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秋蓉,王 蒙,劉 偉
(青州市水利局,山東 青州, 262500)
青州市地處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洽接地帶,總面積1 569 km2,其中山丘區面積870.36 km2,占總面積的55.4%,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巖低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該市大搞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4條開發治理防護帶自上而下,層層設防,蓄水保土,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護工程,發揮多種措施的群體效益,多元化籌集資金,積極探索和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治理的科技含量,使全市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進入了治理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時期。到目前,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0.44 hm2,治理小流域43條,其中修水平梯田106.28 km2,營造水保林 98.05 km2,經濟林 85.25 km2,封禁治理 40.86 km2,總投工10 876萬個,總投資1.58億元,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主要經驗做法是:
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把治理水土流失與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建立了水土保持領導機構和預防監督機構。市里成立水土保持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站,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監督檢查等工作。各鄉鎮也相繼成立水土保持項目辦公室,具體組織項目的實施工作。同時,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各級干部政績考核范圍,實行各級領導包村、包片,從組織領導上保證了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大力推行工程建設“六項制度”。在工程建設中,積極探索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學管理運行機制,規范項目建設管理,積極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項目監理制、項目公示制、資金報賬制、項目質量責任制6項制度,建立健全了“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
根據青州市山區的實際,依照“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整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合理確定小流域治理模式,做到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全面配套,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兼顧。治理層次上:一是建設山上坑、穴、林、草開發治理防護帶;二是山腰水平階、林果開發治理防護帶;三是山下水平梯田糧果開發治理防護帶;四是溝谷壩地林糧開發治理防護帶。治理上重點把握三點:一是體現規模治理,連片開發,一治一個流域,治一片,管一片,發揮效益一片;二是體現綜合治理,一步到位,注重治理的層次和配套,做到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糧則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三是水利工程配套,突出治水,按照 “一峪一囤、一園一池、一畝一窖”的水利建設模式,大搞以水池、水窖為主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并利用其自然落差,積極推廣小管灌、滲灌、滴灌、微噴等節水新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四是加強管護,保護治理成果。
幾年來,針對石灰巖地區治理難度大,投資多,見效慢的特點,采取國家投資、群眾集資、招募社會資金和招商引資等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創新小流域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王墳鎮把國家補助資金作為起動源泉,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廣泛匯集當地財力、物力,積極組織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屆接著一屆干,先急后緩,壓茬治理,滾動開發,連續、連片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帶來了較好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為石灰巖山區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治理經驗。
一是科學編制項目規劃,各項建設內容布局合理可行,實行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治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實現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連片、規模治理,效益顯著。
二是建立了新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投資機制,突出項目建設的生態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效益引導農民進行項目投資,利用扶持資金進行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改變了依靠當地政府無償投入的習慣做法。
三是實行合理的管護機制。項目完成后,及時落實承包、租賃、拍賣等制度,加強管護,明確使用權,簽訂責任書,進一步提高工程效率。王墳鎮通過大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建成了仰天山國家森林公園、神秘山寨、八喜谷生態觀光景區,年平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 000萬元,餐飲住宿收入2 100萬元,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另一來源,為當地旅游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府參與、企業投資、群眾支持是青州市小流域生態建設的又一開發治理模式。廟子鎮東峪生態農業開發、荒琥山小流域、盤龍山核桃基地都是典型的這種開發模式,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廟子鎮東峪生態開發項目,是山東中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自2009年啟動以來,已修建環山路40余公里,建蓄水池12座,打機井1眼,復墾土地30 hm2,植水保林 120 hm2,經濟林 50 hm2,生態自然恢復60 hm2,建成雞舍、奶牛場30余間,總投資1 860余萬元,小流域治理已見雛形。
彌河鎮盤龍山山核桃基地,是由青州市彌河鎮閔家村閔慶信個人投資44萬元建設的,該基地總面積60 hm2,始建于2003年,是山東省核桃試驗示范研究基地,集山核桃生產、苗木培育與推廣、產品回收于一體的綜合性園藝生產基地。現已栽植優質山核桃17 000余株,已開始結果的有6 000余株,年產干果15萬kg及出售苗木5萬株,經濟效益可達55萬元。2010年,又成立了生產銷售發展合作社,發展社員22名,帶動了當地5 000戶農民發展山核桃種植,群眾積極性高漲,規模逐漸擴大。
青州德利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是該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項目,由香港亞太農林公司投資興建,占地144hm2,主營國外園林植物引進培育、奇石開發、有機肥加工銷售等。自2005年以來,德利公司先后投入資金1 600萬元,以外引內聯為基礎,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種彩葉樹種10余萬株,采用組培、扦插、嫁接等擴繁手段,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到目前,已建成國外良種苗圃2處,年培育高檔園林苗木50余萬株,建蓄水池4個,容水量4 500m3,打機井5眼,發展節水灌溉50hm2。在品種上,向國際高端綠化苗木看齊,先后引進了北美紅楓、海棠、加拿大棠棣、挪威槭、北美紅櫟、日本櫻花系列樹種,培植馴化品種130多個。在技術上,采用容器、介質栽培新技術,利用微噴、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舯腿蜂生物防治和黑光燈誘殺等先進管理技術。目前,德利公司已成為北美園林植物在中國北方最富集地區,主要用于國內外大中城市園林景區建設,極大地豐富城市園林林相、色相,推動了該地區綠化苗木產業的發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年,要以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抓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實施水保項目帶動戰略,把水保項目、資金和技術向新農村建設、生態水系建設傾斜;二是向生態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邁進,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三是加強水保科學技術研究,提高水保科技創新能力;四是加強監督執法,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向縱深發展,逐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目標,努力開創青州市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