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強林,劉芳清,肖麗榮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當前,湖南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競爭的核心是比較優勢的競爭,而比較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資源上。加大對區域小宗特色農產品的開發,以調整優化區域小宗特色農產品布局為戰略突破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優化小宗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推進小宗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總量規模優勢,形成產業帶,可以加快培育優勢產區,把各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發揮出來,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步驟,也是湖南農業增長方式的重大變革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一村一品”為抓手,采取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深度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通過選準小宗特色農產品優先開發品種和重點生產區域、建設基地、培育龍頭、運用科技、走產業化經營之路,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和專業村、專業鄉鎮,加快培育小宗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優勢產區,打造現代小宗特色農業產業鏈,逐步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拓展國內外市場,做大做強小宗特色農產品產業,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產業基礎。
1.2.1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小宗特色農產品的商品率高,需求價格彈性大。發展特色農產品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既要瞄準現實需要,也要著眼潛在需求,既要占領國內市場,又要開發國外市場。在品種選擇上突出品質特色、功能特色、季節特色,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優質化、動態化要求。小宗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應立足于現實條件和顧客消費水平,提高市場占有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
1.2.2 堅持比較優勢原則 注重小宗特色農產品生產強烈依賴于獨特的區域資源的特點,發展小宗特色農產品,要充分突出區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將小宗特色農產品生產集中布局在最適宜區內。要立足資源優勢,找準主攻方向,建立有特色的小宗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培植區域農業亮點,形成重點產品群鏈,并實行聚焦戰略,實施政策傾斜。
1.2.3 堅持重點發展與一般發展相結合原則 在全省小宗特色農產品廣泛發展的基礎上,要突出重點,優先選擇和支持有優勢和發展前途的小宗特色農產品品種,作為開發的重點產品或主攻方向。生產企業要選定重點產品以及新產品的開發方向,使其上規模、上檔次,迅速做大做強。
1.2.4 堅持產業化開發原則 著眼于小宗特色農產品產業整體開發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群體,構建產業體系,形成在省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小宗特色農業產業帶,提高小宗特色農產品整體競爭力。
1.2.5 堅持科技支撐原則 發展小宗特色農產品必須以科技為支撐,以科技進步來保障小宗特色農產品特有的品質。加強種質資源馴化,改造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穩定和增強小宗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優勢。提高小宗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保障小宗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小宗特色農產品品牌實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1.2.6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發展小宗特色農產品必須充分考慮資源與市場的特殊性,組織適度規模生產,以保持產品自然特性和經濟價值。發展小宗特色農產品要防止過度開發,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1.3.1 產品選擇 近期內,在全省選擇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產品選擇的主要標準是:(1)品質特色:產品品質獨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認知度。(2)開發價值:產業可延伸性強,經濟開發價值高。(3)市場前景:目標市場相對明確,現實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或有潛在市場需求。
1.3.2 優勢區確定 近期內,在全省選擇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進行重點扶持。確定優勢區的主要依據:(1)生產條件:原產地或區域具備最適宜的自然生態條件,能生產品質優良、風味獨特的特色產品。(2)產業基礎:有生產傳統,技術成熟,相對集中連片,市場半徑和市場份額大,具備形成知名品牌、組建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的基礎。(3)區域分工:特色產品發展符合區域分工,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農業區域格局。
選擇重點優先發展的小宗特色農產品,建設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小宗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制定和完善小宗特色農產品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啟動建設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立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基地,開發馴化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名優品種,推廣一批小宗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適用技術,大力扶持小宗特色農產品專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構建小宗特色農產品質檢體系、營銷體系和信息平臺,培育一批知名的小宗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公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逐步提高湖南農產品競爭力,培育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農業效益、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發展小宗特色農產品,實現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目標,培育區域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開發小宗特色農產品,既要積極又要穩妥,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當前,我國出現的農產品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的,是低消費水平下的過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但與此同時,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人增地減趨勢難以逆轉的背景下,農產品總體供求關系不可能很寬松。因此,在積極開發小宗特色農產品,培育區域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過程中,要重視鞏固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保障各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協調發展。
