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紹大 陳金香 付春蕾
(一)從現實角度出發,農民工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并且規模會繼續擴大。縱觀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投資的熱點仍然集中在城市和非農業部門,城市的發展規模遠遠大于農村,這就大大刺激農村勞動力不斷地向人均投資額較高的地區和產業流動;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戶籍、勞動、人事等制度的改革和調整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城市較高的社會生活環境吸引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并且農民工流入城市后,融入城市居民生活還需要一個過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使耕地資源減少,這就進一步增加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數量。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也在逐步追求城市居民的生活,市民的收入、社會保險等福利待遇對農村勞動力形成了強大的拉力。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民工群體將存在,而且數量不斷增加。
(二)從經濟角度看,農民工將伴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全過程。農民工作為世界工業化史的新概念,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有專家和學者認為農民工是當代中國由農業型社會走向工業型社會的過渡性群體,這一過渡性群體存續時間長短取決于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巨大轉變,需要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首先,農民工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不僅使企業積累了財富,而且推動了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其次,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民進城務工使城市的建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城市交通、教育、基礎設施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時,大量農民工涌入城鎮,逐步的適應城市生活,不斷的融入城市生活,使部分農民工實現身份的轉變。市民化的過程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內容。可見,農民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產物,農民工的出現又推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兩者的結合決定了農民工現象不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它必將伴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全過程。
(一)農民工對工傷保險的需求。農民工工傷保險是指國家和社會為在生產過程中遭受意外傷害或因長期接觸職業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職業病傷害而給負傷、致殘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屬提供各類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1、農民工面臨嚴重的工傷風險。農民工大多從事酒店服務、環境清潔、施工作業、井下挖掘、化工有毒有害等崗位,有的用人單位為了降低成本,不對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培訓,沒有配備相應的安全保護設施,再加上超負荷的勞動強度,導致農民工頻頻發生工傷事故。據報道,2004年1~6月份因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的人數平均每天350人,90%以上是農民工。
2、農民工面臨嚴重的職業病風險。由于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從事有毒有害作業,而企業又缺乏相應的勞動保護措施,再加上職業病的隱蔽性,許多農民工患職業病后并不知情,等發病時再去檢查,為時已晚。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當傳統職業病還在肆虐時,新的職業病種也在增加,發生中毒的行業也在擴展,如電子、五金電鍍、寶石加工等行業都出現了職業病,這些行業都是農民工密集的行業。
因此,農民工是我國工傷風險的主要承擔者,這一特殊群體迫切需要納入工傷保險體系中,享受應有的工傷保護。
(二)農民工對養老保險的需求。老有所養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對終年在外奔波的農民工來說,這種老有所養的需求更加強烈。農民工是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重要建設者,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客觀上需要農民工的存在。農民工為城市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長期在生活條件較差的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嚴重影響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隨著年齡的增加,日益顯現出體力不支等問題。到那時,農民工將完全或基本退出勞動崗位,年老且沒有生活來源,需要養老保險為其提供較穩定的基本生活。
農民工年輕時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待年老體衰時理應享受應有的保障,而這種保障也需要農民工年輕時未雨綢繆。農民工從事的行業大都需要付出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他們眼下吃“青春飯”,而把沉重的包袱留給了未來的政府、社會和家庭。與此同時,以農民工目前的收入水平很難保證其年老時有較穩定的生活,需要用人單位和社會共同為農民工積累養老財富。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80后”新生代農民工將有大部分留在城市生活,而上一代農民工已經面臨養老的問題了,因此這一部分農民工亟須養老保險為其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農民工對醫療保險的需求。患病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生病也是所有勞動者面臨的風險之一。生活條件惡劣、工作辛苦勞累是農民工患病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從事臟、險、累的體力勞動,超負荷的勞動強度嚴重影響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同時,由于收入較低,多數農民工飲食不規律、居住條件較差,久而久之使其身體素質下降。因此,農民工亟須參加醫療保險。
