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惠琳
(西南財經大學2009級金融與理財實驗班,成都610074)
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但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煤、石油這些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的急劇減少時,我國資源嚴重不足的壓力凸現,站在新的發展關口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為經濟發展而放棄巨大的社會成本到底是不是值得,譬如不顧低效資源以求發展,這樣的發展嚴重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廣東省市委書記汪洋所說“這樣的發展不僅不是硬道理了,就變成了勞民傷財的浪費!”,也正如重慶市市委書記薄熙來所說的“用百姓生命換來的GDP,白給也不能要”。
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應該進一步的深化“發展是硬道理”這一偉大命題,它不僅僅是指單純的經濟增長,更包括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也同等重要,不容忽視。只有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中國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中國的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年來,我國的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的名義GDP總量從1978年的3 645.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9 530億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30年里實際增加16倍,平均大約7—8年經濟總量翻一番。伴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我國在世界經濟大國中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根據世界銀行2007年9月公布的世界發展指標,按照2006年當年匯率計算的GDP,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四,2010年將達到6.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人均GDP將近10%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出世界同期3%的平均水平,經濟的高速增長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07年7月17日公布了關于中國環境政策的報告書《OECD中國環境績效評估》,該報告認為,雖然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環境標準,常常更接近某些最貧窮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又處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之中。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而以農業為主的廣大農村,則主要是生態破壞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2.1 城市環境污染
中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與大城市的環境污染的態勢十分嚴峻,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局部有所控制,總體仍在惡化,前景令人擔憂[1]。
工業燃煤、家庭使用天然氣、汽車排放尾氣等造成了中國城市的大氣污染;各地的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工業固體廢物,特別是城市垃圾和糞便處理已成為城市發展中棘手的環境問題之一;此外,還有城市噪聲等問題。
1.2.2 農村生態破壞
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制的缺失,大量的毀林開荒造成森林資源的急劇減少。森林破壞不僅使林木資源短缺,珍稀野生動植物瀕危滅絕,還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氣候變暖,使陸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之勢也極為嚴峻。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的環境狀況日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否應該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高速增長值得人們深思。在當前以經濟發展優先的情況下,我國的環境保護存在著以下3方面的缺失。
我國目前雖然有7部環保專門法及眾多的法律和規章,但其詳細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卻不夠強,部分法律法規條款只對相關問題作出了原則性要求和限制,對違犯者如何處理的罰則內容卻很籠統甚至沒有,造成執行部門難以執法。并且,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專門針對農村環境保護、農業環境的治理仍然屬于立法的盲區[2]。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環境保護方面卻顯得相對薄弱。造成我國生態和環境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污染源,還是企業。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感,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卻最終造成了整個生存環境的惡化。
客觀地說,我們不可否認:我們的公民的環保意識比較差。由于我國對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注重不夠、落實不到位,使得公民的環境保護知識嚴重匱乏,造成廣大人民對環境污染漠不關心,甚至毫不知情。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缺少對未來長遠利益的考慮,造成了本應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的廣大人民反而成為了環境破壞的一個主要來源。
關于協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的方法,已經有很多學者從法律、教育、體制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見解的方法,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我個人認為從根本上應通過經濟的手段加以解決。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環境保護問題,不僅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消除了阻礙經濟發展的后顧之憂,更可以使二者的發展相得益彰。本文主要是受經濟學中科斯產權理論的啟發,從產權明晰的角度探討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方法。
產權是指對他人使用某種資源的否決權,也就是擁有排他性地使用某種資源的權利,包括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等。產權這一概念的提出者科斯認為,政府只要把產權界定清晰,就可以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產權交換并有效地解決經濟的外在性問題。用產權明晰的利益驅動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即建立一種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獲利,環境越好、獲利越多的環保與利潤統一的機制,并通過產權機制的設計,誘使經營者自發地關心、保護環境,這種環保方式也被稱之為“產權環?!被颉白月尚铜h?!保?-5]。
