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彩仁
(1.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州510006;2.廣州市番禺區環境監測站,廣州511483)
珠江,是我國七大流域之一,我國南方最大的河系,流域面積45.2萬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眾多,水道縱橫交錯,干流長4 000多公里,主要干支流長近9 500公里。珠江三角洲地區,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珠三角河網相連、徑潮流交匯,具有與國內外其他河口不同的特點。珠三角是我國華南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發展地區,一般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和肇慶市,總人口4 230萬,土地總面積41 698km2,占廣東省國土面積的23.2%。
珠三角處于南亞熱帶季風區,降雨量大,水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660~1 748mm,本地水資源總量為433.4億m3,過境客水為2 968.3億m3,水資源總量為3 401.7億m3,90%枯水年為2 367億m3,本地地表水資源絕大部分來自大氣降水,過境客水是本地水資源的近7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15 024m3,約為全國人均值的6.7倍和世界人均值的1.7倍[1],應該說珠三角地區的水資源是較為豐富的。但是,近年來許多城市(例如廣州、惠州、深圳、珠海等)在不同時期都發生了水資源危機;因此,合理地保護、開發、利用和管理珠江水資源是珠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環境狀況公報,珠三角大部分流經城市的江段以及部分水量較小的河流均遭受嚴重的有機污染和細菌污染,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不少水體發黑發臭,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質為:糞大腸菌群、氨氮、石油類、耗氧有機物、氮磷營養性物質。2001至2009年,污染嚴重的主要江河段包括珠江廣州市區段、番禺市橋水道、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佛山水道、平洲水道、東莞運河等。
水污染嚴重影響了珠三角飲用水源的水質,使原本淡水資源較豐富的珠三角出現了淡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形成非常突出的水質性缺水問題。2001至2009年,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等城市均出現飲用水源水質未完全達標情況,尤其廣州、深圳兩市連年都未完全達標,廣州西部水源地水質污染狀況更是不容樂觀。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區飲用水源水質污染的主要項目為糞大腸菌群、氨氮、總磷、總氮、生化需氧量、石油類、鐵和氟化物等,呈現明顯的有機污染和細菌污染特征。
珠三角水環境的污染,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改革開放促使珠三角經濟高速發展,但在經濟規劃和工業布局過程中各市政府僅著眼于局部和近期效益,犧牲了宏觀的環境利益,從而造成對水資源的無序利用、對水環境保護的忽視,水環境急劇惡化,珠江口赤潮頻繁出現。另一方面是受咸潮倒灌的影響,咸潮入侵使水質惡化,影響農業生產和威脅飲用水源;并造成會潮點和鹽水楔的上移,引起河道泥沙沉積的變化,破壞出海航行水道,還會造成取水口被迫上移,原有水域排灌系統失效;此外還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鹽堿化[2]。有關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咸潮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守著珠江無水飲”的局面已形成。
珠三角水環境的污染也暴露了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問題。第一是環境保護意識淡薄,不少地區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對增長質量、發展潛力、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保護關注不夠,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重大項目建設、重大技術改造、區域開發及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技術政策出臺時,未將環境保護納入綜合決策。當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更多地傾向于前者,這就在客觀上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3]。第二是管理體制不合理,在我國政府機構中水利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及城鄉建設部分別掌管水利工程、水污染防治、農田灌溉、城市給排水等,條塊分割,同時職能交叉,不利于水環境的保護與改善[4],導致水資源和水環境管理工作進度緩慢。
珠三角水環境保護和河道開發治理問題,必須依靠各地方政府,通過建立地區間高效的政府協調和決策機制。實現上下游協調和協商、區域間利益互補的綠色流域經濟,避免“機制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狀況;成立多部門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和溝通區內重大建設計劃,避免“政出多門,多龍管水”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同時加大水利投入力度,采取綜合整治措施建設好流域防洪防污體系,建立一個調度有效、抗風險能力高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最后還需加強政策宣傳,做好政務公開和信息共享,重視公眾參與,實現多部門共同行動,這樣有利于政策的實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珠三角近30年的發展證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為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長期的以末端控制為主的環境保護決策,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有的環境問題。因此,在面對快速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全省實際情況,應該強調污染的系統控制[5]。