與此同時,由于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較低、流動性大、健康意識較差等因素,大量農民工患小病時治療不及時,往往小病拖成大病。而且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為了節省醫療費用,先在小診所診治或自己去藥店咨詢、購藥,一旦病情嚴重了才去正規醫院就診,并且稍有好轉就要求出院,因此留下了隱患。正是上述原因導致頻頻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農民工患病期間不僅影響正常工作,而且危害身心健康,同時需要支付一定的醫療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工的負擔,有可能使其陷入困境。因此,從維護勞動力再生產、促進人力資源良性循環的意義上講,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需要參加醫療保險,而社會應承擔起為其提供應付疾病風險的責任。
(四)農民工對失業保險的需求。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由于農民工在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就業能力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著一定差距,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及城市居民也面臨失業問題的大背景下,農民工失業也就在所難免了,并且其失業風險大大高于城市勞動者。因此,農民工群體需要參加失業保險,以保障其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
1、農民工失業回鄉后,土地的保障作用大大減弱。雖然農民工失業回鄉后有土地作保障,基本生活情況好于城市居民,但是,出現農民工的原因之一,在于現有土地已經很難承受農村人口的壓力,因此土地保障的作用大大減弱,農民工對失業保險的需求便大大增強。
2、農民工失業后將陷入困境。與城市下崗職工相比,失業對農民工來講打擊更為沉重。因為城市居民失業后還有穩定的住所,有一定數量的生活保障金,而農民工幾乎一無所有,很可能因為失業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農民工失業后只能靠以往的積蓄生活,或者求助于親朋好友,而得到社會保險保護的是極少數。多數農民工失業后處于無保護狀態,有的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
由此可見,農民進城務工就有失業的風險,就需要失業保險。而目前,我國政府并沒有出臺統一的農民工失業保險政策,只是在《失業保險條例》中對農村合同制工人的失業保險有了一定規定,一些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僅僅出臺了地方性的失業保險政策,這些政策缺乏一定的強制性及權威性,使農民工獲得失業保險的道路舉步維艱。
(一)農民工的城市化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農民工是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產物,而且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民工的規模在逐步擴大,新生代農民工的產生與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相統一,農民工將伴隨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全過程。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城市綜合承受能力的制約,農民工轉變為工人和市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講,農民工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農民工最終轉變為工人和市民需要一個過程,而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的解決也將經歷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二)農民工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社會保險的復雜性。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轉變為工人和市民,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必然產物,因此農民工是當代中國由農業型社會走向工業型社會的過渡性群體。農民工是介于城市居民和村民之間的特殊群體,雖然在城鎮工作,從事非農職業,但卻是城市的邊緣群體,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險待遇。身份的特殊性使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迄今為止,我國尚沒有針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而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險政策,也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有關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有些省份雖然出臺了農民工工傷、養老、醫療等保險政策,但是具體到繳費辦法、享受待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管理等方面出現了諸多不切合農民工實際的問題。因此,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三)農民工的流動性使其社會保險問題相對復雜。農民工的流動性不僅體現在職業和單位之間,也反映在城市和城鄉之間。據農業部調查,40%的農民工沒有固定工作,平均就業時間為8~9個月,3個月以下的占 11.3%,4~6個月的占73.3%,10個月以上的占7.8%。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約占20%左右,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約占31%,其中,農民工表示堅決不回家的占2.4%,爭取留在城市的占17.5%。如此大的流動性,嚴重影響了農民工的參保。
(四)農民工對社會保險的認同度較低。現階段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但城市化率仍處于較低水平,農民工轉變為工人和市民的還僅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農民工還是屬于城市的邊緣群體,目前研究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也正是針對這部分農民工的。由于農民工的收入較低,有時還會發生拖欠工資的現象,從經濟層面上講,農民工就不得不寒酸地被關在社會保險的大門之外了;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在制度設計以及操作上很復雜,讓文化程度原本不高的農民工弄不清楚眼前的繳費與未來收益之間的關系,這就使農民工很難下決心參加社會保險。
[1]華迎放.農民工社會保障模式選擇[J].社會保障制度,2005.5.
[2]王宗凡.上海市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2006.l0.
[3]胡務.外來工(農民工)綜合社會保險透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