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英
(云南省紅河州民族研究所 民族經濟研究室,云南 蒙自 661100)
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實證研究
——以“全國生態文化村”可邑村為例
葉志英
(云南省紅河州民族研究所 民族經濟研究室,云南 蒙自 661100)
在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的背景下,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獨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資源,紛紛投入發展旅游業的大潮中,于是,如何加快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是一項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重大課題.探索加快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機制對促進旅游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調查點彌勒縣可邑村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生態文化村” 之一,成為云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自然村.它是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其發展旅游業的經驗對其他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可起到借鑒作用.
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可邑村;發展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村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的紅河州彌勒縣北端,距彌勒縣城21公里,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重要的區位優勢.境內奇峰異石林立,山林面積達920畝,森林覆蓋率近80%,生態保護較好.可邑村是彝族阿細支系聚居的山寨,聚居著724個阿細支人.可邑村彝族文化底蘊深厚,是蜚聲中外的彝族歌舞—“阿細跳月”的發祥地之一和彝族史詩《阿細先基》流傳最為廣泛的地方.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村于2002年開始創建,從2003年—2009年,實現旅游直接收入依次為6萬元、12萬元、16.8萬元、19.88萬元、21萬元、35萬元、40萬元,七年來的旅游經濟收益共計150.68萬元.從發展旅游業以來,可邑村在人口和糧食產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七年間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1182元增加到4250元,人均旅游收入達561元,比2003年增加552元.其收益主要來源于接待20人以上的團隊游客,收費標準按每人50元收取;少于20人的小型自駕游客則不予接待.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村在2003至2009年間接待游客的人數依次為2000人、 4000人、5300人、4934人、6000人、7700人、10000人,七年來接待游客總數為40000余人次.游客主要是省內旅游團隊居多.近兩年來,到可邑村的旅游團隊平均每天為20余人;外國游客人數大致占2.5%.客源信息依靠于旅游公司,沒有建立客源信息系統.
目前,可邑村旅游產品的主要形式為寨門迎賓、歌舞表演如“阿細跳月”、阿細刀叉舞、阿細驅火妖等民族風情歌舞,其中尤以“阿細跳月”有名,以及參觀陳列室的傳統生產生活物件和圖片、品嘗風味飲食、敬酒和篝火晚會.另外,還設立了阿細傳統竹編戶、傳統手工織麻戶和三弦制作戶作為定點,但他們制作的產品較少,很難買到特色傳統工藝品;沒有“農家樂”接待模式和專門的住宿點,因此游客用餐和觀看歌舞表演后在天黑時便跟隨旅游團隊客車回縣城住宿.可見,可邑村在住和購兩個旅游要素上幾乎是空白的.
可邑村旅游業是由村旅游管理委員會(以下稱村管委會)來管理的,其由管理人員、接待隊、廚房工作組三部分共60余人組成.其中的接待隊分為三組人員,每組由6-7對男女青年組成,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受教育水平都為初中學歷,擔任接待者和表演者的角色,每組有一個隊長,都為女性,三個隊長除了接待和表演外,還擔任著導游和主持人;廚房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制作飲食.從業人員都會用漢語和游客交流但發音不準,只有主持人(導游)的漢語水平較好.
旅游開發分為四個階段,“有什么開發什么”的資源開發階段、“人家干什么我干什么”的模仿開發階段、“市場需要什么開發什么”的市場導向階段、“開發什么推銷什么”的引導市場階段.四個階段由低到高、依次推進.可邑村主要采取飲食服務、歌舞表演和篝火晚會的形式來開發,即“有什么開發什么”,甚至存在擁有資源卻未被開發的現象;再從旅游者的消費內容分析,旅游產品主要由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組成.可邑村主要滿足游客在食和娛兩個要素的需求,導致旅游產品缺乏多樣性.可見,可邑村的旅游開發還處于初期階段.主要表現在:其一,傳統工藝品未走向市場.目前,在可邑村很難買到特色傳統工藝品,僅在陳列室能看到一小部分,但這只能滿足游客觀賞的需要,而不能購買回家作為紀念品;其二,旅游接待模式不適應市場需求.在可邑村,村管委會規定要達到20人以上的團隊才組織接待,并且沒有“農家樂”的接待模式,限制了自駕游客,也使想留宿的團隊游客無所可居;三是歌舞表演內容單調.“阿細跳月”至高的地位逐漸掩蓋了其他傳統歌舞的光環,如栽秧舞、摘蘋果舞、煙盒舞等傳統特色原生文化,來可邑村多次的游客認為歌舞一成不變且單調,從而產生厭煩情緒.