農產品能夠順利銷售出去,并保持合理的價格,使農民的物質投入和勞動消耗得到相應的回報,獲取較多的利潤,這是開發小宗特色農產品的原動力。因此,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必須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做文章,怎么開發,開發什么,都必須面向市場,發揮市場在引導農民調整投資方向、合理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要注重市場調研,既要研究區域市場,又要研究全國和國際市場,切實把握好市場的走向;同時要研究總量供求,研究分品種、分季節的供求規律。政府和農業服務組織應當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供農民決策參考,并引導農民千方百計開拓市場。要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并支持農民開發行銷對路的農產品特別是名優特新產品、加工產品、鮮活產品,以利于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湖南各地地貌、資源、氣候和生產條件、農作習慣差異很大,開發小宗特色農產品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保護好糧食生產能力的情況下,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果則果,宜菜則菜,什么效益好就發展什么。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又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區域優勢具有多樣性特點,反映在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面,既有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也有經濟優勢、人文優勢;從產品方面分析,有數量優勢、品種優勢、質量優勢、價格優勢等。找準了優勢,選準了特色經濟的增長點,就應當鼓勵各種經濟要素向這些增長點聚集,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小宗特色農產品。
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的主體是農民,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生產經營自主權。首先要尊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承包權。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中的土地優化配置,可以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農戶耕種)、大群體(統一加工銷售)”的路子,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試行有償轉包土地使用權,搞適度規模經營,但前提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自愿互利、平等協商,決不能侵害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的直接受益者和風險承擔者是農民,要尊重農民的產品處置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保證原料來源,可以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但不能強買強賣。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引導和服務,其主要任務,一是規劃引導,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做好規劃工作;二是示范引導,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總結推廣小宗特色農產品開發中的成功經驗,實行典型引路;三是搞好服務,主要是提供信息、技術、生產資料和市場購銷等方面的服務,為開發小宗特色農產品創造條件。
3.1.1 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原則 以當地的資源承載能力和適宜種養的小宗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同時兼顧是否具有品質優勢、口碑優勢、功能特殊和一定認知度。
3.1.2 差異化競爭原則 充分考慮各小宗特色農產品作為最終產品的差異化特征,中間產品的價格優勢以及深加工后的市場前景,現實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或具有潛在市場需求。
3.1.3 產業鏈協同原則 產業可延伸性強,經濟開發價值高,已有一定的產業鏈構造和實施的便利條件,能集中有限資源促成產業鏈初始發育,便于建立系統化的服務體系和專業化的市場體系。
3.1.4 規模經濟原則 小宗特色農產品專業化生產之后,集聚而成的生產規模能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采用綜合評分法進行選擇。綜合評分法是解決多方案多指標的經濟技術問題評分擇優的一種實用方法。其特點是,利用對各方案、各指標進行評分的辦法,使各指標的具體形態抽象化,使方案間指標值此優彼劣、錯綜復雜、互相矛盾的情況在分數這個唯一標準中統一起來;利用統一的評分標準對各指標值進行評分,不僅體現了各方案中同一指標的差異性,而且具體表現了各方案中同一指標的差異程度,把質和量結合起來;通過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體現了各指標在技術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較好地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技術經濟條件下人們追求經濟效果的主要方向和目標;綜合評分法不僅能夠反映出各指標的優劣,而且可以綜合地反映出各方案經濟效果的優劣,把各指標值統一在加權評分之中,使人們易于選擇出適合當地當時條件下的最優方案。運用該研究中的綜合評分法進行方案選優,主要有以下兩個步驟。
(1)確定比較項目。每種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決定的。這些因素的數量化就形成各種技術、經濟指標。每個技術經濟因素對技術方案經濟效果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完全一樣。有些因素對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影響大,有些因素對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影響則相對小一些。在技術方案擇優中,應選擇反映技術方案經濟效果最大的那些因素指標進行對比。要確定對技術方案經濟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指標),一般是進行定性分析,依據當時當地的自然、技術和經濟條件的可能,依據主要經濟目標的要求,確定出對經濟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
(2)對每個方案的指標進行評分。首先是要規定各指標值評分標準。所定的評分標準,應包含各方案中該項指標的值,即依據評分標準對各方案的該項指標都能評定相應的分數。制定評分標準的方法是用各方案該項指標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其差除以所定的評分等級,得出各個分數級的“組距”。然后以此組距從最低值開始,劃出各個分數的上限和下限。在確定最大值和最小值時,可適當上延或下延一個較小的量,但不得大于一個組距。
即:Z=(Ag-As)/n
式中:Z為組距;Ag為該指標最大值;As為該指標最小值;n為確定的評分級數,習慣上常用五級評分制,即n=5。
有了評分標準之后,用這個標準去衡量各方案中的該項指標,評出相應的分數,這叫自然評分。對技術方案的評價選優,利用自然評分的總和就可以做出決策。
根據小宗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性質不同,先對湖南不同區域小宗特色農產品進行統計分類,然后根據掌握的數據情況確定各自指標,每個指標對技術方案效果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在這里,選擇反映技術方案效果最大的一些指標進行分析,盡可能保證選擇出優越性高的方案。
根據前面確定的指標,對每個指標進行數據處理,再根據指標確定評分標準,然后根據各評分標準打分,得出自然評分。
選優方案主要是參照各小宗特色農產品的最終評分值,從高分到低分,同時充分考慮產品的市場潛力、科技水平、品牌效應、營養價值等方面的因素,緊扣小宗特色這一主題,確定最終的優先開發的小宗特色農產品。
[1]農業部.全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EB/OL].http://www.caaa.cn/show/regulation.php?ID=1842.html,2007-07-24.
[2]岑彩云.發展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地域品牌戰略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9,(31):178-179.
[3]樊明懷,閃 輝.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6):31-36.
[4]楊 明,李俊斌.西部欠發達地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與路徑探微——基于達州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的實證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3):135-137.
[5]楊娟麗.基于產業鏈視角的青海省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7):4351-4353,4356.
[6]王少周.關于區域特色農產品開發的思考 [J].農產品加工,2005,(1):10-11.
[7]皮向東.湖南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開發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0,(8):109-111.
[8]李永誠.新形勢下恩施州特色農產品營銷的戰略機遇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2):1174-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