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萍,洪怡萍
(江西省兒童醫院重癥監護室,南昌330006)
新生兒動脈采血是兒科臨床護理中較常見的技術操作,也是協助臨床診斷疾病,為治療提供依據的主要手段。由于患兒較小和疾病的影響,從而加大了動脈采血的難度。為了提高新生兒動脈采血的成功率和檢驗數據的可靠性,江西省兒童醫院采用短頭皮針連接無菌玻璃管行橈動脈采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6-12月在本院住院,因病情治療需要采集動脈血樣標本的新生兒210例,男130例,女80例,年齡0~28 d。新生兒肺炎123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合并窒息87例。將21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試驗組110例,對照組100例。2組患兒在病程、年齡、性別、病情變化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均采用江西三鑫醫療器械集團公司生產的一次性靜脈輸液頭皮針和注射器,以及江西益康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無菌玻璃管(長11 cm,管口直徑1.5mm)。試驗組:先將肝素鈉打開滴入無菌玻璃管內充分潤滑,待干;然后采用5.5號靜脈輸液頭皮針,用無菌剪刀剪去輸液針的膠管,再用無菌玻管直接連接在去掉膠管的5.5號靜脈輸液頭皮針梗上,與皮膚呈30°進針,行橈動脈采血。對照組:采用5.5號靜脈輸液頭皮針連接去掉針頭的一次性5 m L注射器,先將肝素鈉抽入空針中充分潤滑頭皮針和空針,然后將其排掉,與皮膚呈30°進針,行橈動脈采血。2組在穿刺前均采用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穿刺完畢,均采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3~5m in。
觀察2組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標本結果影響因素的發生情況,如標本中是否有氣泡、凝血等。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采血一次穿刺成功98例,占89.1%,對照組成功67例,占67.0%,2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標本凝血2例(1.8%),有氣泡1例(0.9%);對照組標本凝血17例(17.0%),有氣泡11例((11.0%),2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動脈血氣分析檢驗是臨床上常用的協助診斷疾病的治療手段,由于橈動脈穿刺有利于患兒保溫及穿刺后穿刺點的按壓,故常首選橈動脈采血。如果用注射器連接短頭皮針按常規采血,針對新生兒,特別是循環不良的危重新生兒,見回血較慢,針頭在血管中探來探去,容易穿破血管,從而降低了穿刺成功率。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達89.1%,而對照組則僅有67.0%,穿刺失敗后加大了患兒的痛苦,降低了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用注射器抽血時,容易抽空,產生氣泡,抽出的血標本容易凝固,從而影響檢驗結果。本研究試驗組的標本凝血率只有1.8%,氣泡產生率0.9%,而對照組的標本凝血率達17.0%,氣泡產生率達11.0%。重新采集血標本又將增加患兒的痛苦,降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筆者經過多年兒科護理工作經驗總結發現,新生兒采用短頭皮針連接無菌玻璃管進行采血,有如下優點:1)在穿刺動脈時,由于動脈血壓力大于靜脈血[1],一旦針進入動脈血管內,受壓力作用血會自行流進無菌玻璃管內,以至于操作者很容易分辨為動脈血,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率[2];2)在穿刺過程中由于減去了回抽的步驟,其動脈血的壓力讓血液自行流入無菌玻璃管內,從而避免了與空氣混合,提高了檢驗結果的準確率,為臨床低氧血癥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了可靠依據[3];3)提高穿刺率后減輕了患兒的痛苦,從而也就提高了患兒家屬的滿意度;4)本試驗組未發生因抽血不當而造成的并發癥及后遺癥,因此新生兒動脈穿刺采用短頭皮針連接無菌玻管是安全的。
[1] 傅風華.兩種新生兒靜脈采血方法比較[J].現代護理,2007,13(14):1327-1328.
[2] 盧林陽,王國琴.新生兒經股靜脈與橈動脈采血方法的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06,5(4):68-69.
[3] 劉非凡.動脈系統在低氧血癥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7,22(2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