文化內涵是民族旅游業的靈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可邑村的壁畫和陳列室展示的物品的文化內涵沒有充分傳遞給游客;《阿細先基》和“阿細跳月”等音樂舞蹈中蘊含的傳說故事,傳揚的精神文化不為游客所知;還有刺繡等傳統工藝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依然被嚴實地包裹著.這是由于忽視了文化的展示性.
旅游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是旅游業的生命線.由于可邑村旅游業尚處于開發初期,旅游管理和服務存在滯后的問題.管理人員缺乏,組織管理水平跟不上,從業人員知識層次偏低,沒有充分體現角色和價值,如導游沒有充分發揮出窗口作用.服務水平不高,在服務氣度、修養和文明素質方面體現得不夠好,服務觀念和態度有待改進.突出表現為缺乏具有較好的市場管理經驗的管理人才,缺乏受過專門培訓的導游,尤其是缺乏外語導游等.體現在對旅游物品的管理擺放不整齊、清潔度不高;時間安排不合理;對旅游環境衛生的管理不嚴格,致使村中環境衛生、村容村貌形象欠佳,和普通農村環境無太大差別,影響了旅游整體形象;在旅游信息管理上,客源信息依靠于旅游公司,沒有建立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統,這將限制了客源規模、旅游收益和旅游市場開放性的程度,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資金短缺是經營旅游業最大的瓶頸.開辦“農家樂”、家庭手工作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村民的經濟條件有限,雖然政府和村管委會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在實際工作中,貸款難,扶持資金少,流動資金難于籌措,社會資本流入困難,創業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可邑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長期與外界缺少聯系等原因,從業人員的主體意識處于低級階段,不能意識到自己對客觀世界的駕馭支配地位,導致主體實踐活動的盲目性和自發性.他們為了獲得接待收入只會被動地服從安排,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存在服務質量不高,維護旅游整體形象上自覺意識不強等狀況;有經濟條件的村民沒有開辦“農家樂”和手工作坊的創新意識.
3.1.1 促使傳統工藝品成為旅游購物品
運用CS戰略即消費者滿意戰略的旅游名牌產品開發來指導旅游產品的開發.CS戰略要求企業按照市場第一,顧客第一的原則,建立富有活力的企業組織.旅游購物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購買的,對旅游者具有實用性、紀念性、禮品性的各種物質形態的商品.刺繡、編織和制作三弦等最具潛力和特色的傳統工藝是可邑村開發旅游購物品的重要對象,具有文化性、觀賞性、紀念性等特點.傳統工藝中的手工藝品是民族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讓游客不僅能觀看、領略,而且還能購買回家紀念、收藏、饋贈.例如阿細刺繡服裝、家庭裝飾物品、小掛包、有“阿細跳月”圖案的裝飾畫等.
3.1.2 形成村管委會和家庭旅游接待優勢互補的接待創新模式
在目前有限的條件下,村管委會和家庭旅游接待優勢互補的創新接待模式在解決自駕游客和團隊游客的住宿需求上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現實性.鼓勵有經濟條件的村民開辦“農家樂”,采取村管委會和“農家樂”相結合的方式.這既能有效解決自駕游客因人數少而不予接待的問題,又能滿足希望和阿細人同吃同住游客的愿望.村管委會負責接待人數較多的旅游團隊,提供飲食和歌舞表演等服務,而住宿則可以與“農家樂”聯系,分批住在“農家樂”中;而自駕游客可以到“農家樂”,獲得飲食和住宿服務,對于觀賞歌舞表演的需求,可把自駕游客組成團隊形式,由村管委會提供表演.
