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航
(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重慶400020)
工業污染因毒性和危害較大,國家已早于生活污染作為防治的對象,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防治。但市場經濟的法則告訴我們,多數人的行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因而在工業污染末端防治上,往往存在治理和運營方弄虛作假的現象。污染者在進行治理措施上設置暗管偷排的現象有之;治理設施時運行時不運行的現象有之;治理設施不匹配也非常普遍。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往往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很好的執行。所以只有在嚴加監督的基礎上,污染者才能很好的承擔污染的責任。
“污染者負責”是大家認同的由污染者承擔污染和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失的一項環境原則。就這一原則而言目前國內眾多的工業污染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污染者自負責任的原則:污染者自身采取治理措施,自行運行管理治理設施。
(2)污染者部份轉移責任的原則:污染者自身采取治理措施,其他具有資質的單位對其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以及其他具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治理,污染者自行對其治理設施進行運行管理。
(3)污染者全部責任轉移的原則:治理措施和設施的運行管理分別或全由同一具有資質的單位承擔。本文推薦由同一單位承擔。
所謂責任轉移,就是污染者通過付費將污染責任轉移給治理和運營的同一承擔方。承擔方必須具有國家及環保部門確定的資質條件和具備足夠承擔治理和運營管理責任的能力。
從上述三責任原則的形式看,污染者全部責任轉移的原則更有益于污染的防治和環境保護。這是因為:
(1)從治理措施實施和運營服務上承擔者更專業更有能力。
(2)治理措施實施和運營統為一體,運營時熟悉治理措施,治理和運營可有機結合,相互彌補有利于達到環保要求。
(3)治理措施實施和運營統為一體避免了相互推諉、扯皮。
(4)承擔者珍惜自己的資質,珍惜自己的聲譽,否則將吊銷資質或者減少業務來源。
(5)承擔者承擔后,污染者因為付了費對承擔者也會加強監督檢查,因為環保部門的執法主體是污染者,只是經濟罰沒由承擔者承擔而已。污染者的監督檢查往往更直接、更經常、更有效。
如何才能全部責任的轉移,如何才能使治理和運營統為一體由承擔者承擔,如何才能使承擔者真正具備承擔治理和運營的能力。本文建議應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環保部門對大中型污染者或污染嚴重者在審批建設項目時,明確提出污染全部轉移的要求。
(2)對已建成的大中型污染者或污染嚴重者要分期分批限期責任全轉移。
本文所述的污染全部責任轉移的原則是指其污染者治理和運營管理統一為同一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承擔者承擔。對已建成的污染者其治理設施早已建成并已運行,分期分批責任全轉移后,承擔者在接受這一任務時必須對其治理或運營要全面了解、全面分析。需改進的要改進,一句話,污染責任全轉移的承擔者一旦承擔,對其承擔的治理和運營全部負責。
(3)提高污染全部轉移承擔者的門檻。建設部頒發了環境工程專項設計資質,環保部頒發了環境污染設施運營資質,有的地方還頒發了環保工程專業承包以及具備承接環境污染治理業務的資質能力的資質。目前的情況是:有的同時具有上述資質其等級各異;有的只具有上述部份資質,其等級也各異。這些資質要有機的統一起來,對能承擔污染責任全部轉移的承擔者要進行一次清理,提高門檻,使之確實能承擔起污染全部轉移的責任。
[1] 趙廣隆.以市場為核心的企業發展戰略管理[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4):14-24.
[2] 蘇楊.對我國中小企業污染治理及融資情況的調研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2004(4):20-100.
[3] 徐恒.論環境成本管理在我國企業的應用[J].西南財經大學,2007(4):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