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峰,劉新兵 ,姜海濤
(1.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山東 聊城 252000;2.冠縣水務局,山東 冠縣 252500)
位山灌區是黃河下游最大的引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6萬hm2,渠首設計引水流量240 m3/s。多年來,位山灌區積極引進并科學配置黃河水資源,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工業發展及城市建設、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為聊城市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成為聊城市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此外,灌區還多次通過引黃濟津、引黃濟冀,向天津、河北送水70億m3,有力地支援了兩省(市)的經濟建設。
在管理體制上,位山灌區按照“分級管理、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原則,從1980年開始先后成立了市、縣兩級專管機構和灌區管理委員會及基層群眾管理組織。市級專管機構主要負責跨縣(市、區)骨干工程建管,灌溉用水計劃制訂、執行與水量調配,以及對下級專管機構進行業務指導等;縣級專管機構職能同市級專管機構相似;末級渠系工程由群管組織管護和維修。
但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末級渠系工程名義上歸村組集體管理,實際上并無人真正負責,末級渠系的群管流于形式,管理缺位,工程狀況持續惡化。這一方面在局部地區導致有效灌溉面積的縮減,另一方面導致灌溉效率的降低。
為提高灌區管理水平,適應當前農村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探索灌區末級渠系管理方面的路子,按照上級有關指示精神和灌區實際情況,2005年以來,灌區分別在工程配套相對較好、當地有積極性、群眾基礎扎實的陽谷、東阿、東昌府、茌平、冠縣5個縣(區)選取了部分支(斗)渠,開展了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試點,成立了7個用水戶協會。
試點共涉及74個行政村,80 713人,灌溉面積6 333.33 hm2。中央、省、市、縣各級累計投資1 707萬元,對試點內的末級渠道進行了治理,共襯砌渠道28.7 km,修建調控、分水建筑物300余座,以及必備的提水和測驗設施,并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
灌區的7個用水戶協會在民政部門進行了注冊。當前,各試點用水戶協會的組成人員主要是鄉鎮政府分管負責人、水利站長、村委會班子成員以及群眾代表。
各協會都制定了《用水戶協會章程》、《用水戶協會灌溉管理制度》、《用水戶協會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協會作為服務性群眾組織,全部會務實行公開、公正、透明原則,接受群眾的咨詢與批評建議。協會全面負擔護渠、送水、計量及調度管理的職責,在內部實行會員代表監督,外部實行鄉鎮、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厲行節約用水、合理配水、均衡受益。通過推行用水戶協會試點,切實增強了用水戶參與灌區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理順了用水秩序,降低了灌溉成本,加強了支級以下工程管理,提高了用水管理水平。
一是有畏難情緒,認為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是很難的事,難以做到。
二是對群眾自我管理的能力信心不夠。
三是沒有看到目前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對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前,位山灌區支渠以下工程配套率較低,多數末級渠系達不到運行的基本標準。位山灌區骨干工程經過連續13年來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配套改造率達到90%以上,但是分干支渠配套改造率僅為30%左右,田間工程不足10%,末端渠系缺乏控制性建筑物,溝渠相通,現階段如全部轉移給用水戶協會管理,他們無力承建,并且資產難以準確界定。
水費是位山灌區的唯一收入來源,但由于水價一直達不到成本,灌區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根本沒有能力對工程進行大規模的配套改造。成立用水戶協會,是把末級渠系的工程建管、維護及用水管理交到農民手里,如果農民接手的是不配套的工程,把改造的“包袱”全部轉嫁到他們身上,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應該的。若對灌區內的末級渠系進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即使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試點取得很好的經驗,在下一步推廣時也會遇到較大困難。
成立用水戶協會是一項新鮮事物,讓群眾完全接受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協會的機構設置比較健全,也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由于受到固有體制、思想的束縛,各種制度無法真正落實到位,協會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達不到預期目的。
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是灌區用水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涉及面廣,包含經濟、社會、技術等各個層面,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大宣傳力度,使相關部門以及用水戶自身全方面了解開展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克服畏難情緒,樹立信心,穩步推進。
為了給用水戶協會提供最基本的工程條件,灌區要進行大規模的田間工程配套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灌區或者通過用水戶自籌難以實現。
因此就要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特別是要結合目前的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抓住各地積極踐行中央1號文件的有利時機,在搞好骨干工程節水改造的同時,拿出適當資金做好支渠以下和田間工程配套建設,為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提供良好的工程基礎。
各灌區的管理體制不同,規模大小不等,支渠以下工程配套率差別大,人們對用水管理改革的認識程度不一,因此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要結合當地的基礎條件,找準突破點,先點后面、先易后難,不能簡單效仿,搞“一刀切”。
選擇群眾基礎比較好、田間工程配套比較齊全、政府支持力度大的區域,先小范圍、試點性地搞起來。通過協會運作,讓農民直接看到效益,水澆好了、錢少交了,帶動更多的農民主動要求參加、組建用水戶協會。
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不僅涉及灌區現行的相關政策、法規,也牽扯到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成立用水戶協會后,村、鄉政府再不能代收代繳水費。因此需要當地政府大力支持這項工作,可以由灌區管理機構的同級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相關辦法、政策和法規,先扶上馬,送上一程,然后再由管理機構具體操作。
用水戶協會能夠長期、穩定運行,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內部環境。
對外首先要確定其法律地位,即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政策調控和業務指導下,能夠獲得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獨立地在其范圍內開展工作,并取得上級水利執法方面的支持。
同時,協會內部要建立健全各種約束機制,注重協會自身建設,推選有聲望、能力強的同志參與協會班子,加強協會的日常管理,嚴格按制度辦事,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使協會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