3.2.1 產權明晰對中國環境保護帶來的好處
相比傳統的保護環境的方法,產權明晰是通過市場機制的調控來自發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和環境保護。運用產權明晰,能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外部收益。
(1)具有自主的內生環保動力。
當公有地的產權明確地落實到具體的法人時,其成本核算中就會自然地加入過度放牧帶來的環境破壞成本,即原先的外部成本得以內部化。利益的驅動作用促使經營者自發地關心和保護環境,由此形成了利己與利他、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利益追求與環境保護的一致性。此時,“理性”與“道德”實現了一致[3-4]。
(2)促進環保技術的發展及環保市場、環保產業的形成。
由于法律產權和實際產權雙明晰機制的作用,外部負效應便轉化為經營者的內部成本,所有的經營者都會努力地使開發利用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在長期內達到平衡,從而使技術進步呈現出“可持續型”、“環保型”的發展態勢。為了保證長遠利益和持續發展,經營者會產生對各種環保技術、生態產品的需求,從而刺激環保技術、產品的供給,并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在環保需求的刺激下,環保技術也將獲得強大的創新動力[3-5]。
(3)法律的監督和制裁即時到位,政府為環保支付的成本最低。
盡管法律環保、政府政策環保有其強制性和權威性,但在公地制度下,由于缺少經濟主體自身的內在的環保動力,其施行效果總會大打折扣[5]。但在產權明晰的條件下,我們卻可以自發地實現法律監督和制裁。例如,如果發生了破壞環境的事件,由于經濟利益受到損害,經營者就會迅速地訴諸法律,通過法律制裁及時地遏制破壞環境的行為。另外,政府能夠通過產權明晰的制度來吸引民間投資,這樣不僅可以做到低成本(政府無需直接投資)地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同時還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資帶來的低效和腐敗。
(4)加速荒漠治理和生態恢復。
當我們引入產權明晰的制度,諸如種樹種草的經營活動就會有利可圖,理性經濟人利己的利益驅動機制就會驅動所有權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通過環境保護以降低環境成本。由于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荒地、荒山的產權所有者就會加快對荒地和荒山的治理以獲取更多利潤,同時這也將極大的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中國的綠色。
(5)開辟新的投資空間。
在當前相對過剩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引導資金投向環保產業,可為剩余資金開辟新的投資空間。而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是不僅是經營者、投資人獲得利潤,還包括增加收入,社會增加就業、增加GNP(包括綠色GNP),政府增加稅收等等[3-4]。
3.2.2 根據產權明晰制定的相應對策
既然產權明晰能夠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好處,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從產權的角度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僅彌補能我國環境保護法律的缺失,還能在政府低成本的情況下實現市場機制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最優化。
(1)建立多元所有制并存的產權結構。
產權明晰,并不是指土地的完全私有化,而是指建立由國有制、股份制、承包制、合資合作制、私有制等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并通過這種制度結構,將每一寸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明確地落實到具體的法人和自然人身上,奠定產權環保的制度基礎。
(2)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投資
政府可以將一些國有貧瘠土地以低價、減免稅收等優惠措施規模化地承包、出售給民營資本,并承諾由此產生的一切收益歸投資人和經營者所有。當前荒漠化危機的形勢是嚴峻的,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啟動民間投資刻不容緩。
(3)培育環保市場及大型生態企業。
同市場經濟的形成一樣,環保市場的形成和生態企業的發展也必須是以政府所提供的健全的法律體系為支撐的。因此,在產權明晰的制度基礎上,政府還應設立相應的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及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制環境,這樣才能吸引社會閑置資金、民營資本乃至國際資金投資生態產業。
(4)推廣牧業圈養制,強化飼養業與牧草業的生產分工。
在草地的所有權明晰化的前提下,推廣牧業圈養,可以使土地的肥沃程度與產權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掛鉤。為了實現持續獲利,就要保證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所以土地所有者不會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而會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土地。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高速發展,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問題逐漸擺在了每一個中國人面前。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只有將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等同起來,我國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推進環保技術進步、加強環保管制、呼喚環保意識等方面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我國卻忽視了經濟學產權制度這一重要因素,而僅從治標的層面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因此效果不佳。所以,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產權制度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只有在土地的法律產權和實際產權雙明晰的制度下,社會才會有環保型技術進步的動力,公民才會有普遍自覺的環保道德意識,政府和法律才有其用武之地,經濟的發展才會更有效率。
[1] 趙 濟.中國地理[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李志強.試論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法律缺失及對策[A].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C]論文集(第二冊),2007年.
[3] 劉力臻,徐奇淵.“公地的悲劇”與產權環保效應的模型分析[J].經濟縱橫,2005(01):57-63.
[4] 劉 毅.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產權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5] 張曉第.環境效率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