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英
實施放射治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病人對放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隨著在放療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反應,往往會對治療失去信心,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甚至中斷治療,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期,故適時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尤為重要。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人們學到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知識,自覺培養關心健康的態度,采納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1]。醫護人員要做好相應的健康教育工作,盡量把可能出現的情況以清楚明白的語言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清楚,使整個放射治療過程能夠順利的進行,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接受放射治療。我科護士對60例放療科病人在住院期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在放療科接受治療的病人60例,其中男 36例,女24例;年齡16歲~75歲;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疾病類型包括肺癌、直腸癌、子宮癌、食道癌、乳腺癌、淋巴癌等。排除標準:有精神意識障礙,無法清楚表達自己內心感受者。
1.2 方法 病人入院24 h內進行兩種量表測定后即進行健康教育。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2]評定病人的心理狀況,由有一定心理學基礎且經過專門培訓學習的
2名護士作為評定員進行調查。先向病人按指導語作解釋取得病人的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在評定以前要讓病人把量表的填寫方法及每條問題的涵義弄明白,作出獨立的不受任何人影響的自我評定,然后讓其自行填寫。如果評定對象的文化程度太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問題的內容,則由工作人員逐條解釋,必要時護士代為填寫。在進行健康教育后再評定1次。SAS總粗分≥40分認為有焦慮,SDS總粗分≥41分認為有抑郁。調查量表現場發放,當場收回。兩種量表前后發放共240份,剔除不合格量表,回收有效224份。
1.3 健康教育 入院時護士熱情接待,詳細為病人介紹住院環境及住院守則,介紹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和床頭傳呼器的使用,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并且當天作第1次量表評定。根據SAS、SDS評分判斷病人的焦慮抑郁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放療知識宣教:制作淺顯易懂的相關放射治療疾病的健康教育資料發給病人閱讀學習,引導閱讀并回答其疑問。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深入淺出地講解疾病的病因、治療原則和有關疾病的認識,并解釋放療前必要的檢查及相關注意事項、檢查目的和意義。簡要介紹放療機器的性能、醫生的診療技術以及本院在腫瘤治療方面的學科地位,介紹成功病例,讓病人對治療的軟硬件充滿信心,同時向病人提供有關化驗、診斷、治療、治療副反應、預后及醫療費用等的信息,澄清病人的一些錯誤認知。心理安慰和支持:醫護人員作為病人的主要社會支持源,要注意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況及時予以疏導和支持。對于焦慮抑郁評分陽性的病人,應了解病人不良情緒的根源,并針對性地予以化解,多給予正面指導,鼓勵家屬陪伴,配合親情和心理安慰,幫助樹立信心,向病人說明保持樂觀情緒對治療的重要性,并根據病人反應進一步解釋、疏導和支持,以消除其焦慮恐懼心理。同時告知病人不良情緒狀態下人體免疫力下降,增加放療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放療后康復。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用t檢驗等,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健康教育前焦慮量表得分為35.00分±9.05分,陽性檢出率為28.57%;抑郁量表得分 36.13分±7.83分,陽性檢出率39.28%;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有明顯相關性(r=0.739,P<0.05)。健康教育后得分:焦慮 31.13分±6.94分,陽性檢出率為16.07%;抑郁 33.93分±7.63分,陽性檢出率為23.21%。健康教育前后焦慮得分比較,t=5.046,P<0.05;抑郁得分比較,t=3.305,P<0.05。
癌癥放療病人疾病本身及放療引起的副反應導致機體與外部環境的不適應性,如果能在正確的指導下,機體通過自身調整,迅速改變這種情況,則不會對放療產生大的影響,反之則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對放療及預后產生負面效應[3]。韓俊林等[4]在心理護理改善住院癌癥病人情緒狀況的研究顯示,住院癌癥病人 SCL-90的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因子、其他因子分及總分、陽性項目數評分均高且以焦慮、抑郁情緒為主要表現。由于癌癥類型、治療方法及評估方法等的差異,焦慮、抑郁的檢出率往往不盡相同,但仍然可以說明,接受放療的癌癥病人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
由于病人及其家屬對癌癥認識不足,對放射治療沒有信心,因而情緒消極甚至不能很好配合治療,不利于健康。用宣教知識對病人進行正面教育,有助于提高病人對癌癥的認識,消除負面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適應角色轉變,樹立對癌癥斗爭的決心和信心,堅持治療。本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有差異性(P<0.05)。韋艷華等[5]對鼻咽癌放療病人進行階段性的健康教育,使100%的病人安心配合治療,能遵醫囑定時復診,全部順利完成治療計劃。趙燕等[6]對83例腫瘤病人在常規生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綜合性心理治療方法,結果發現研究組焦慮、抑郁情緒有明顯改善。這些說明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能改善癌癥病人的焦慮、抑郁狀態,對穩定病人情緒有積極的作用。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已成為護理人員的根本任務,教育能幫助人們提高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促進身心健康,減輕腫瘤放射治療病人的焦慮、抑郁的程度與恐懼心理,使之以正性情緒克服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遇的困難,增強了病人求醫的積極心態,增加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讓病人在人生這個短暫的特殊時光里消除恐懼、焦慮和不安。作為整體護理其中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研究證明健康教育是減輕病人痛苦和心理負擔的重要方法,所以應引起所有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必須針對某個病人特定的心態進行解釋、暗示、安慰和勸導,才能收到實效,以助整個治療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1]梁建博,李葉琴.健康教育在調強放療鼻咽癌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8B):2156-2157.
[2]張理義.臨床心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47-355.
[3]劉付冬,彭希琳,土玉珠,等.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療病人負性情緒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7,13(18):1667-1668.
[4]韓俊林,鄭連雪,王清馨.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癌癥病人情緒狀況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5B):1354-1355.
[5]韋艷華,黃寶芹.個體化健康教育對鼻咽癌放療皮膚反應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67-69.
[6]趙燕,張積仁,汪森明.綜合性心理治療對癌癥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的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6):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