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桃源縣農業局 劉茂秋 趙 琪 王占偉 馬先波 何中柱
棉農的植棉效益很大程度取決于市場棉價,但作為弱勢群體的棉農沒有價格的發言權,因此,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只有精心選擇適應本地的優良棉種,采取科學的栽培手段,努力提高科學植棉水平,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品級收益,保障棉農的植棉效益。
20世紀90年代后,雜交棉在我縣開始引種栽培。雜交棉以其優勢強、結桃多、產量高而得以迅速推廣。目前湖南省雜交棉面積(F1、F2代)約占棉花總面積的95%以上,其中洞庭湖棉區接近100%。一般雜交棉較常規棉增幅在15%~30%,F1代較F2代種增產10%~15%。實踐證明,正確選擇適宜當地氣候條件和栽培水平的棉花品種成尤為重要。
目前表現較好的品種有湘雜棉3、7、8、14、15號等。實踐證明,無論棉種市場如何繽紛復雜,選擇大公司有信譽的種子企業生產銷售的雜交棉F1代種是增產的必要條件,也是農民自我保護的必要手段。
據對1972~2004年洞庭湖棉區4~10月份氣候的統計分析,32年中,漬澇低溫型災害天氣有15年,占47%;干旱災害8年,占25%;病蟲災害1年;正常偏早8年,占25%。可見棉花生產中72%的年份是與自然災害做斗爭的過程。
多年實踐和對比試驗證明,采用雙膜栽培能大大降低因災減產的風險。雙膜起壟栽培能真正做到一播全苗,輕松度過“全苗關”。一方面,地膜覆蓋能有效提高地溫,促進棉苗早發,減少雜草危害;另一方面,雙膜起壟栽培能有效提高棉株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能做到“雨住田干”、“澇能排,旱能灌”、“移栽不用天幫忙”。
多年對比試驗表明:雙膜栽培一般棉花可增產10%~15%,霜前花率提高10%左右,每公頃平均增效在3000元左右。因此充分發揮雙膜的抗災優勢,是奪取高產的必經之路。
常規棉的適宜密度在長江流域棉區一般每公頃37000左右。雜交棉因個體優勢強,一般高產栽培每公頃不超過20000株,土質較好,植棉水平較高的可降至每公頃16000~18000株。稀植栽培的條件下,棉農不僅可以采取大缽育苗,單缽單子,更好的加強對營養床苗的管理,使成苗率和壯苗率可達到80%以上,節省用種量3~4成;而且可以利用密度小、行距大的特點充分發揮雜交棉的雜交優勢,減少移栽、施藥的工作量,降低勞動強度。此外,有套播經驗的農戶還可實施套播間種,增產創收。
測土配方施肥就是根據棉花的需肥規律,使棉株在生長過程中不受最少營養元素的瓶頸限制,達到平衡吸收,物盡所用的目的。
棉花對各營養吸收呈現一定的比例,偏施氮肥會造成棉花后期貪青晚熟的現象。N、P、K作為大量元素必不可少,但B、Zn等微量元素在棉花生產上同等重要。特別是一些老棉區,增施B、Zn微肥,能顯著提高N、P、K的利用率,減少脫蕾脫鈴,增加鈴重,提高衣分,增產幅度可達6.19%~14.3%,可杜絕貪青晚熟,減少養分的制約。
(1)基肥。肥料運籌采取穩氮磷、增鉀補微的策略,堅持前適、中重、后補的原則。每畝棉田準備N∶P2O5∶K2O=25-30∶7.5~12∶25~30 kg,基肥每畝施45%三元復合肥50 kg,尿素15 kg,鉀肥10 kg,餅肥25 kg,進口硼肥250 g,加少量鋅肥混合,開溝埋施;移栽時基苗肥占總施肥量的50%左右;花鈴肥分兩次施用,用量占總施肥量的40%,第一次初花期用量20%,剩余盛花期使用;8月上旬增施長桃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10%。P、Zn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移栽時施入。
(2)追施磷、鉀肥。增加磷、鉀肥能塑造豐產株型,提高棉花抗病、抗災能力,改善棉花品質,增加產量。近年來,經過本省廣大農技工作者的努力,棉花缺鉀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棉花色澤、衣分有了明顯提高。然而,現階段受磷肥品質影響,土壤中缺磷癥狀在一些棉區日漸顯現,表現為抗旱能力差,棉花色澤暗黃,子指降低、品級下降等。因此,追施磷、鉀肥也是提高棉花品極的有效途徑之一。磷肥在移栽時一次性施入,鉀肥分2次,基肥和第1次花鈴肥各施50%。
全程使用調控技術能使每株增加成鈴2~3個,鈴重增加0.47~0.55 g,霜前花率提高10%~20%達到85%左右,單產提高10%~20%。全程化控關鍵措施之一就是掌握化控時間、次數和用量。大多抗蟲雜交棉在蕾期就要開始系統化調,按照“早、輕、勤”和“前輕、中適、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
棉農有一句植棉順口流“花見花四十八”,是指從棉花開花到棉花吐絮四十八天。摘“笑口花”勢必影響子棉的衣分和長度,而摘“露水花”、“雨后花”易造成色澤暗黃、品級下降,影響售棉價格。因此,摘花時就應分批采摘、及時晾曬,并分級銷售。
“三絲”是指棉花中混入了異性纖維,其中包括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和塑料繩等非棉性纖維。棉花中混入“三絲”,會影響紗線和棉布的外觀,導致紡織品質量下降。所以,嚴格后期質量管理,嚴把采摘、晾曬等環節,杜絕“三絲”的混入,努力提高原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