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強
(承德市交通運輸局承張高速公路管理處)
長春至深圳高速公路遼冀界至承德段(簡稱承朝高速公路)是河北省第一條被交通部列為典型示范工程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承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名城,坐落于燕山腹地,如何使高速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一直是被各級工程參與者重視的問題,除了在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環保設計外,更加注重在設計過程中強調與沿線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本文著重就承朝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方面進行了總結。
路線景觀是高速公路景觀空間的主體,它由三個空間層次組成。
第一空間層次為道路空間,離司乘人員最近,重復頻率最高。其組成要素有行車道、路肩、隔離帶、防護欄、隔音屏、指示牌、天橋及橋身廣告、路基邊坡和行使的車輛。高速公路兩側的防撞欄、隔離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線、反光板(器)等,其有規律的重復、特有的形狀和色彩構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觀,使人從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體驗。
第二空間層次為道路兩側的帶狀綠化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喬木、灌木等樹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兩側的山體護坡、廣告等,其寬度一般10~15 m。
第三空間層次為高速公路兩側的視域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田野、村莊、山體、水體和勞作的人們及各種動植物。
第一空間層次包容在第二空間層次中,第二空間層又包容在第三空間層次中,共同營造景觀廊道,構筑新的大地景觀。
高速公路景觀節點包括三種類型:
第一種為高速公路的進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體景觀空間序列的起點和終點,是進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門戶,其景觀環境決定著人們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區的第一印象,它的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收費亭、防撞設施、廣告牌、車輛、工作人員、其它服務性建筑及小品等;
第二種為高速公路服務區,按照高速公路適當的里程并結合兩側的地形地貌來設置,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停車場、加油站、維修站、廁所、車輛、司乘人員、服務人員、綠化、廣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飲、購物的主體建筑等;
第三種為互通區,它是由道匝及橫跨的橋梁和涵洞圍合而成的內向型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與景觀廊道的道路空間層次生態組成要素相同。
(1)設計理念。
由于山區高速公路隧道眾多,因此,如何結合本地文化、資源、地貌、地被特點,保護隧道進出口生態環境已成為山區高速公路隧道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的課題。高速公路隧道口綠化景觀設計的原則,既要考慮生態恢復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的可行性,還要注意實現具體的工程防護措施、生物防護措施以及隧道口與周圍生態環境的融合。在承朝高速公路隧道景觀綠化設計示范工程實踐中,具體采用了“保護性”、“因地制宜性”、“恢復性”和“工程美觀和經濟性”的設計原則與工程理念,對搞好隧道景觀綠化設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總結、思考。
(2)洞口形式與處理方案的選擇。
①“削竹式”洞口
采用“削竹式”洞口,可利用原有山坡的地理特征,減少洞口開挖盡量,還可降低洞口的黑洞效應,通過對開挖后的仰坡盡量回填好土和恢復植被綠化,增加洞口美觀效果,一般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削竹式”洞口。
②端墻式洞口
端墻式洞口可采取栽植攀援植物并點綴自然石塊的方式,以弱化建筑的人工痕跡,同時端墻在施工過程中結合承德地域民族特色。
互通立交區是全線重要的“景觀節點”,應給予充分的重視。應結合本項目互通立交所處自然人文環境的不同,確定不同的環保景觀設計手法。
自然環境較好的互通立交應以自然式的景觀設計形式為主,采用喬灌木,盡量減少草坪的用量,同時注意對互通區內原有植被的保護和利用。
樞紐互通應作為綠化景觀設計的重點,既要體現自然景觀,又要反映承德特色。
沿線服務附屬設施區的景觀綠化設計應考慮以下因素:
(1)應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考慮附屬設施的合理功能分區,利用綠化栽植和地形處理分隔“動區”和“靜區”。研究服務區休息設施在使用上的方便性,不宜追求華而不實的“高檔次”。
(2)服務區等的建筑造型應充分體現“鄉土化”設計的原則,吸取當地建筑的風格和元素,創作形式靈活、特點鮮明的建筑。
(3)應注重采用“以綠化為主”的生態型停車場的設計,突出對人的關懷和環保的理念。
(4)服務區應利用好山水資源充分體現承德文化。
中央分隔帶綠化應突出“防眩”功能,具有整齊規則和流暢的線形,變化不宜太頻繁。同時,為突出“鄉土化”設計理念,避免過分單一,宜按不同的景觀區段劃分情況確定不同的中央分隔帶綠化配置方式,形成既統一又有變化的中央分隔帶景觀。
邊坡尤其是路塹挖方邊坡的生態防護設計是本項目的重要內容。是否真正體現新的設計理念,新的設計手法,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邊坡生態防護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既能滿足安全穩定的要求,同時又體現出美觀環保的目的。
(1)應對邊坡進行修整,土質和軟質巖石邊坡應將坡頂、坡腳和兩端修成具有自然風格的圓弧形;堅硬巖石挖方邊坡,則宜采用直線式邊坡,坡腳、坡頂用折角,以體現挺拔、剛毅。
(2)應在做好周圍自然環境現有植被群落構成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段落、不同地質條件及坡率、坡向、不同景觀要求的邊坡,提出不同的植物群落設計模式,不可一刀切。邊坡植物群落的構成大致可分為森林型、草灌型、草本型、觀賞型。總的原則就是要自然,與周邊環境和諧、協調,盡量減少人工痕跡。
(3)應強調突出“植物+工程”一體化防護設計的模式,采用新的邊坡綠化技術,如植生帶法、普通液壓噴播植被建植法、三維植被網法、土工格室綠化法、客土噴播法及預應力錨索框架植被法等,弱化圬工砌體對視覺的影響。
(4)應綜合考慮邊溝、截水溝、防護欄等對邊坡生態景觀的影響,形式應和諧統一。
可參考邊坡坡面的防護綠化進行防護設計,同時重視對場址的選擇和綠化樹種的選擇,多選取速生的鄉土植物,盡快滿足坡面防護的目的,減少水土流失的發生。
建議在特殊路段設,如“港灣式停車帶”等,設置“彩色路面”,一般通過繪制藍色斜條、紅色方塊、紅、黃、藍三色組成的六邊形等圖案,使路面產生凸起或凹陷障礙的三維視覺效果,誘導司機主動減速慢行,從而降低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彩色警示路面,加大警示提醒信息量;鮮明的紅色路面還能提醒駕駛人員減速慢行,注意行車安全。
承朝高速公路已于2010年11月順利竣工通車,由于針對環境保護和沿線景觀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沿線環境保護及時有力,景觀效果也較為突出。
[1] 徐斌,董海燕,馬進,等.高速公路沿線景觀整治規劃[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 彭玉俠,寧琳.公路文化景觀營造[J].北京園林,2010,(3).
[3] 程菻,趙寧曦.旅游區域內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