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赟,袁曉筠,付立中,劉 健,羅劍斌
(信豐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 信豐 341600)
患者,女,29歲,因反復尿頻、尿急、尿痛及血尿3年余,加重3個月于2010年8月18日入信豐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治療。患者緣于2007年6月上節育器,當時無明顯異常不適,數月后因懷孕行B超檢查宮腔內未見有節育器,行清宮術后因患者要求于2008年2月第2次上節育器,不久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及間斷肉眼血尿,于勞累后明顯,曾多次在診所及廣東某醫院診斷為“尿路感染”,給予抗感染對癥治療,癥狀緩解,但反復發作。近3個月來,患者感尿頻、尿急、尿痛癥狀加重,并有間斷解肉眼血尿,在外院行B超檢查示:膀胱壁異物。為進一步明確診斷于2010年8月18日來本院求治,門診行泌尿系平片(KUB)檢查示膀胱區盆腔見有2個金屬環影,擬“膀胱金屬異物?”收入院。入院后行B超檢查示:1)膀胱內強光環(考慮節育器);2)宮內節育器。CT檢查示:盆腔內異位節育器,子宮內節育器影。尿液分析:WBC 3(+),RBC 2(+);膀胱鏡檢查見膀胱腔內尿液混濁,于膀胱右側壁見有一半器狀金屬環嵌入膀胱壁,不能移動,環體見有結石。入院診斷:膀胱金屬異物。經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后,于2010年8月2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切開取金屬異物術,術中探查見:膀胱右側壁見一半圓形金屬環,穿過膀胱右側壁,另一半在膀胱壁外。在膀胱內緊貼膀胱壁將金屬環剪斷,于膀胱壁外側分離粘連包裹,將金屬異物分段全部取出,并行膀胱造瘺。術后經抗感染、止血等處理,術后第4天恥骨后引流管仍見有少許黃混液體引出,考慮有漏尿,經保持各管道的引流通暢及繼續抗感染等治療,分別于2010年9月2日和9月5日拔除膀胱造瘺管和恥骨后引流管,并于9月16日痊愈出院。
膀胱異物在臨床上并不少見,絕大多數膀胱異物是通過尿道外口進入的,且多為患者自行放入。異物進入膀胱的途徑有:1)經尿道進入,這是最常見的方式,且異物種類也最多,包括有發夾、膠管、眉筆、體溫計、電線等;2)手術進入,屬醫源性異物,如手術縫線、膀胱造瘺管斷裂等;3)外傷創口,如外傷時彈片或碎木屑刺入膀胱;4)從鄰近臟器進入,如宮內節育器移位進入膀胱。異物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誘發形成膀胱結石[1]。此患者有2次上節育器史,并在上節育器后反復多次地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及血尿,一直按“尿路感染”治療,癥狀也可緩解,未引起足夠重視。患者在第1次上節育器后曾懷孕,并自訴曾數次例行B超環檢,但均未發現有節育器而簡單地認為節育器自行脫落。對于膀胱內節育器出現的可能原因筆者分析:一是經尿道直接置入。這主要與施術者的技術水平、責任心等因素有關。基層衛生院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如果責任心不強,可造成節育器的誤置,對患者造成長期身心健康的損害。二是經子宮腔內游走置入。節育器雖已正確置入子宮腔內,但由于節育器在受力后可向前產生一定的推動力,如此反復作用,使得節育器逐漸穿透子宮壁向膀胱內游走成為一種可能。游走置入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反復的應力作用、炎癥刺激使得節育器穿透子宮壁、膀胱壁進入膀胱[2]。結合患者2次上節育器后均未有明顯的陰道出血及漏尿,也未有明顯的腹痛以及膀胱內節育器所處的形狀,考慮為游走置入的可能性較大。
[1] 吳階平,那彥群,郭震華.實用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27.
[2] 陶洪飛,周華.膀胱內M型節育器合并結石1例[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