從預防技術上,應該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建立生態產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工業企業對其產生的廢水進行徹底治理,確保達標排放,實施總量控制,才能從源頭控制水污染,保護水環境。從預防管理上,應該提出環境發展“閥值”,引導社會、經濟的優化布局,調整珠江三角洲城市和產業的布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注意保護水源地,必要時要將工業區作戰略調整和轉移[3]。
“壓咸補淡”是一種應急措施,對緩解咸潮影響地區的供水緊張形勢起到積極作用;不過,“壓咸補淡”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不能徹底根治珠江三角洲的咸潮之害。要從根本上治理珠三角地區的咸潮,應該實施珠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制度。首先應著眼于加大珠江流域中上游的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珠江流域水質。其次應對珠江口實施綜合整治,在河口區合理布設水源地,堅決控制河口盲目采沙。最后應建立應對咸潮的預警預報系統,并且采取避咸搶淡、建立河口平原水庫等措施。
珠三角水源地供水的量和質不安全已經成為影響珠三角城市飲用水安全的突出問題,因此應該把安全飲用水的保障作為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必須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特別是為區域性集中供水的水庫及其直接產流地應該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6],預防飲用水源地受到污染,確保人民的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猛,但同時也處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圍城的困局,飲用水源地受污染的威脅始終存在,各地政府都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首先,應在現有保護措施上制定更加嚴格且有效的水源地保護條例、措施等,進行強而有力的整改整治,加強對現有水源地的保護。同時,也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防止過境水污染水源地。水利、海事、環保等部門也要加強巡查,嚴防各種水污染事故的發生。其次,珠三角各地區政府應制定中長期保護措施,對區域內水資源保護進行合理規劃,持續開展河涌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控制面源污染程度,并且最好尋找并劃定一些河段和水庫為后備供水水源地。第三,實施節流節水,科學用水,既可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還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四,建立水質監測制度,加強監測管理,確保供水安全。應定期對水源地的水質實施有效的監測,全面掌握各個水源地不同時期水質情況,為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第五,有效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建立應急地下水水源地。珠三角地下水資源豐富,只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護,以及有計劃的合理開采,當發生有毒有害化學物品泄漏等突發性事故,或遭遇恐怖活動、化學戰爭等造成江河水體污染時,應急地下水水源地就能成為珠三角的重要飲用水水源。
珠三角工業布局混亂分散、無序蔓延,加上大小河道縱橫交錯,發生水污染事故的頻率很高,而且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范圍非常廣,一旦發生突發水污染事故,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將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會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了更及時、準確掌握珠三角突發水污染事故現狀和進展,減少水污染事故帶來的損失,必須制定相應的水污染應急預案,一旦發生水污染事故,環境監測部門能根據應急預案,較快地掌握水污染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產生的危害程度,為環保部門、政府和其他有關部門協同迅速處理水污染事故提供科學依據,以盡量減少水污染事故帶來的損失。但是,珠三角水源地的應急預案與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的應急能力較低,在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過程中,暴露出城市飲用水應急管理的許多薄弱環節。應盡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應急預案,實行多部門聯動,特別應注意供水應急預案的完善,以備不測時能夠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城市居民的飲用水源安全供應,保障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
[1] 廣東省計委.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研究(上卷)[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
[2] 劉 潔,吳仁梅.珠江三角洲水環境問題及其調控方略探討[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27(5):45-47.
[3] 狄效賓.珠江三角洲地區水環境污染特點及其相關因素探討[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8,6(4):60-62.
[4] 鄭 銘,李林華.21世紀我國水環境的幾點思考[J].排灌機械,2002,20(2):6-8.
[5] 程炯.珠江三角洲地區水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6,26(2):91-93.
[6] 羅承平,劉新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水環境規劃[J].水利學報,1997(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