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華
(紅河學院后勤處,云南蒙自 661100)
人性的回歸: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李思華
(紅河學院后勤處,云南蒙自 661100)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只奇葩,充滿了人類原初的、天然的、民族的神秘色彩,是人類本性的釋放與回歸.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來自社會多方面的挑戰,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所以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今一項重要的課題,主要包括少數民族音樂自身質量的提高,國家政策以及學校教育的主體傳播方式和推廣媒介.
少數民族;音樂;人性;教育;傳承;發展
在中國這片古老而悠久的熱土之上,我們的祖先從莽莽的叢林中、從廣袤荒涼的戈壁中、從層巒環繞的深山中,用智慧和汗水、辛勞和勤奮抵擋了歷史的揀擇,昂首挺胸地跨向了一個嶄新的世紀.在這個古老而優秀的國度里,經過了無數的千錘百煉凝結而成的智慧結晶數不勝數,至今仍然閃耀璀璨光芒的一朵奇葩非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莫屬.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55個少數民族各有自己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特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便自然而然地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印跡,延續著我們共同的民族之魂.無論走到哪里,無論相隔多遠,牽系我們內心世界的精神鎖鑰就是這把神奇的民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充滿了原生態的質樸情懷,是我們現代人極度向往的自由的天堂,既有神秘的色彩又是真實的訴說,召喚著我們發現它、走近它、解讀它,揭開少數民族音樂的神秘面紗.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就以矚目的“四大發明”彪炳史冊.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從而,瑰麗多姿、各具特點的少數民族音樂也隨著民族文化的形成應運而生.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疆地區,歷史上包括現在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少數民族音樂與其生存生活環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體現出其獨有的特點.
由于歷史上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單一、生存條件落后,與外界缺乏來往,長期形成的民族思想與文化也相對自由分散、不拘一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音樂多是“隨心所欲”,或是勞動歡歌,或是史實刻錄,或是情感宣泄.這種沒有經過音樂人的加工修飾而形成的原創型音樂,體現著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純天然而無污染,很直截了當地釋放人們的內心情感,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它們是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必將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和歷史的篩選,這正是少數民族音樂的天然性帶給它無可比擬的優勢.
少數民族音樂除了具有天然性,還與自然聯系密切.馬克斯曾指出:“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觸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續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自然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點和物產資源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漫漫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相對落后,產生的音樂形式也相對簡單并且多是對自然的抒發和體現.比如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山間河谷地區的云南傣族,對大象、孔雀等情有獨鐘.傣族民歌多是反映傣族的生活狀態,歌詞也大多反映孔雀、竹樓等與他們生活相關的意象.
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有力支撐.少數民族同樣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習慣、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質,從而形成了少數民族自己民族特點.少數民族音樂是充滿了民族性的藝術形態,隨著文明的不斷演進和各民族的不斷融合,少數民族音樂的民族情感仍然非常堅強,這種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素質經歷了幾千年世代相傳而積累沉淀下來,面對時代變遷、民族融合的洪流依舊植根于少數民族的靈魂深處,沒有動搖.
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民族間交流來往較少,少數民族自身成為一個自然社會系統,一定程度上封鎖了與外部的聯系,固步自封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接觸新的視角、新的源泉,不利于其繼續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國家政策方面的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生存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與外界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這給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隨著對外聯系的加強,少數民族受到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同化作用,逐漸失去了本民族的特性,加之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在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中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人性在張望在翹首,少數民族音樂的淳樸、原質、天然也受到一定挑戰,呈現商品化的景象.
隨著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交通、通訊、網絡等現代技術使得市場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管理不夠完善,人們盲目追求利潤,導致藝術也趨向于市場化、商品化.為了追求市場效應,少數民族音樂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這就使得其喪失了天然性、自然性、民族性的本質,變得不倫不類,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的繼承與保護,更不利于其長遠健康發展.
少數民族音樂本身具有本土的質樸性,貼近人類本性的真諦,樂種數量繁多,聲調甜美,但是由于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承托少數民族音樂的教育,使得一些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逐步消失.國家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教育投入不夠重視,學校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和程度都受到阻礙.加之,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制約著藝術教育的總體發展,有的學校甚至不設立藝術類教師崗位,邊遠地區學校長期沒有藝術學科教師教學,這些都是較為普遍的問題.[2]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現代文明、思想意識等的巨大變化和沖擊,我國民歌的生存空間受到侵占或擠壓,導致了會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少數民族地區的很多年輕人熱衷于都市流行音樂,很多民歌隨時都有消亡的危險.[3]音樂的形式多樣化,怪異、俏皮、動感的流行音樂符合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旋律,少數民族音樂越來越受到排斥,一些青少年尤其是90后更不知少數民族音樂為何物,這使得少數民族音樂不得不尋求新的方式,逐步讓廣大社會群體所接受.
