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偉 李小雙
如果說城市是一本書,那么建筑群就是一種句法結構,成為組成城市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如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言,城市的界面來于變化的兩種區域的交界處,兩種區域的差異性決定了界面的活性。而作為城市中活力最大的濱水區,其界面形態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城市風貌規劃所關注的重要環節。而濱水區建筑群布局則直接影響到濱水界面的形式,同時濱水獨特的界面形象與空間使用也對建筑群布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外濱水區作為城市獨特的寶貴資源,其設計總是以公共性和通達性作為基本原則,因而在濱河界面塑造中,建筑群布局形式也常常以此作為出發點。
建筑群對濱水城市界面的塑造,建筑群體的平面布局、空間組合、濱河界面天際輪廓線都是濱水區城市界面處理的重點所在。下面就從以上三點展開闡述。
某些建筑或者因為功能的關系,或者因為地域的原因常常被人視為一個整體,也就是建筑群。由于城市中濱水區用地性質的不同,建筑群功能類型也會有較大差異,本文集中研究以下兩種功能類型的建筑群:一種是與城市中心區聯系緊密的濱水區,這類用地條件下的建筑群往往是多功能混合的,一般都會有集中的開放空間;另一種是與居住區聯系的濱水區,這類建筑群功能相對單一。
所謂界面,指任何分割、限定和調節空間的實體要素,在大多數情況下特指建筑的外立面。從狹義上講,人們約定俗成中界面的概念在空間實體中是二維的面,是空間與空間,實體與實體交接所形成的部分[1],本文中界面的內涵不僅包含了狹義上的意義,同時又反映了“三維”空間上的視覺效應。
韻律界面往往通過某種類型的建筑重復出現、節奏性排布來實現,水濱建筑群整齊均好,韻律性強。常見的建筑群平面類型有以下幾種:
1)點式(塔式):濱水區多鼓勵點式建筑(塔式建筑),以形成良好的視線通廊。2)條式,垂直于邊界:濱水布置板式建筑時會采用垂直岸線的布置方式,以保證視線的通透性。3)條式,與邊界成一定角度:有時為了避免條式建筑垂直水岸帶來的單調感,也會采用建筑群與岸線成一定角度的布置方式。此種布局形式常用于城市支流的濱水界面,通過布置建筑與河岸形成銳角,在空間上對濱水空間進行導引,形成合理的濱水開放空間,避免相對的平行河面布局對濱水空間的遮擋,形成豐富有趣的濱水空間。
人們在行走過程中經常對連續的界面產生興趣,界面的連續性往往通過建筑面寬的橫向圍合和建筑高度的縱向限定來實現。而在此討論的是建筑群的平面布局類型,所以我們的關注點在建筑群二維上的橫向“連接”,常見以下三種形式:
1)平行式:建筑群通常整體退界,保證在一定貼線率范圍內,建筑面寬平行水岸線,建筑群布局緊湊。濱水區常見的形式是底層商業裙房結合點式建筑或較低建筑群體沿水岸平行布置。但無論哪種形式,平行式布局必須保證近水建筑群高度要低,盡量不遮擋后排建筑觀景視線;2)鋸齒式:此類布局形式下的建筑群體在保證界面有較高連續度的前提下,多沿水岸線做一定角度的扭動,平面布局形式呈L形或鋸齒狀,界面充滿變化,富有趣味性; 3)曲線式:形式較平行式更具有靈活性,是平行式的一種變形。
濱水區是城市的寶貴財富,而在城市濱水界面中設置大型的開放性節點,可以提升整個濱水區的空間品質與城市定位,因此濱水建筑群中多有此類處理手法:拓寬加強垂直于河岸的濱水綠帶,連接水系和城市其他綠地系統,溝通形成重要的城市景觀通廊,并在近水端局部節點放大形成濱水廣場和水濱公園,使之成為市民共享、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另外這種嵌入建筑群的楔形綠地,還能起到溝通建筑群體之間關系的作用。
在組織河流景觀過程中,城市風貌是重要的立體風景[2],而建筑群空間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城市風貌。在城市中建筑群作為河流的背景,實現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對話。
探討了濱水界面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形式并不能充分體現建筑群體的空間組合特點,正如濱水區的規劃設計應以公共性為原則,引導濱水界面由“二維”平面化布置向“三維”立體化空間發展轉變[3],而對濱水區形象影響較大的往往是建筑群體的空間組合,這里的空間組合并不單純指立面形式,而是多個層面的疊合,是建筑群體所形成的一種群體效應。濱水界面也是一種具有空間感的多個層面的疊加,以在岸邊看向建筑群的視點為基準,從前往后依次為第一層面→第二層面→背景面。據此可以把空間組合形式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前高后低的空間布局在濱水區出現,多是塑造濱水天際輪廓線的需要,同時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靠近水邊的土地經濟價值也會高于其他地段,導致一些高層塔式建筑以某種節奏布置在濱河兩岸,最大程度的減少建筑對視線的阻擋,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濱河通透空間,形成一個縱深深遠的城市視線通廊。
這種群體組合展示的是一種高低漸變的空間關系,通過建筑群的高度變化,形成近河面高度遞減的濱河空間界面。此種界面形式在濱水商住區十分常見,前排布置低層商業,形成連續界面,后排布置較高建筑,這種形式既可以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容積率,又能形成漸變的濱水觀賞面,豐富界面形式,對于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際線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還能滿足大多數住戶對水面的觀景需求。除了采用不同高度的建筑群體組合形成前低后高的組合形式外,還往往通過單體建筑的設計,比如通過退臺建筑來實現。
該種組合形式一般在每一個層面都會出現多種高度的建筑,彼此之間形成一定的變化,第一層面和背景層面在建筑高度上也會有一定的呼應和銜接,整體組合高低錯落、富有韻律。這種類型對于形成跳躍的天際輪廓線具有積極的作用。
天際輪廓線可作為濱水界面中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形成優美的富于韻律的城市濱水天際線必然由豐富多變的建筑群落來實現。筆者將整個天際輪廓線概括為起,落,疊,放四種類型。
“起”,即建筑群濱河界面中間高起的處理手法,此種建筑群布局可形成良好的空間升起感,以中間建筑作為整個群落的制高點。“落”,即建筑群濱河界面中間跌落的處理手法,建筑群布局時采用兩邊高層控制的方法,突出兩端空間界定性,而采用階梯跌落的形式,形成中間的跌落空間。“疊”,通過建筑群布局中相近高度的建筑比肩,前后層面的建筑群充分疊合,來形成穩定的天際線形式。“放”(開),通過收放手法,使得相對緊密排布的建筑群在某一段被打開,或者通過某段降低背景建筑群高度以突出中間某一高層,展現一枝獨秀,形成城市界面特征非常明顯的統領式天際線。
濱水界面作為城市界面中獨一無二的空間形式,承載著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展示功能,本文從總結實例出發,分別對影響城市濱水界面的建筑群布局類型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依次從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空間組合和天際線的形成三個角度分析了建筑群布局對于塑造城市濱水界面的影響,旨在展示多種建筑群布局類型以供城市風貌等相關專業工作者參考,并討論如何通過建筑群布局來塑造城市濱水界面的“實體背景”,為提升城市濱水界面的品質貢獻力量。
[1]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項秉仁,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日]樋口忠彥.濱水景觀設計[M].東京都:技報堂出版株式會社,1988.
[3]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 齊 康.城市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5] 馬 婕.城市濱水空間復合界面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 楊茂華,楊樂平.多層次基面的城市濱水立體空間塑造——以汕頭市梅溪河沿岸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J].規劃設計,201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