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霞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自2006年教育部領導提出“新農村建設的人才主體要靠職業教育培養”以來,新農村建設就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對新型農民的能力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業現代化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溫家寶總理指出:“培育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所具備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民只有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成果,進行規模經營、產業化生產,創建科技型農業,才能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民整體收入的提高。因此,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建設新農村的主要途徑。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的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事關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統籌發展,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需要一批“職業化”的農民,他們既要有專業知識,又要有專門勞動技能,還要懂得市場的經營管理。因此,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
現階段,一方面,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且這種現象逐年加劇;另一方面,各地企業對技工的需求量增加,且全國范圍內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嚴重短缺。勞動力市場對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技工的需求約占54.4%。全國性的“技工荒”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指明了新的出路。而且從長遠看,農村非農就業的職業培訓才是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完成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當然,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全轉移并非那么容易,但是加大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確實是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可行切入點。
社會各層對農村職業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致使國家規定的許多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貫徹落實。首先,由于城鄉之間二元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造成了城鄉間現實生活中的就業、醫療、養老保險、住房、受教育等許多方面不平等,多數農村家長和學生本身希望能夠考上普通高中,再通過努力考上大學,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對職業教育的不重視,人們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末流教育”,職業學校的學生是“二流學生”。因而以培養農村農業適用人才為主要方向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自然受到冷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與“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職業教育是國家財政投入缺欠的“重災區”。“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決定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經費體制只能是以縣(鄉)為主,有些地方財政基礎薄弱,職教專項經費難以落實。職業教育本身成本高,加上國家投入的資金不足,這就需要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或個人對職業教育進行投資。然而,當前從事民辦教育的企業或個人,只愿意把資金投放到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以期獲得較快的投資收益,如外語學校、各種考試的短期培訓班等;很少有人愿意在投資大、見效慢、資金回籠困難的職業教育上注入資金。
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農業科技人才、農村管理人才、農村經貿人才等。培養這些方面的人才除高等教育外,主要依靠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關鍵在于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但從目前農村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來看,一是對農業類專業的改造缺乏主動性,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導致農業類專業與實際生產聯系不緊密;二是專業設置不靈活,難以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專業設置不能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需要,如市場營銷、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以及城市建設發展急需的專業或培訓項目較少。
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隊伍不穩定。由于農村教育工作者的薪水、福利待遇相對于城市來說都較低,再加上工作環境條件艱苦,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流失嚴重。二是教師缺乏實踐技能。要滿足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需要,就必須擁有一批“雙師型”教師,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實習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而專業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知識結構不適應,且缺乏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技能。三是教師職稱不達標,教師職稱結構也不合理。初級職稱教師過多,而高級職稱教師太少,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嚴重缺乏,這和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學是極不適應的。四是人才引進難。由于一些政策限制,企事業單位中具有相當學歷和職稱,且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管理人才難以被引進到農村職業學校。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受制于農民素質,而我國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體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阻礙了我國農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因此,亟需建立職業教育發展的實現機制,其目的是通過一系列體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長效地工作機制,為新型農民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國務院有關決定,職業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在管理權限上,職業教育權責劃分時中央與地方的權限比較模糊;在管理方式上,職業教育偏重于行政管理、微觀管理、直接管理,職業院校缺乏自主權。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借鑒國外對職業院校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中國國情、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的管理機制。第一,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發揮行業、企業作用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第二,制訂《學校法》,使政府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依法賦予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招生自主權、專業設置權和實訓教師資質認定資格等;第三,取消職業學校的行政級別,實行企業式管理模式,支持民辦職業院校成立董事會,并確立其法律地位,發揮與學校相關的利益主體的作用,在學校內部形成權力制衡機制;第四,建立健全決策信息系統,提高決策科學水平,通過設立國家、省、市三級職業教育智庫,為各級管理中心和職業院校提供決策參考和咨詢服務,還可依托中華職業教育社組建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作為職業教育的國家智庫。
監督評估機制是職業教育實現機制中的核心環節。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職業教育監督系統,代表政府對所轄行政區域的職業教育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人大、政協是監督檢查的主體執行者,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負責建立健全各種職責、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此外,為了保證職業教育的培訓質量,促進職業教育有效機制的形成,還要建立行業評估機制。職業教育的評價可由與培訓無直接聯系的行業協會承擔,行業協會有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評估人員可由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校、教師及社會有關方面的代表組成。
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主要任務。現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存在體系發展不均衡、體制不健全、體系過于封閉、職業培訓與終身教育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這與新型農民培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相差甚遠。新型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以高等職業(成人、繼續教育)教育為龍頭,以中等職業教育(農業中專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育)為骨干,以縣鄉村農業職業(成人)教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基礎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它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層次,與農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相輔相成,與農業科研、推廣和開發相互補充、緊密相聯。這個體系能夠為整體推進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廣大鄉村干部、專業人員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智力與人才雙重保證。
目前,我國的農村職業教育處于“無保障、低水平、不穩定”的狀況,資金投入沒有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職教法》中也鼓勵各職業教育機構或個人通過多種渠道依法籌集資金發展職業教育。因此,必須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系,拓寬投資渠道,從而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活力。政府應該是農村職業教育投資的主體,國家應設立專項基金,實行專項補助和職教經費統籌等,對農業職業教育院校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確立政府投資主體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投資或捐資。對企業或個人資助和捐贈行為要利用媒體等方式進行宣傳和鼓勵,并對教育捐贈者實行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人才的素質普遍偏低,“雙師”型教師缺乏,且優秀教師資源流失嚴重,人才隊伍不穩定。所以,應從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上出發,著力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人才開發機制。第一,建立靈活的人才合理流動機制,打破學歷、身份、地域界限,鼓勵教師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有序流動。第二,要制定和運用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努力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第三,建立人才培育機制,以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重點,以高校為依托,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師資的綜合能力。第四,建立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教師能力考核制度,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校企合作是一項“政府扶持、行業協會主導、企業廣泛參與”的教育模式。在現實中,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熱”企“冷”現象較為普遍。因此,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首先,要以法律形成約束,使企業承擔起教育責任和社會責任,使政府、企業和學校明確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職責和權益;其次,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或為提供實訓設備等,為學生提供實際生產操作的機會;再次,要通過減免稅收等優惠措施,對企業承擔的職業教育實行以獎代補,鼓勵企業主辦職業教育或參與職業教育,依托企業建立學生頂崗實習基地和教師培養基地,支持企業解決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勞動保障問題,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1]馬建富.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定位[J].教育與職業,2009,(29):5-8.
[2]陳錦梅,李思思,向安強.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SWOT分析與長效機制研究 [J].繼續教育研究,2010,(1):52-55.
[3]郭智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教育培訓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7,(1):3-6.
[4]趙玉國.中原經濟區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策略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6):3771-3772.
[5]曾書琴,梁 山.“三農”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5):249-250,283.
[6]曾書琴,梁 山.“三農”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55-257.
[7]郜艷麗,李 峰.農村職業教育在培育新型農民中的意義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34-8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