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紅,王 穎,李 洋
(臨清市水務局,山東 臨清 252600)
臨清市位于聊城市西北部,地處魯西北黃泛平原、位山引黃灌區的最下游,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臨西縣隔河相望,總面積957 km2,轄3個鄉、9個鎮、4個辦事處,600個行政村,總人口72.1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7.38萬人。歷史上由于黃河改道和多次決口泛濫,形成了一條自西南至東北的黃河故道在境內穿過。臨清市風沙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附近區域,自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進入夏津縣,分布規律是一線或一片狀,風沙區總面積468 km2。黃河故道長55 km,其沿岸重點治理區124 km2,土壤類型主要是飛沙土類,耕作層質地多為松沙土和緊沙土。覆蓋8個鄉(鎮、辦事處),60個行政村莊。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
由于臨清市風沙危害十分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惡化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多年來,各級領導一直重視水土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大搞沙荒治理。狠抓以水土保持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大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平整沙丘,發展果園,引進抗旱、抗沙性能強的經濟作物。鼓勵農戶承包治理沙荒,使貧瘠的沙荒改造成糧田、果園,取得了生態與發展的共贏。截止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 070 hm2,其中基本農田3 940 hm2,水保林892 hm2,經濟林 1 339 hm2,其他 1 899 hm2。
沙荒治理涉及多部門、多環節,為將該項工作抓實抓好,市委、市政府切實加強了組織領導,成立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任組長,市水務局、計委、財政局、土管局、農業局、林業局及各鄉(鎮、辦事處)負責人為成員,負責組織領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與協調,并把該項工作列為鄉鎮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村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目標管理和考核,形成了政府親自抓、部門具體抓、鄉鎮促落實的局面。市水務局配備水保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檢查。正確的組織領導和健全的工作機制,有效地保障了水保治理工作的質量和進度。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技術性強。早在1988年,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市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就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全市風沙區進行了全面勘測普查,科學地編制了近期及中長期治理規劃。多年來,市水保隊伍長效不衰,技術力量不斷充實、更新,技術力量更加雄厚。市水保辦針對當前的治理情況,按照國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每5年制定具體治理措施,治理計劃及編制實施方案,建立項目儲備庫,并和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農業大學等接成長期技術服務鏈,把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送到農民手中。并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親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栽培果樹、育苗等。科學的規劃,有序地推進了全市沙荒治理工作,鞏固了治理成果。
水土保持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治理成果將惠及子孫后代,初期的付出有的近期得不到利益,有的人有抵觸情緒。為此,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群眾承包沙荒區。具體做法是:每年拿出部分資金在沙荒區平整土地,興修水利設施,承包初期不收取承包費,根據承包面積的大小給予不同的扶持比例,按照“大面積大比例,小面積小比例”的原則,廣開產品銷路,在全市建成2處大的木材市場,4處林果批發市場,由政府牽線將優良品種遠銷國內外,使農民嘗到承包沙荒地的甜頭,形成了大家紛紛爭搶承包沙荒地的大好局面。優惠的政策,充分調動了群眾承包沙荒的積極性。
由省財政專項扶持的2006年水土保持項目在先鋒辦事處石槽小流域風沙區實施,項目全面完成了建設任務,順利通過了驗收,被專家評為優質工程。該項目的建設,改善了項目區作物的灌溉條件,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治理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農民收入,受到人民群眾的稱贊。項目建成后,通過宣傳標語等進行宣傳,使周邊群眾對項目建設的內容和意義有充分的了解,提高當地農民保護水土保持設施和各項建設成果的自覺性。營造項目建設氛圍,宣傳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重要性,體現政府的重視程度,使項目真正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臨清市風沙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部分沙荒沒有得到根治,項目建設標準有待提高,仍然存在著植被稀少的沙丘和靠天吃飯的沙荒地。在今后工作中,將搶抓機遇,多渠道籌集資金,使水保工作更上新臺階,積極爭取上級扶持項目,借助項目促發展,農、林、水等各有關部門相互協調,堅持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促進全市的水土保持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早日消滅沙荒,給子孫后代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賴以生存的水土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