面的壓力,因此,選用厚度>4 cm的海綿床墊對四肢骨折病人全身減壓來預防壓瘡的發生。
局部減壓指使用局部設施或裝置分散骨隆突出處皮膚所承受的壓力。從各種臥位各個骨突處的壓瘡發生率來看,骶尾部和足跟的壓瘡發生率最高,分別為39.6%和30.3%,而這兩個部位剛好是平臥位時最易受壓的部位。有資料顯示,足跟壓力為40 mmHg~100 mmHg時,足跟需要額外的保護[1],因此在病人的骶尾部、足跟和其他受壓的骨突出部位墊水墊,使受壓部位減壓,能有效地減少壓瘡的發生。
壓瘡最危險的因素是靜止不動,持續的局部壓力可影響受壓區域的血供,靜脈回流障礙,導致水腫而進一步加重皮膚的氧供危險。有報道,外部壓力作用皮膚2 h后下面的肌肉會產生缺血改變,作用6 h肌肉完全變性。因此,教會病人1 h~2 h抬臀3次或 4次,每次抬臀5 s~10 s,每日翻身6次(白天4 h翻身1次,夜間6 h翻身1次),可以有效地緩解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解除局部靜脈回流障礙,有效防止壓瘡的發生。和傳統的2 h翻身相比較,翻身間隔時間明顯延長,翻身次數明顯減少,有效地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及護士的工作量;夜間病人翻身次數減少,使病人有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毛巾質地柔軟,吸水性和透氣性強,也有較強的舒適感,因此在水墊表面墊一層這樣的干毛巾,很好地解決了病人局部皮膚潮濕的問題。資料顯示,局部皮膚溫度每升高1℃,組織代謝增強,需氧量增加10%。組織在持續受壓缺氧的情況下,局部皮膚溫度升高,發生壓瘡的危險性增加[3]。因此,4 h~6 h或者根據病人需要更換水墊,有利于降低病人局部及身體溫度,減少壓瘡的發生。水墊、毛巾價格低廉,一般的家庭都能承受,大小超市都可以買到,病人康復后還可以帶回家用。絕大多數病人愿意配合使用。
總之,壓瘡最危險的因素是靜止不動,持續的局部壓力可影響受壓區域的血供,靜脈回流障礙,導致水腫而進一步加重皮膚的氧供危險,我們對骨折后不能翻身或者翻身困難的進行全身減壓、局部減壓和抬臀聯合運用的方法來預防壓瘡的發生,效果良好,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不會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1]蔣琪霞,劉云.成人壓瘡預測和預防實踐指南[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96;80-81;90;20.
[2]代巖峰.壓瘡的科學防治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8(6C):1649-1650.
[3]徐勝軍.臥床病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J].全科護理,2010,8(7B):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