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敏 鐘志剛
(簡陽市農業局蠶桑站,四川 簡陽 641400)
多年前,蠶桑行業就提出抓“三提高”,年復一年,但收效甚微,特別是遇到“蠶繭大戰”,蠶繭質量就大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體制機制外,最根本的問題是業務指導、技術培訓未跟上。在新形勢下要有新的思維,新的措施,良種得用良法,才能真正實現“三提高”。現就多年從事蠶桑技術指導工作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養蠶生產是一項季節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養蠶布局是指一年內養幾季蠶,每季養多少,什么時候養,養什么品種,養蠶技術措施等;直接關系到養蠶生產的成敗和桑葉的合理利用以及勞動力、設備的調度,桑樹采伐形式,生長情況,統籌兼顧,全面考慮,同時注意當年的氣象預報,參考本地歷年養蠶氣候記錄,讓上蔟期躲過綿雨、高溫和農忙,趨利避害,這樣才能保證養蠶生產的順利進行,充分調動廣大蠶農的生產積極性。
養蠶前,根據布局計劃和實際情況,落實生產任務,根據養蠶數量的多少,準備好蠶房、蠶具、蔟室、蔟具、勞力、消毒用品以及消耗物資等。
開春前,搞好桑樹的合理修枝、肥水管理,充分保證桑樹能旺盛生長,產出足夠的優質桑葉。根據桑樹的多少,管理水平,結合歷年的經驗,預測桑葉產量,確定當年各季的養蠶數量,提前準備好蠶房蠶具和各種蠶需物資,并在發共育蠶前兩周將蠶房、蠶具再次清洗消毒備用。
凡有經驗的蠶農都知道:養好小蠶七成收。這足以說明,搞好小蠶共育至關重要。小蠶對高溫適應性強,適應偏高溫度飼養26~28℃,蠶兒發育快,發育齊,食下量、消化量以及體重增加多,產繭量高;小蠶生長發育快,對桑葉質量要求高,需要水分蛋白質含量較多,老嫩較一致的營養豐富的桑葉,才能滿足小蠶成長的需要。小蠶對病原微生物及有害藥物的抵抗力弱,不良氣體或各種農藥通過氣管、皮膚、食道而破壞蠶兒機體,即使藥量少也容易引起中毒。飼養中消毒不嚴,一旦蠶兒感染病毒都有潛伏期,一般小蠶期感染,大蠶期發病,因此,生產上特別強調小蠶期的嚴格消毒防病,小蠶就眠快、眠期短、蠶體細小、操作不便、蠶兒的移動距離小、食桑時間短,還具有趨光趨密性強等特點,給桑要精細力求均勻,桑葉要保持新鮮,及時擴座勻座,保持室內光線均勻,促進蠶兒食桑充足、發育齊一,保證小蠶共育質量。
抓好上蔟工作直接關系著蠶繭產量和質量,關系著蠶農的經濟收入。因此,要切實做好上蔟和采繭售繭工作,提高原料繭品質。
上蔟是一件比較集中的工作,一定要在上蔟前根據養蠶數量準備好蔟具蔟室。搭好蔟架鋪好蔟具,以免上蔟時工作忙亂。正常5齡蠶發育到一定程度,食桑逐漸減退,停止食桑,并大量排綠色軟糞,胸部透明,身體略軟而縮短,頭部左右搖擺吐絲縷,這是上蔟的最佳適期。積極推廣熟蠶自動上蔟技術,防止上蔟不及時,造成蠶絲損失,防止上蔟偏早,未熟蠶在蔟具上來回爬行,不僅影響熟蠶吐絲結繭,同時排泄物污染正常繭,影響蠶繭品質。蔟室的溫度最好在24℃左右,過高過低都不利于吐絲結繭。
采繭要掌握適當時期,采繭過早,蛹體尚嫩,容易出血,污染繭層。采繭過遲,若為蠅蛆所寄生,則形成蛆孔繭不能繅絲,增加損失。采繭時期應在化蛹后,蛹體變為黃色時較為適當。一般春季上蔟后7d,夏季5d~6d,秋季6d~7d采繭較為適宜。采繭時必須做到分批上蔟,分批采繭,先上先采,不采毛腳繭。采繭動作要輕,輕采輕放,切忌亂甩,不要堆積過厚,要薄攤匾中,以2~3粒厚為度,以免發熱,影響繭質。在采繭時,一般要注意按上繭、雙宮繭、次繭、下繭分別采放。避免次繭污染上繭,影響售繭價格,從而影響收入。出售鮮繭時,要嚴防發熱,裝蠶繭的筐、簍中間要插放氣籠或干稻草,每筐不能裝得太多,更不能用力擠壓,以利通風換氣。做到輕裝快運,當天采繭、當天售繭、分級出售、優繭優價。
扶持建立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依托,統一組織小蠶共育、統一消毒防病,協助蠶農銷售蠶繭。積極探索試點蠶桑綜合利用如大球蓋菇的生產等。
綜上所述,抓好養蠶生產的每一環節,嚴格消毒防病,小蠶期注意保全蠶頭,量桑養蠶,以葉訂種,科學養蠶,科學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蠶繭產量高、質量好,效益也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