3.1.3 突出歌舞表演特色的同時豐富其內容
觀看、了解彝族阿細人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是旅游者的重要目的之一,通過傳統歌舞表演,游客能從中得到一些關于彝族的生產生活信息.如果歌舞表演內容越多,反映的文化也越豐富.特色鮮明的歌舞表演雖然是彝族文化中的精髓,但也僅僅是文化中的一個部分,只有在突出特色的同時,讓表演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分展現出異彩紛呈的傳統歌舞文化,這樣才能長期吸引游客.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發展旅游業的必然要求.如今,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不僅追求休閑、觀光、享受,而更加注重旅游產品的文化展示性.因此,在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時,應高度重視深挖文化內涵,注重具有彝族阿細文化底蘊的自然資源和民俗風情資源的文化展示性.一是需要發揮從業人員的窗口作用特別是導游和主持人的作用,每展示一項旅游產品時,把介紹文化內涵作為必要內容,讓游客能了解每一項旅游產品所蘊含的民間傳說、故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文化;二是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民族文化知識的培訓.村傳承協會應建立培訓計劃,定期對從業人員的民族文化知識進行培訓,提升文化軟實力.
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要以游客滿意度為基準,一是要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培訓.需制定專門的培訓制度,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學知識培訓,對服務人員進行旅游知識培訓如禮儀知識、英語知識和民族文化知識培訓等,培養具有管理才能的管理人員和具有接待知識和熟知本民族文化知識的人才;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任人唯賢的選人用人制度、公開透明的財務制度、合理的旅游流程安排、開放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統和有序的物品管理制度等,形成科學協調的管理機制.三是注重從業人員服務意識的提高.以人性化服務為方向,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要豐富旅游產品,搞活旅游業,就必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突破資金約束,多渠道籌集創業資金.一是深化旅游業改革開放.政府應發揮引導、牽頭和組織作用,宣傳投資優惠政策,放寬旅游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公平參與旅游業發展,支持民營和中小旅游企業發展;二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稅收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形成民族旅游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文件,廣泛宣傳,吸引社會資本流入;三是加強金融信貸服務.金融部門應設立民族旅游業發展的貸款專項資金,給予村民小額貸款,加大信貸投入,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
實踐是靠意識來指導的,只有逐漸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才能提升參與旅游業的能力.通過提高從業人員的思想和文化素質,讓他們清楚認識到自己在旅游業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化被動服從為主動服務意識,積極維護旅游整體形象,提升服務質量;積極參與旅游業建設,有經濟條件的村民可以開辦“農家樂”或手工作坊.
總之,要加快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就需不斷地思考“如何加快發展旅游業?”這個問題,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形成促進旅游業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機制,實現旅游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1] 張金鵬.云南發展專題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 郝大海.社會調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鄭航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馬曉京.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再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02,(4):77-83.
[5] 劉暉.民族旅游對西部地區的影響與可持續發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39-43.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Eco-Cultural KeYi Village
YE Zhi-Ying
(Honghe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 Mengzi 661100,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cond venture in tourism of Yunnan Province,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 with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unique charm of the humanity travel resource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Hence, it has been a big issue with chance and challenges on how to develop the tourism in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 tourism developing mechanism in the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 so as to promote the better-and-faster tourism.KeYi village of Mile county,as a typical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 has been subtitled one of the “National Eco-cultural Village”, the only village awarded specially in Yunnan Province, will provide some good experiences for the other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 to develop tourism.
mountainous minority areas; Tourism; KeYi village; development
F59
A
1008-9128(2011)04-0095-03
2011-06-10
葉志英(1980-),女(傣族),云南彌勒人,研究實習員,碩士 .研究方向:民族經濟.
[責任編輯 自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