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整理
成語故事話安全(三)
文/本刊整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梁文》
城門下面有條護城河,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有一天,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門失火了,我們快跑吧!”但是其它魚兒聽了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河還很遠呢,用不著大驚小怪。所以,除了那條魚兒逃走了之外,其它魚兒都繼續歡快地游著。不料,人們為了救火,都拿著器具來護城河取水。最終,火被撲滅了,而河里的水也被舀干了,滿河的魚都死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看似沒有必然聯系的事物,其實是有聯系的。很多人對于他人的不安全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認為不關自己的事,懶得去“管閑事”,只要自己安全就好了,卻不知道發生事故時,自己也有可能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有時候,一句善意的提醒,既救了他人,也救了自己。很多人對于安全生產無動于衷,認為離自己很遙遠,殊不知,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安全脫不了關系,身邊可能就“潛伏”著安全隱患,嚴重時會危及自己的生命。
安全生產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各級管理部門、企業牢牢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同時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韓非子?喻老》
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靠近黃河,經常遭受洪水之災。魏國丞相白圭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白圭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檢查、勤修補,務必使大堤固若金湯。他經常派人沿大堤仔細檢查,一旦發現有小洞,即使是極小的螞蟻洞,也會立即派人填補,不讓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漸擴大、決口,造成大災害。因為這份小心謹慎,白圭任魏相期間,魏國沒有鬧過水災。“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演變成為今天的一條哲理成語。
千丈長的河堤,會因為螻蟻的洞穴而潰堤;百尺高的屋舍,會由于煙囪縫隙飛出的火星而焚毀。這句話深刻警示世人,事故的發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存在微小的安全隱患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及時的處理,就會留下無窮的后患。所謂“小隱患釀大事故”的道理即在此。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及時處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災難的發生。
有一個成語“堤潰蟻孔”與“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意義相同,出自漢?陳寵《清盜源疏》中的一句話:“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責任編輯鐘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