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繼春,李艷梅
(阜蒙縣人民醫院a.耳鼻喉科;b.婦科,遼寧 阜蒙 123100)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診斷聽力缺陷的有效手段,對聽力障礙患兒進行干預,早期接受語言康復訓練,早期治療,對他(她)們回歸主流社會有重要意義。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在阜蒙縣人民醫院出生接受聽力初篩的新生兒1 706例,筆者將其復篩結果分析如下。
對在本院出生的1 706例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排除早產兒、低體質量兒、窒息高危因素及拒篩者。參照文獻[1]中的聽力普遍篩查方案,出生后3~7 d對本組新生兒進行初篩,未通過者42 d左右進行復篩,第1次復篩未通過者2~3個月內進行第2次復篩,仍未通過的轉省級聽力康復中心。1 706例中,未通過初篩的326例,占19.1%。出院前已向家長交代,在出生后42 d左右帶患兒回院復篩聽力。
326例中主動接受復篩的82例,占25.2%(82/326),復篩未通過6例,占7.3%(6/82),2次復篩未通過2例,占33.3%(2/6)。
326例中,244例未接受復篩,占74.8%。對未能來院復篩者進行電話隨訪,其原因為:93位(38.1%)家長持僥幸心理認為孩子聽力沒問題;109位(44.7%)家長電話號碼錯誤或無人接聽,3位因交通不便及經濟困難,28位忘記出院醫囑,11位家長外出打工。
新生兒聽力障礙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發病率在發達國家占0.1%~0.3%、在上海市占2.59‰[2],我國每年新發病例數以萬計,其治療的保證依賴于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而新生兒聽力篩查是聽力障礙最有效、最可能普及的檢測方法。本組1 706例中,初篩未通過326例(19.1%),第 1次復篩未通過 6例(7.3%),2次復篩未通過 2例(33.3%),可見第1次篩查假陽性率較高,隨著嬰兒周齡的增長42 d后假陽性率下降。由于2次假陽性的排除,第2次復篩的陽性率明顯上升,提示:1)出生42 d左右新生兒的復篩假陽性率低,為真正陽性者的診斷提供了可信的基礎數,在新生兒聽力篩查環節中最為重要;2)未通過復篩者是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高危人群。
根據遼寧聽力康復中心調查,遼寧省城鄉新生兒聽力篩查覆蓋率為52.5%,未接受復篩的約為42.0%[3],而本文統計未接受復篩的占74.8%,提示:1)提高聽力篩查覆蓋率和復篩率任重而道遠;2)很大一部分聽力障礙的患兒未得到早期診斷,強調復篩、提高復篩率是新生兒聽力篩查最有意義的環節。未通過復篩的新生兒如是單耳聽力障礙,因患兒對聲音仍有反應,而且語言中樞會基本正常發音,久而久之適應了單耳聽覺,聽力障礙很難被發現,因此使患兒的診斷被延誤,失去治療的機會;如是雙耳聽力障礙或輕度聽力障礙,未及時進行早期診斷就會失去早期干預的機會,影響聽力中樞和語言中樞的發育造成患兒聾啞。
筆者對本組未按規定接受復篩的家長進行隨訪,顯示家長持僥幸心理的占38.1%(93/244),其他原因占17.2%(42/244),而失訪占44.7%(109/244),為此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干預:1)加強對準父母產前、產后的宣傳,特別是一些細節如“不是任何耳聾都可以讓家長感覺到的”“新生兒聽力正常與否必須通過篩檢”等等。2)接生醫院要登記雙號碼主要是固定電話并將醫院本科室的電話告知新生兒家長,同時可簽寫復篩告知書。3)可采用相應靈活的措施提請家長帶患兒進行復篩,如家長接受可留一定的押金,推遲開據出生證的時間等。
[1] 韓德民,戚以勝,黃麗輝,等.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篩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1-153.
[2] 侯崢,吳皓,陶崢,等.2005年上海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的臨床分析[J].聽力學及語言疾病雜志,2008,16(3):206-209.
[3] 孟祥偉,周繼宏,史文杰,等.遼寧省農村兒童聽力篩查基線調查[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0,17(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