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虎
(臨沭縣縣委,山東 臨沭 276700)
臨沭縣總面積1 051 km2,轄10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00個行政村居,總人口64.5萬人,耕地面積5.33萬hm2,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2008—201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該縣共需要完成69座小型水庫和1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為此縣里專門制定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3年工作計劃,并按照“認識到位、程序規范、工程優良、外觀美好、生產安全、環境和諧、工期保證、資料齊全、資金及時、管理到位”的40字工作要求,完善建管程序,狠抓質量監控,按計劃分別于2008、2009年完成了48座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其中小(1)型水庫 9 座,小(2)型水庫 39 座。2010 年,在已有良好工作的基礎上,臨沭縣又按照“建設管理措施再創新、監督管理力度再加大、建設質量再提高”的要求,將此項工作列入全縣“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10項為民工程”之一,乘勢而上,全力加快工程實施步伐。截止2010年6月底,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設任務,臨沭縣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告捷。通過3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使該縣水庫防洪標準得到有效提高,恢復提高庫容350萬m3,擴大有效灌溉面積1 133.33 hm2,真正達到了“加固一座水庫、確保一方平安、灌溉一方土地、改善一方生態、帶動一部分水廠”的建設目標。具體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為確保全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順利實施,自2008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每年都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并確定把加快實施水庫除險加固作為今后3年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連續3年將水庫除險加固列入全縣重點工程,成立了由縣長任指揮,縣里分管領導分別任副指揮,發改、水利、財政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建設指揮部,具體組織實施全縣的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二是落實工作責任。每年根據確定的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縣政府及時將任務分解到縣水利部門和相關鄉鎮,并分別與各責任單位簽訂了《臨沭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目標責任書》,明確規定責任單位完成時限及質量標準。推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對每座水庫實行1名單位班子成員、2名縣鄉水利技術人員包庫責任制,要求吃住在工地,切實加強工程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三是加強督導檢查。由縣政府辦公室牽頭,水利、財政、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督導組,不定期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定期通報進展情況。從縣水利局抽調班子成員和科室負責人組成專門督導小組,采取包鄉鎮、包水庫的辦法,切實加強工程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同時,制定出臺了 《臨沭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獎懲制度》,為除險加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四是注重宣傳引導。每年都在縣電視臺制作專題節目對工程建設的組織領導、前期準備、施工情況及時報道,通過制作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巡禮節目,對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了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的順利進行。
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和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是準確掌握水庫主要病險情,確定合理加固措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水庫加固效益的重要保證。一是做好前期籌備工作。每年從11月份開始,從縣水利局抽調技術力量,嚴格按照國家規程規范要求,在對全縣小型水庫現狀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按著“先急后緩、先重點后一般”和“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的原則,完成當年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的初步設計工作。特別是2010年市政府提出水庫除險加固3年任務兩年半超前完成的要求后,臨沭縣于9月份著手準備,11月底完成工程的施工設計,為加固工程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二是搞好部門協調配合。每年年初及時召開全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會議,對工作任務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負責人及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專門技術培訓,制定切實可行的工程技術措施,確保工程質量。及早安排有關鄉鎮負責抓好水庫放水、清障和占遷補償工作,對個別產權不清及影響放水清障工作的,由縣水利部門及有關鄉鎮靠上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國土、林業、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特事特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全力為工程建設提供良好的施工環境。
為確保工程建設健康運行,從優從快做好工程建設工作,一方面,從加強工程“四制”管理入手,確保從優從快地做好工程開工建設工作。一是落實項目法人制。根據基建工程規范及《臨沂市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暫行管理辦法》要求,縣委、縣政府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建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管理局,各鄉鎮也均成立了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管理局,作為項目建設法人單位,全面負責工程建設任務。二是落實項目招投標制。嚴格限定企業資質要求,采取綜合評標法,保證招投標的公平、公開和公正。小(2)型水庫由鄉鎮負責招投標工作,擇優選擇施工隊伍,明確施工進度和質量要求,確保水庫除險加固任務保質保量完成。三是落實建設監理制。通過公開招標,選擇了信譽度較好的監理公司作為工程監理單位,每座小(1)型水庫采取2名監理人員現場監理,小(2)型水庫由于數量較多,實行捆綁監理。四是落實合同管理制。在確定施工企業后,縣及鄉鎮工程建設管理局分別與各施工企業簽訂了合同,明確了工程建設內容、完成時限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
另一方面,從嚴把“三關”入手,確保工程質量。第一,嚴把質量標準關。制定下發了《臨沭縣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施工手冊》,重點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細則中的工程測量、壩體填筑、漿砌石工程、干砌石工程等進行了詳細規范,要求每個水庫施工企業、技術人員、督導組成員、監理人員嚴格按照施工手冊的要求進行施工、檢查和監督。所有工程項目都必須編制施工計劃和質量控制方案,明確責任人,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第二,嚴把材料設備關。對工程所需的鋼材、水泥和石材等各種物料和料源,必須經監理考察認定,并經質檢部門檢驗合格后方可進場,以保證材料質量。第三,嚴把工程驗收關。驗收實行審核制,每道工序必須完成設計批復的內容,經監理報批同意并簽字后,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真正實現“整治一座、達標一座、銷號一座”的目標。
解決好資金問題是落實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關鍵。為此,在充分用好上級扶持資金的基礎上,積極想方設法再籌集資金,精打細算節約資金,保證工程資金投入。一是多方加大投入。在縣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縣里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補助資金用于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占地、清障及土塘等費用均由鄉鎮政府負責解決,省、市、縣補助資金重點用于主體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充分用好“一事一議”政策,發動受益村莊、受益農戶投資投勞,鄉鎮或村街通過延長承包期等方式充抵占遷、賠青、占地等占遷補償費用,并積極采取激勵措施,引導部分水庫承包人投資建設管理房等配套設施。二是加強資金監管。在縣財政設立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資金專戶,按工作任務、建設情況和工程進度合理調配資金,統一管理,統籌安排,杜絕擠占、挪用建設資金現象的發生,確保專款專用并及時到位。三是落實廉政責任制。在簽訂施工合同的同時,與項目法人、施工企業分別簽訂《工程建設廉政責任書》,實行工程建設與廉潔合同同時簽訂、同時檢查、同時驗收的“雙軌制”,推行項目、質檢、材料、安全和廉政分工負責制,防止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確保工程建設做到“資金安全、工程優良”。 四是注重資料整理。每個環節都要求建設單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注意收集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特別是一些隱蔽工程,認真搞好圖片和影像資料的收集,為順利通過各級檢查驗收打下堅實的基礎。