少數民族音樂給絢爛多姿的民族文化增添了跳動的和諧音符,是與人自身生命經驗相貼近、本真的、自然的、純潔的、原質的人性回歸.在當代社會,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很大沖擊,它的普及也受到多方面的阻力.所以保護好這塊中華民族的瑰寶,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少數民族文化如何傳承,一些民族形成了一套相當可資學習借鑒的制度.如傣族就十分注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有一套比較有效的的制度確保了音樂藝術的傳承.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培育起本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內在機制,靠外力有時是徒勞的.[4]所以如何有效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擺在每個民族后來人面前的重要課題.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少數民族音樂是一處無比巨大的文化藝術海洋,55個少數民族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音樂的形式、內容、風格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然而每個民族由于受到自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發展的速度和趨向各有不同,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參差不齊.在這片浩瀚的接近原生態的音樂海洋中,同樣存在一些劣質的音樂素材和不為大眾所接受的曲目.所以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我們也不能做“一攬子買賣”,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速度趕不上社會的發展進程,這是由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遠離繁華的城市,加上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少數民族音樂被接受、被認可的程度還不高,我們首先要提高少數民族音樂自身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少數民族音樂被接受的程度.具體來說要組織專門的機構與工作人員去少數民族地區收集當地的音樂資源,由于一些民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或者有文字沒有對歌曲作出記錄,這都需要專職人員熱情耐心地去發現、去詢問,從民間收集到最真實最有效的音樂素材.音樂專業人士對收集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加工、提煉,在少數民族音樂本身天然純粹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結合當前大眾文化的欣賞水平,創造出獨具一格、喜聞樂見的少數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這正是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內在創造力和推動力.
事物的發展,內因起決定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少數民族音樂自身質量的提高,還要依賴一定外力的推動,國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是最有力的支撐.國家要通過相關少數民族政策法規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重視,政府也要認真貫徹執行少數民族音樂的相關政策,加大對民族音樂發展的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民族音樂傳播與培訓機制,形成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有利外部環境.
政府要進一步鼓勵、支持在少數民族地區開辦地方性的民族歌手、樂手班及民間性的樂社及相關的藝術節等賽事.在這方面廣西和云南走在了前面,各方面也做得比較到位,有些樂社的活動得到海外人士的資助.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積極措施,利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的人才優勢,面向全國指令性地開辦短期培訓班.[5]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音樂的普及與發展程度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學校教育作為社會最有力的傳播知識的主流文化渠道,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好學校教育這塊主要陣地,適時地引入少數民族音樂的課程,并為此改進教學傳承規劃的制定和師資隊伍的培訓.
教育部門要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對其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分析和整合,把過去相關音樂資料轉化為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庫(音像資料等),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和實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樣化.
少數民族音樂走進校園,尤其在高校設置少數民族音樂的相關課程.少數民族音樂因民族、地域、語言的差別而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認真研究和探討,不能單純追求技術化和常規的歌唱標準規范,應該遵循少數民族音樂原有的聲音特色和演唱風格,實現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對廣大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安排一定的音樂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通過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增加學生對少數民族歷史與現狀的了解,培養他們對少數民族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從而大大增加少數民族音樂的普及范圍和領域.
另外,學校教育要培養專業人才,近年來陸續在高校設置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專業,院校之間通過對自身少數民族音樂的課程開設狀況和科學研究水平進行比較,從中發現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前提下揚長避短,改進工作,激勵少數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6]
音樂是流淌的音符,是動聽的旋律,是大千世界中最沁人心脾的一抹馨香.雖然各個國家民族語言文字不同,音樂風格千姿百態,但是音樂依舊能通過跳動的五線譜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正所謂音樂無國界.少數民族音樂來自人類最初的最真實的的心靈召喚,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悠然自得的流淌了千百年,在人類的靈魂深處指引著人們拋卻物欲,向著淡泊、寧靜、純真、天然的美好本性前進.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每個國人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只有保護好、發展好少數民族音樂凈透而空靈、原質而純粹的天籟之聲,才能讓人類的本性在悠遠的時空交錯中找到真我和歸宿,在歷史的篩選中歷久彌新、亙古流芳.
[1]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M] //.馬克思恩格斯: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 史春麗.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音樂傳承[J] .昆明大學學報,2008:19.
[3] 向乾坤,陳娟娟.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當代文壇,2008(3).
[4] 陳蔚.原生態民歌的美學探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69.
[5] 王文韜.學校教育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J],音樂探索,2007: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al Music
LI Si-hua
(Logistic Department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Minority Music is a typical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full of Original、Natural and National Color, release and return to human nature.However,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Music Faced wide range of challenges from the community, Might disappear.So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oday ,Inclu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own music, policies support, Government support, School education, and Media to promote Etc.
minority music; humanity; educa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J607
A
1008-9128(2011)04-0118-04
2011-05-04
李思華(1974-),男,云南楚雄人,講師 .研究方向:音樂學研究.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