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龍細,劉俊吉,王 俊
(南昌市第一醫院普外科,南昌 330008)
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其主要病因為肛墊下移。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是通過管狀吻合器環形切除距齒狀線2 cm以上的直腸黏膜2~4 cm,使下移的肛墊上移固定,痔的血液循環也受到一定的阻斷,痔體積縮小,減輕痔脫垂[1]。而出血是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中、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可危及生命。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南昌市第一醫院共行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者216例,其中發生術中及術后出血28例,報告如下。
選擇行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的術中及術后出血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 25~81(45.55±25.42)歲。其中Ⅲ度內痔15例,Ⅳ度內痔10例,環狀痔2例,直腸黏膜脫垂1例;19例有便血,3例伴有肛裂,2例伴有貧血、營養不良,2例伴有便秘。
28例患者均行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2]。5例術中發現縫合過深,切割時傷及直腸壁肌層而出血,均用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出血處,術后用凡士林紗布壓迫,出血控制;2例術中發現吻合口裂開出血,均用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出血處止血;2例術中荷包縫合過低,切割后吻合口達齒狀線出血,均用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出血處縫扎止血;1例術后第1天出現肛門大量便血,并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經短暫積極的擴容后,急診再次手術,術中發現吻合釘松動,取出吻合釘后用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止血;3例術后第3天因便秘而排便困難,出現噴射狀出血,經注射硬化劑后出血停止;2例術后第10天出現出血,再次手術,術中發現吻合釘外露,取出吻合釘后用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止血;13例術后1周反復出現少量鮮血,檢查見吻合口炎癥水腫、糜爛滲血,經用馬應龍痔瘡膏和復方角菜酸酯栓外用、PP粉坐浴等治療癥狀消失。28例患者均痊愈。
痔的治療方法很多,如注射療法、膠圈套扎法及外剝內扎切除法等。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對Ⅲ度內痔、Ⅳ度內痔、非手術治療失敗的Ⅱ度內痔、環狀痔及直腸黏膜脫垂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直腸前突癥亦可采用[3]。
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具有操作簡單、疼痛輕微、時間短、患者恢復快等優點[4]。但它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出血為其常見并發癥之一。分析出血的原因可能是:1)吻合器切割過深,達直腸壁肌層導致出血。2)在鉗閉吻合針時時間過短導致出血。3)做雙荷包縫合時,如兩荷包線間距過寬,導致強行拉入釘倉組織過多,致局部張力過大,切割時釘合不全導致出血。4)荷包縫合不均勻、過寬或過低導致出血。5)便秘、吻合口狹窄及痙攣性刺激致腸功能紊亂等引起排便困難導致出血。6)術中擴肛不充分、吻合畢退出吻合器過快而拉傷吻合口、操作不規范、術畢后未仔細查看吻合口情況等均可導致出血。7)合并貧血、營養不良及糖尿病等患者,術后易造成吻合口黏膜壞死、脫落、吻合釘處感染、黏膜下膿腫腐蝕血管等均可導致出血。
總之,出血是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中、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縫扎止血、局部用藥是治療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中及術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1] 李暉,魏占平,丁皓雷.PPH手術中出血原因及處理[J].醫藥與保健,2010,18(1):121-122.
[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痔上粘膜環形切除釘合術(PPH)暫行規范》修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4):342.
[3] 李曉蘭.PPH術聯合 RPH術治療直腸前突的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2):89-91.
[4]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