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毅
(閬中市蠶桑局,四川 閬中 637400)
閬中蠶桑生產歷史悠久,久負盛名 (閬中蠶絲制品從唐代即列為皇室貢品),在1924年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連花牌”生絲獲金獎。1995年閬中蠶絲產業達到鼎盛時期,全市擁有桑樹1.52億株,桑園面積8000hm2,發蠶種16.4萬張,產繭約400萬kg,蠶絲產值3億元,年繳稅金2000多萬元。蠶桑產業為城鄉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時閬中的蠶桑產業形勢概括為 (閬中蠶桑志)“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但是,由于受國際絲綢市場行情波動,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閬中蠶桑產業不斷下滑,桑樹基礎不斷萎縮,發種量、產繭量不斷減少。為此,筆者就閬中蠶桑產業發展進行了調查分析,共同行者商榷。
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吸引大量的勞動力進城務工,能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實在太少,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養蠶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加之蠶桑生產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季節性用工多,且與農忙打逗,筆者在原蠶桑基地五馬鄉陳家溝村2組調查,1982年實行農村責任制時,全組在冊22戶,人口108人,全年養蠶68張,戶平3張多,到2010年,全組在家的人數只有28人 (包括上學的學生),不養一頭蠶,因此農村勞動力緊缺,嚴重制約了蠶桑產業的發展。
蠶桑屬傳統產業,在過去勞動力價低時,是農民致富創收的骨干產業,從事栽桑養蠶有利可獲,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務工經濟環境好轉,農民掙錢創收的方式多元化,傳統蠶桑產業優勢逐日下降,蠶繭價格與農副產品的比較效益低,并且蠶繭市場價格上下寬幅波動頻繁,嚴重挫傷蠶農積極性,挖桑毀桑現象十分突出。據資料可查1985年鮮繭價格為3.39元/kg,可購大米12.3kg,到2009年鮮繭價格為18元/kg,可購大米4.9kg,使從事栽桑養蠶農戶積極性不高。近幾年,通過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和實施蠶桑百萬工程等項目培育出的一批蠶桑業主大戶,經營十分艱難,紛紛轉行,轉產。在五馬、寶馬、天林等蠶桑基地鄉調查的業主大戶趙如偉、王志勇、趙記如、李光榮、謬吉樹等大戶年養蠶都在30張以上,現在都棄桑改種植其它作物。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推進,物價不斷上漲,生產資料價格一路飚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漲幅過高,在2008年養蠶時雇請一個養蠶工每日工資30元,到2010年每日工資60元,還不好雇,蠶桑產業的生產成本日益提高。
閬中蠶桑服務體系嚴重斷層,無法對蠶農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技術指導服務,一是鄉鎮蠶桑技術干部待遇低,工作熱情不高,二是原來建立的村級蠶桑中心輔導員隊伍由于無經費,隊伍解散,嚴重制約了新技術,新桑蠶品種的推廣,導致蠶桑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產業發展緩慢。
雖然我市招引了蠶桑絲綢龍頭企業,由于龍頭企業經濟實力薄,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企業運行機制不活,難以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帶動作用,無力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機制,不能較好地解決蠶繭生產者與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無法成為蠶桑產業投入主體。
蠶桑產業發展前期基礎是育苗,栽桑,設施配套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推動蠶桑產業發展,而恰好政府在資金、項目安排上,重點是突出旅游產業發展,在農業方面特別是蠶桑產業上投入資金十分有限,使蠶桑產業發展舉步為艱,蠶桑基礎得不到鞏固。
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項目為依托,以建設基地鄉鎮、專業村社、業主大戶和基本養蠶戶為重點,走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路子,抓好科技培訓和加大蠶桑資源深度開發,達到閬中蠶桑產業恢復性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相對集中,適度規模,重點發展的原則,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戰略機遇和按省委省府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要求,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對農業方面惠農政策項目資金。如水保,生態,退耕還林,扶貧開發,農業機械補貼,村道路建設,貼息貸款等支農項目資金,通過市委市府領導協調,使項目資金能與蠶桑產業整合使用,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打造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核心蠶桑基地鄉鎮和蠶桑專業村,使全市桑園面積得到一定的恢復鞏固。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平等協商,依法有償,自愿互惠的原則,通過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將全家外出務工人員的棄荒耕地,零星分散分桑園,流轉到技術好,有勞動力,懂經營管理者手中,使他們成為蠶桑業主大戶和蠶桑基本戶 (指一個家庭,兩個勞動力,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桑園0.33hm2~0.67hm2,年養蠶15~30張,產繭600kg~1000kg的專業養蠶農戶,養蠶收入1萬元以上,通過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家庭年收入達到2.5~4萬元的農戶),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幫助規劃和建設,搞好技術服務,讓大戶支撐蠶桑產業。
要加大對外招引好的蠶桑產業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稅收上要先扶持,讓龍頭企業發展強大,才能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企業拉動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格局,企業要以訂單形式與蠶農簽訂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讓蠶農吃上定心丸,并與蠶農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對穩定的蠶繭產銷關系,從而解決農戶與市場的矛盾,切實保護蠶農利益,達到化解市場風險,增強蠶桑產業抵御市場的風險能力,促進蠶桑產業穩步發展。
嚴格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環保安全的要求,以蠶業增效、蠶農增收為目的,圍繞改良品種、提升品質,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咨詢服務、樣板示范、物資供應、編發技術資料、提供信息等多種形式的服務,逐步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對優質桑蠶品種的推廣,大力推廣嘉陵20號,農桑14號等優良新品種;二是加強先進養蠶實用技術的推廣;全面推進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上蔟紙板方格蔟等先進的養蠶設備和技術;三是扎實抓好桑蠶病蟲統防統治統消,確保高產、優質、高效;四是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蠶桑基地鄉鎮要有蠶桑干部,重點村要配備一名蠶桑中心輔導員,形成市、鄉、村技術服務網絡,建成一支業務過硬的技術隊伍,為蠶桑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從事第二三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閬中市蠶桑產業的發展,但是為促進蠶桑產業健康恢復可持續發展,從提高蠶桑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推廣蠶桑新技術和機械化入手,做到大戶桑園管理使用旋耕機、伐條機、消毒使用機動噴霧機,養蠶飼育上使用切桑機、自控溫濕器,上蔟推廣自動上蔟蔟具等農業機械設備,降低栽桑養蠶的勞動強度。
蠶桑產業應多元化發展,體現其生態價值,綜合價值。依靠科研單位,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大對蠶桑資源深度開發,充分挖掘桑、蠶、蛹、蛾、繭、絲資源在造紙、食品、醫藥、美容、保健、飼料等領域的潛力,加強桑蠶蛹繭絲在生物材料及醫療衛生等高端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應用,通過多方面、多層次地開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拓寬蠶桑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延伸蠶桑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效益。
總之,閬中市蠶桑產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關鍵是要把握發展時機,認清蠶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存在的問題,發揮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剖析和解決發展中的每一個問題,以發展作為抓手,閬中的蠶桑產業一定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