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敏
(建三江佳撫公路收費站)
工程機械的技術狀況考核及維修制度的建立
白麗敏
(建三江佳撫公路收費站)
摘 要:通過對道路施工中機械的技術狀況考核及維修制度的建立,加強對工程機械的監護管理,以確保施工質量和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工程機械;技術狀況;考核;維修制度
機械設備目前已成為道路施工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因此,工程機械的機務管理,是工程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直是工程機械施工管理人員努力探索的課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為公路施工的現代化提出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公路事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同時也帶動了工程機械的不斷發展。工程機械發展至今,現代機械化的施工進程。為機務管理提出了廣闊的研究方向。隨管理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實際情況的不同,各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相繼出現,并在施工中得以運用,使工程機械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對公路建設速度及質量要求的提高,促使工程機械管理不斷深入。在這種形勢下,工程機械管理人員,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走出新路子。由于設備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質量所以很多工程已經將施工設備技術狀況及維護管理納入監理的日程,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因而,針對施工實際及設備裝備水平,尋求一種切合實際的管理辦法,是十分必要的。
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況即為機械設備在使用中的技術性能及工作能力狀態,它決定著機械設備的使用質量直接影響到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因而對機械設備技術狀況的考核是判斷此設備能否勝任作業及順利完成任務的重要依據。對機械設備技術狀況的考核以“關鍵的少數,次要的多數”為原則。根據設備在施工中所占的地位,有選擇地對設備進行分級考核。對關鍵工序的工期及質量影響大的設備,由集團公司設備管理部門直接考核。次關鍵設備由下屬公司的設備管理部門考核對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況考核,首先必須明確考核的范圍和技術條件。對不同種類的機械設備技術狀況考核應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考核內容。考核過程中嚴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采取逐級控制實話制度,即下級對上一級負責,上級對下級不定期抽查,建立起嚴密的考核體制。同時制定出在考核中發現問題的處理辦法及獎懲條便,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將考核狀況列入本年度選進單位的評比內容。
維修制度在相當一部分單位都已經建立起來了,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施工工期的要求以及施工人員與機械設備管理人員的協調等問題相當一部分制度通信班以真正的實現,存在應付的現象,臻使相當數量的設備帶病工作,為此建立強制性維修制度的十分必要的。
強制維修制度是設備管理中上級機械設備主管部門采取的一種強制性維修措施,即機械設備主管部門根據設備技術考核狀況,制定出的臨時性維修計劃,并采取強制的方法令下屬單位執行下達的臨時性維修任務強制維修制度的建立,可以使設備管理部門對下屬單位的使用設備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避免由于搶工期而忽視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從而使設備的良好的狀態下運行,使帶病的機械設備得到及時的維修,避免設備的突發犬,確保工期的順利進行。
強制維修的設備范圍應該為所有與工程有關的設備,但是由于管理權限及責任范圍的不同,設備主管部門不可能一一全管,因而我集團公司將執行強制維修設備的范圍放在被考核的機械設備上。強制維修的對象即為前述被考核的機械設備中,連續三次(三個月)考核存有一定的問題,但尚在使用中的設備。強制維修的內容為考核中發現的問題。在執行過程中,應掌握下列內容;
(1)維修前技術狀況,即維修前的設備技術狀況,包括使用中的問題、出現的癥狀,發現時間,出現問題的時間,使用中造成影響工程進度的問題,對工程質量的影響程度等主要內容;
(2)需維修的機構及部位,即問題出現的主要部位,可能出現在什么機構,了同現的頻次、癥狀以及建議修復的內容等等;
(3)預計費用及天數,即根據維修內容預算出的維修費用及天數,這里要求的詳細的計算數據及依據,列表說明;
(4)零部件的更換記錄、零部分的產地、品質、型號等;
(5)驗收結果、驗收人、驗收時的實際情況等。
第一,對需要維修,但尚未維修的設備,由主管單位簽發、“強制維修通知單”,并限期由使用單位(項目經理部)將指定維修設備按“通知單”要求進行修理。
第二,按“通知單”中標明的維修時間,主管部門派專人到使用單位檢查落實。
第三,強制維修任務完成后,由主管部門和使用單位共同驗收,雙方簽字合格后,設備方可投入運營。
第四,將強制維修單存于設備主管部門。當年被強制維修的設備不能參加“紅旗設備”評比。
通過對機械設備技術狀況的考核及合理的維修制度的建立,很好地促進了使用單位對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使設備的保養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很大程度避免了項目管理衙要程輕設備的現象。大型重要設備的完女子率有很大提高,從原先的92%達到98%左右,有效地提高了施工質量,同時為施工任務按質按時完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從而保證道路建設工程的順利竣工,使設備的使用年限大大提高。
中圖分類號:U415.5
C
1008-3383(2011)06-0257-01
收稿日期: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